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卫夫人<笔阵图>后》难以被认为出自王羲之手。王氏学书成家,走的是一条虽有师承,更重领会,讲求修养,而后任情悠性的道路。其切身经历使他不可能相信什么“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r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的神话,并写在自己的文章里欺哄子孙。(这类文章一般是据实践体会而作,不准备外传的。)太康至永和才几十年,况宋翼本来就是钟41的弟子。踩叱宋翼作书不知用笔,宋翼既不当面向老师请教,老师只顾骂人而不教以方法,而且居然把自己的用笔心得写成文章后带进坟墓,让宋翼学自己一样,重演掘墓求法的老戏。把钟r说得那么傻,实在太不合情理。
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仍相信这篇文章中有王羲之一些“述而不作”,被学书者辗转留下来的见解和经验,经后人穿凿敷衍而有斯文。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因而,在一些精辟过人的见解之中,也混杂着一些闪烁其词、理鄙不堪、不合实际的东西。但只要我们联系当时的书法状况和创作实际,是不难分辨良芳的。
如开篇写道: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鉴甲也,水现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
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咫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
前几句(直到“结构者谋略也”)可以看做是《笔阵图》思想的发挥和具体化,表明书家有把书写看作是一场要求心态、要求谋略、要求本领的总体战的体会。这本来是很精彩的,但后面几句就是画蛇添足了。这篇文章是语录式的,有谈书法一般规律的,有谈基本技法的,有谈正体、草体写法的,有谈继承创造的。无头无尾,不成段落。以王羲之之文才,不致将文章写得如此零散杂乱,但披沙拣金,其中不少精华,非有至高修养见识者不能有此中肯之言。如: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夫书须先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
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这可说是他关于书法形式美的几个基本观点,是魏晋前后人不曾言及的。
第一点,书有点画,但点画如果只有形式的平正,而不能与结体统一构成生命形象般的意态,便没有书法的艺术性。
第二点,讲即使写正书,(当时称正为隶),也不能只取流行的正书为范本,还要学八分、学章草,把其他字体的笔意汲取进来,这可以帮助人理解书法,引发创造意趣。如果仅仅只取流行的俗字作为范本,就难以有这种感受和生发。
第三点,讲写草书,也要多方汲取,丰富笔法。实际这也是充实书家自己的艺术审美和表现工力等方面的修养。这几点都说明他不赞成单打一的学书。一个书家,要广采博取,充实营养。
第四点,讲的是作书要笔沉墨实。行笔要人纸,否则直滑而过,轻浮无力。点画扎实,不仅可以从二维形象中获得力感,而且因笔迹沉厚,还可以造成三维意味的厚实效果。
以上四点,大都是前人未能论说的,把它放到历史环境中去看,就可以发现它对于当时的书写的指导意义,但它又是据(笔阵图》的基本精神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发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