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茶树上的茶桃有什么用,可以吃吗?
茶桃,是茶树上长出的类似于桃子的果实,在我们家乡,是叫做茶苞的。这种白色的雾气,被称为“茶氲”或“汤氲”,并不是什么杂质,其实是茶汤中脂溶性物质的呈现。所以内含物质的多寡是“茶雾”能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实,茶桃和茶耳,都是油茶树上一种很常见的病害引起的,主要是油茶树被真菌感染,也就是人们说的油茶叶肥病或油茶饼病。
农村茶树上的茶桃有什么用,可以吃吗?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在德哥的家乡炎陵,山上除了杉树和竹子,最多的就是油茶树了。每年清明前后,很多油茶树上会结出很多的茶桃来,每到这个时候,便是农村小屁孩享受免费“水果”的幸福时刻。茶桃,是茶树上长出的类似于桃子的果实,在我们家乡,是叫做茶苞的。茶桃只在清明前后、雨水充沛及光照充足的环境下生长。
刚长出时如青色的桃子,但到一定时间便会蜕皮,颜色也从青色变成白色。蜕皮后的茶桃,对农村人来说,就是一种美味的水果,甘甜可口、味道爽脆、汁水丰盈。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会去山上寻找茶桃吃,山林间到处是油茶树,所以茶桃生长季节,采摘是极容易的。除了茶桃,茶树上还会生长出一种茶耳。和茶桃一样,茶耳也是可以食用的,味道也极鲜甜。
其实,茶桃和茶耳,都是油茶树上一种很常见的病害引起的,主要是油茶树被真菌感染,也就是人们说的油茶叶肥病或油茶饼病。真菌入侵到了油茶花芽或油茶幼果当中,便会形成茶桃。而真菌入侵到了油茶嫩叶当中,嫩叶受感染,发生病变肥大,便形成猪耳样的茶耳来。总的来说,茶桃和茶耳的形成,都是在梅雨季节高发,属于油茶树的极常见的真菌感染病变,这种病变,对油茶树生长及茶果产量的影响不大。
为什么有些茶汤上面会漂着一层油状物质?
在冲泡一些陈年优质茶时,我们会发现,茶汤表面会出现一层非常薄的油雾,凝视茶汤上的雾气,让人仿佛置身飘渺的茶山绿林一般,感受大自然的灵动。这种白色的雾气,被称为“茶氲”或“汤氲”,并不是什么杂质,其实是茶汤中脂溶性物质的呈现。“氲”音“yūn”,意指“天地间和合而盈盛的气”。茶汤上所产生如雾般的气体为“茶氲”。
茶汤内有一些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胡萝卜素、和一些挥发性香气成分。这类浸出物质比重较轻,漂浮于汤面之上。因汤面为脂溶性物质为主,若茶汤上下温差大时,在茶汤上就容易产生茶氲。如果茶叶本身内含物质多,那么茶汤的浸出物也相对会多,因为都是脂溶性物质,茶汤上下温差较大时(容器较保温而汤面散热快时),在汤面上就容易产生“茶氲”。
所以内含物质的多寡是“茶雾”能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还有一个就是光线折射,加上热气及茶汤颜色的反映。许多茶泡浓了以后加上及时的热量,光线就会出现的如水蒸气散发的雾状。茶氲现象,不是普洱茶茶汤特有的“专利”,冲泡武夷岩茶,或其他一些发酵较重的茶,也会在汤面上形成白色雾气。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茶氲”的呈现效果呢?
一、茶汤浸出物中,脂溶性物质越多,效果越明显。
二、汤色越深,容易对比产生,越容易被发现。
三、冲泡时汤水温度越高,瞬间浸出物质较多越容易产生。四、气温较低、气压偏低时,也较容易产生。五、盛汤的容器,也会稍有影响,使用白瓷器皿则更为明显。有茶汤氲的茶相对而言也会好喝些,口味厚重些,是正常现象,建议可作为选购茶品的考虑条件,但是别进入误区,最后为了追求汤氲而花上很高的价格。
什么茶适合泡功夫茶?
功夫茶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泡茶道又分:撮泡法和工夫茶撮泡法就是:拿一撮茶叶直接冲泡,茶水并不分离。“工夫茶客”你好,喝“工夫茶”和“功夫茶”是有点区别的,顾名思义“工功茶"需要有一定的休闲时间,坐下来慢慢而优雅地品茶修心养性。
准确的来说应该叫:工夫茶工夫茶是中国茶道的一种,从唐宋时期的煎茶道,点茶道、到明代的泡茶道。泡茶道又分:撮泡法和工夫茶撮泡法就是:拿一撮茶叶直接冲泡,茶水并不分离。茶具或用玻璃杯、或用大紫砂壶、或用盖碗(老北京盖碗茶)都是属于撮泡法。后来随着文人审美进入紫砂器皿的世界,使得紫砂壶越做越小,形成了现在这种茶水分离的冲泡方式,我们叫做工夫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