唐代通行的楷体书法
在中国文化史上,把经典著作刊刻于石碑上,叫做“刻经”。刻经具有双重的文化价值:其一,在印刷术尚未诞生之前,对印刷技术的生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其二,在装订成册的书籍尚未问世之前,对于完整地保存古代典籍,校对文字错漏,其意义和价值更是无法估量。
中国历史上首次将儒家经典刻于石碑上,是东汉末年的《熹平石经》。不久,董卓即进入洛阳,《熹平石经》旋即遭到灭顶之灾。60年后的曹魏政权仿照《熹平石经》的模式,于正始年间又刻制了大名鼎鼎的《正始石经》。
[唐]《开成石经》(局部)。
将诸家经典刻于石板上,历史上有《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和《开成石经》等三次.每一次
总是使用那个时代认为最正统的字体来书写刻成的。《开成石经》也不例外,除标题之外.文都是使用唐代通行的楷书字体.
第三次大规模刊刻的儒家经典,是唐文宗开成年间的所谓《开成石经》。据《旧唐书·文宗纪》及《郑覃传》等文献记载,《开成石经》先由国子祭酒郑覃于太和元年(827年)创议并主持,太和九年开雕,开成二年(837年)雕成。也是鉴于“经籍讹谬,博士相沿”,故“召宿儒奥学,校定元籍,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永代作则”。《开成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5万字,用石114方。与前两次石经一样石版都是两面刻文,工程极其宏大浩繁。
《开成石经》堪称是中国最重大的石质图书,加上清代补刻的《孟子》,足成十三经之数,成为存世最早且最完整的儒家经典刻石。存放《开成石经》的地方被称为石质图书馆。此经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
《开成石经》刻成后,总结了前几次惨遭破坏的经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全方位的保护措施:大规模的建筑馆、亭、台、阁,予以挡风遮雨。早在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为了确保《开成石经》永存于世,大宋王朝就建立了西安碑林。
自宋代之后,历代都有专门的机构予以维护。在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开成石经》的问世,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壮举。
《开成石经》是用唐代的正规楷书书写的,但不是当时楷书的时风,书体在欧、虞之间。从其书法水平上来看,似乎不是什么名家的作品。据说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珍等人用楷书花费了大约七年的时间写成。这种字体虽然在书法艺术水平上没有多少价值,但对宋代时在木板上刻字,似有先导意义。
唐代隶书“自郐以下”唐隶书
隶书自魏普也逐渐退出实川书学领域,隋代隶书朽迹多是墓志铭,占隋朝墓志的四分之一,但多为隶、楷杂株的字体,显示出山隶到楷的过渡与变化。如隋开空二年(582)葬的《高潭墓志》,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笔画隶中杂楷味,体现着隋隶的特色和面貌。另外,如隋仁寿元年(601)刻的《青州舍利塔下铭》,笔画起笔处多川楷法,收笔则多现隶味,结构宽松,不似汉隶那么紧凑,是较好的隋隶石刻之一。唐初欧阳询、殷仲容等都擅隶书,都有隶书书迹流传卜来。如欧阳询的《房彦谦碑》隶楷杂杖,虽隶法不纯却笔力险劲,显得古雅幽深;殷仲容的《马周碑》用笔古拙,有汉魏遗意。
至开元、大历年间,唐玄宗喜隶书,由于他的侣导,隶书书迹增多。唐玄宗自己也很喜写隶!弓,他的《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745).现藏西安碑林。用笔左舒右展,笔画饱满,圆厚丰丽,另有一番韵致。梁界卿的隶书《御史台精舍碑》(图5-22)刻于唐开元十一年(723)0 18行,行30字。笔画瘦硬劲健,结构工谨、严稳,隶法精到娴熟,碑中有界格,行列整齐,改变了隶楷杂杖的字体形态,规范且有秩序,有端严秀整之美。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在唐中叶,善隶者有蔡有邻、韩择木、史惟则、李潮,称为“唐隶四家”。其中,史惟则、韩择木尤为名重。史惟则《大智禅师碑》是唐开元二十四年(736)所刻。32行,行61字,现藏西安碑林。此碑以楷法作隶书,用笔圆浑缤密,结体端庄,波碟显著,装饰意味很浓。韩择木,生卒年不详。曾官至工部尚书、右散骑常侍,人称“韩常侍”。他的隶书驰名一时,被誉为“蔡邕中兴”。代表作有《祭西岳神告文碑》。此碑于唐天宝元年(742)刻。22行,行15字。用笔方圆兼施,以篆书笔法入隶书。结字内敛外舒,长横、长捺、长钩等豪逸粗重,和细劲的笔画辉映成趣.字形大小不一,或高或低,使得通篇气息活泼而又统一,代表了唐代隶书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