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毛尖茶怎么样?都匀毛尖茶的口感和特点
文章摘要:都匀毛尖茶怎么样?都匀毛尖茶的口感和特点
都匀毛尖属于绿茶类,性偏寒不发酵。都匀毛尖茶叶品质十分优异,有诗称“雪芽芬芳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
其特点可归纳为“三绿透三黄”,即干茶的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
【都匀毛尖茶的口感和特点】
外形:条索紧结,白毫满布,匀整有锋苗,纤细卷曲。
色泽:绿中带黄。
汤色:绿中透黄,清澈明亮。
口感:口感醇厚,回味甘甜。
香气:香气清高。
叶底:绿中显黄,匀整明亮。
【都匀毛尖茶叶评价】
品质润秀,香气清鲜,滋味醇厚,回味甘甜;冲泡后汤色清澈明亮;叶底肥壮明亮,绿中显黄,柔软鲜活;滋味鲜浓,回味甘甜。
都匀毛尖茶简介
都匀毛尖属于绿茶类,又称“都匀细毛尖”或“白毛尖”,产自贵州南部的都匀市。
都匀毛尖茶外形匀整、满披白毫,芽尖细嫩且呈条索状;经冲泡后,叶底绿中显黄,香气优雅清爽,滋味甘醇浓厚,余香在口中久久不散,让人回味无穷。
都匀毛尖茶采用的是清明前后数天内刚长出的一叶或二叶未展开的细小、短薄、嫩绿、匀齐的叶片,而嫩度和长度不符合标准及遭受病虫害或色紫的嫩叶都不能用来制作毛尖茶。
鲜叶采回后要经过高温杀青、低温揉捻、搓团提毫和及时焙干四道工序,最后制成都匀毛尖茶,成茶具有“干茶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即“三绿三黄”)的特色。
都匀毛尖茶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明代时还披列为上贡的佳品,并且因深受明代崇祯皇帝喜爱而被赐名“鱼钩茶”。都匀毛尖茶品质上乘,其形可与太湖碧螺春并提,质堪与信阳毛尖媲美,所以至今依然在国内外市场中享有盛誉。
我国茶叶界著名的老前辈庄晚芳教授曾吟诗赞美之,云:“雪芬芳香都生匀,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攻关灵。”
都匀市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及肥沃的土壤都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中,在都匀毛尖茶的主产区团山和大定两乡,常绿针叶与阔叶乔木苍翠欲滴,为生长在峡谷溪涧两旁的茶树搭建了一道天然屏障,形成了空气湿润与多漫射光的优良环境。
所以,茶树生长健壮、发芽早,满披茸毛的芽叶肥厚柔嫩、持嫩期长。明朝御史张鹤楼游览茶区时,有感于这种独特的环境而作诗云:“云镇山头,远看轻云密布,茶香堞舞,似如翠竹苍松。”
都匀毛尖属于那个市
都匀毛尖属于都匀、贵州,都是都匀毛尖的主要产地。
都匀毛尖主要产地在团山、哨脚、大槽一带,这里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峡谷溪流,林木苍郁,云雾笼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6 C,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多毫米。加之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湿润,土质是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不仅适宜茶树的生长,而且也形成了都匀毛尖的独特风格,属于贵州名优绿茶。
都匀毛尖的手工制作方法:
1、采摘,
采回的芽叶必须经过精心拣剔,剔除不符要求的鱼叶、叶片及杂质等物。摊放1--2小时,表面水蒸发干净即可炒制。炒制工艺分杀青、揉捻、搓团提毫、干燥四道工序。都匀毛村落尖茶炒制,全凭一双技巧熟练的手在锅内炒制,一气呵成。
2、杀青,
锅温120--140℃,投叶量500—700克,以抖为主,抖闷结合,采用双手翻炒的手势。做到抖得散,翻得匀,杀得透。当叶质转软,清香透露,降低锅温进入揉捻工序。
3、揉捻,
揉时长、用力重,是都匀毛尖茶揉捻的特点,是形成毛尖茶味浓的因素之一。锅温保持70℃左右,用单把揉的手法,将茶叶左右推揉成条,重力推揉,达到细胞破碎充分的目的,当达五成干时即转入搓团提毫工序。
4、搓团提毫,
锅温50--60℃,将茶叶握在掌中合掌旋搓,搓成茶团,抖散炒于,反复数次至七成干度,改用双手捧茶,压搓茶条,边搓边炒,搓炒结合,搓至白毫竖起,茶叶约八成至九成干时,降低锅温(50℃以下),将茶叶薄摊锅中炒至足干。炒干时作轻巧翻炒动作,使茶叶里外干度一致,增进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