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技法:谈书法风格之形成
当前位置:贝知网>兴趣爱好>书法知识>书法技法:谈书法风格之形成
书法技法:谈书法风格之形成
时间:2023-01-28 书法知识

书法技法:谈书法风格之形成

谈书法风格之形成

自古以来,书重儒雅中和,并视为风格之正宗,无论在用笔、结体,还是在章法方面都追求折中协调,以至通会。此虽为艺术之至高境界,然能至此者甚稀。因其理隐而意深,道微而味薄,若把握不好,常陷于平庸。纵鉴古今书史,在纷纭璀璨的书家中,多为偏离中和,只是或远或近之不同而已。

与右军至善至美的中和书风相比,“虞世南得其美蕴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恭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而无蕴藉态度。”(李煜《书述》)这些大家虽未能兼通羲之诸美,然亦能别具一格,而在书法史上赢得一席之地。更为显著者还有宋微宗、杨维桢、金农等人,他们突破中和之缚,更加鲜明地显示出自己的独到之处。“书必有神、气、骨、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苏轼《论书》)宋微宗却独辟蹊径,淡于血肉、夸张筋骨,其用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将瘦硬书风推到极致,千百年充人刮目。极具叛逆性格与革新精神的杨维桢以文辞著称,号铁崖体,其书作亦矫桀横发,狂怪不经,从元代崇尚传统的书坛中脱颖而出,尤其表现在章法上,他打破字行间距的常规,加大字距,隐约行距,在总体上给人一种出口和之格的怪异感。被推为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更是怪中之怪,他摆脱行笔尚中锋的千古不易之说,反其道而行之,笔笔侧锋,一侧到底。这种反叛使他开拓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由于其用笔平直方,横粗竖细,转折处亦少作提按,有如漆工用漆刷刷出来一样,故人称其为“漆书”。上述三家均能在某一方面(或用笔、或结体、或章法。.....

书法艺术与现代生活

中国的书法艺术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锤炼,使我们明确认识到,它不单单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且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于最早的文字每一个字都是极其精美简练的图画,有着极强的装饰性和实用性,所以历来人们都把这种文字图案和各种花纹应用到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从记事和表达语言的信函,到建筑材料、商业牌匾、陶瓷制品、工具武器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无不与文字有密切的联系。几千年来人们在与自然的奋斗、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不断地发展和丰富了文字的应用范围,并逐渐形成了供人们欣赏的书法艺术。

在中国,许多人都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产生于我国古代表达语言的文字形成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书写工具的不断改革,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书法的体裁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我国历代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书法作者在继承前人优秀遗产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创新,从未停止。书法大家、书法流派层出不穷,从不知名的书家到知名的书家,给我们留下的书法遗产浩如烟海,这些遗产培养了我们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欣赏习惯和美学观点。长期以来,书法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结晶使历代炎黄子孙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享受。

中国书法的工具是毛笔、墨、砚和宣纸,点、画是书法的主要构成因素。当我们欣赏由抽象点、线组成的千变万化的优秀书法艺术时,仿佛进入了神奇的艺术殿堂,感觉目不暇接。书写的内容异常广泛,使人们陶醉于自由遐想的空间里,享受到绘画所达不到的天然妙趣。甲骨文的高古深邃、劲坚峭锐,篆书的古茂雄强,隶书的典雅秀美,楷书的端庄和谐,行书的流畅自然,草书的飞动飘逸,各具特色,使中国的书法艺术多彩多姿。

在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把文字铸在钟、鼎等容器、酒具上面,一方面为了记事,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陶器上面除了绘制图案以外,还写上一些文字,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陶瓷制品之上。

我们知道,在魏晋以前,纸张尚未广泛使用,人们在竹简上书写文字或著作,这些汉代的简牍文字,现在成了我们研究隶书发展变化的依据。汉简上飞动流畅的线条,结体的独特,和刻在石上的汉隶书法碑刻具有不同趣味。历代书法名家、画家的尺牍、书笺刻成字帖,留存至今,成了我们学习书法的临本,这是书法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绝好体现。

我们很难想象,一块小小的胶泥,能将信函文件封住,在泥上印上发件人的印章,于是便形成凸出来的封泥印。正是这一块块封泥,又成了后代篆刻家们效仿的模式。那朴实无华的文字,苍劲挺秀的线条,使多少篆刻家心弛神往,毕生玩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