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以遒媚浑深为书法审美理想
当前位置:贝知网>兴趣爱好>书法知识>黄道周以遒媚浑深为书法审美理想
黄道周以遒媚浑深为书法审美理想
时间:2022-12-12 书法知识

黄道周以遒媚浑深为书法审美理想

书法艺术的基本要求,书法美的主要表现是“遒媚”、“浑深”,“不坠轻靡”。王羲之书之所以被其充分肯定,就在于其书艺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果仅从黄道周的沦述看:唐以前他没有提,因为六朝人基本上是遵守王书风范的。虞世南、褚遂良而下,就开始偏离这种风范,“逞奇露艳”,笔意强调法度,着重形姿的“奇”、“艳”。颜柳出,铺毫展笔,筋骨毕显,俨如挥戈舞锥,缺少变化,了无蕴涵,统统失去了晋书的韵度。五代,他没有提,在他看来宋人也是不尚右军笔法,只求抒发个人情志。这种态度,直可与“今人大轻松雪”相提并论,“俱是淫道,未能言诊”。从这些话看来,似乎他心目中只有晋人。但是如果我们联系其书法状况,就不难发现:他的认识显然有不同于时人的特点,他虽然极讲求个人的品德修养,却并不简单地从“人品即书品”观出发,否定赵松雪“娇媚无骨”。他确实崇王,但却重视“遒媚”、“浑深”的审美效果,并不学其形势技法。从其言论中可以看出,其时已远非明初,“今人大轻松雪”了。时人的审美心理变了。他没有看到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通以“才资不逮,乃低前人以为软美”视之,这固然是其主观片面,但却反映出他一个坚定的美学信息:“遒媚”、“浑深”在王羲之的时代讲,在其所处的时代也需讲的。他认为:不能用“软美”对赵书全盘否定,他终究是晋唐法度的集大成者,书者把握住“遒媚”、“浑深”的审美追求,赵书还是可以学的。宋元以来,除了米带,没有人全面否定唐人法书,即使在黄道周说话的当时,唐人(当然包括虞、褚)的书艺仍然是人们心目中认为难以企及的值得学习的典范。他对唐以下这样全盘否定,其基本意思既不是在人们“大轻松雪”之时,他要力挽狂澜,也不是如人们所说赵书“软美”无骨,完全学不得了。他的话实际很清楚:“宋人不尚右军”与“今人大轻松雪”,都绝对了,“未能言诊”,有片面性。片面看间题,偏学,就是“淫道”。也就是说,他主张全面看问题,从精神上学古人。

我们从其所说“书字,自以遒媚为宗,加以浑深,不坠轻靡”的观点看,他是力主“工力”和“神采”统一的。他所指的“遒媚”,并非一种具体风格,而是指书法艺术创造的基本要求、原理。“遒”实指力度、气势、功夫。任何时候,字总是要讲功夫的,作为生命意识对象化的书法形象,必须具备可感的力度、气势。正因为它是一种生命形象,就更讲求生命的神采。这就是他所称的“媚”,而其更具体的书法审美理想则是“浑深”—这是很反映其性格特征的:这种以浑深为美,与其作为儒家的政治家和学问家的人格品性观是有联系的。我们民族本来就不喜为人轻靡、品德浅薄的人。重人格精神的内涵,反映在书法美学观上,也决不以轻靡之态为美。直到今天,这种审美观也丝毫没有改变。他的书法也正体现了这种审美形态的追求,刚健婀娜,质朴自然,不坠俗格。

由以仁分析看,黄道周的书论并非从技法的层次上谈问题,而是针对其时人们的书学思想倾向的片面性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