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迹与书史:传世代表作及后世评价
当前位置:贝知网>兴趣爱好>书法知识>陆游书迹与书史:传世代表作及后世评价
陆游书迹与书史:传世代表作及后世评价
时间:2022-11-14 书法知识

陆游书迹与书史:传世代表作及后世评价

为能全面展示陆游书法艺术的特色,现将陆游传世书迹中的代表作品简要概述如下:

1.《焦山题名》摩崖石刻隆兴二年甲申(1164)闰十一月廿九日,陆游与韩无咎等踏雪游焦山,观《瘗鹤铭》,并以正书在崖壁题下十行五十八字纪游。又过二月余,即乾道元年(1165)二月三日,圜禅师为刻题记于石,陆游再次以行楷题记二行十四字。全篇自此完貌。

此摩崖石刻,或称《陆游书踏雪观瘗鹤铭题记》、《焦山题记》、《浮玉岩题名》等。题名文辞未见《渭南文集》,而在《焦山志》、清韩崇《宝铁斋金石文跋尾》卷下、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0七等有著录。题名中所涉及之同游者:何德器,名侑,号存斋,处州(浙江丽水)龙泉人,曾差监镇江府库部大军库、镇江府粮料院,累官大理寺丞、知漳州等,著有《览古诗断》二卷(杨万里为之序)。张玉仲,未详何人。韩无咎,名元吉,号南涧,陆游至交好友,官至吏部尚书,著有《南涧甲乙稿》、《桐阴旧话)等。刻石者“圜禅师”,又称“圆禅师”,乃焦山淡庵长老定圜也。

2.《钟山题名》摩崖石刻在《焦山题名》刻立半年后,即乾道元年(1165)七月初,陆游因改赴隆兴通判任,途经建康(江苏南京),曾冒大雨独游钟山定林庵,并留字壁间,不久便为“后人移刻崖石”。该摩崖字迹,体势与《焦山题名》相仿佛,惟其刻手低劣。原石湮没既久,后经清人访得,并著录于《江苏金石志》、《江苏金石记》等,遂有拓本传世。

3.《苦寒帖》墨迹纸本,行书。又名《仲躬苦寒帖》,乾道四年(1168)书。本帖受书人为曾逮(字仲躬,曾幾次子),时在户部任职。可与《野处帖》相参见。作为《宋贤遗翰》册作品之一,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现藏故宫博物院。

4.《清秋帖)墨迹又名《与原伯帖》、《致原伯帖》,系陆游与曾逢书一则。纸本,行书。此帖晚明曾先后归项元汴(子京)和何元朗,在明末至清初历经《吴氏书画记》卷五、《平生壮观》卷三、《装余偶记》卷七等著录;入清内府后作为《宋诸名家墨宝》册作品之一(第十九幅)编入《石渠宝笈初编·养心殿》,并刻入《三希堂法帖》第十七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书道全集》第十六册、《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一册等有影印。

原帖未署年月。受书人曾逢(字原伯)为曾幾长子。帖中称曾原伯为“知府判院”,时曾逢出外在某州通判任上。又,帖中有“游八月下旬方能到武昌……在当涂见报,有禾兴之除”云云,故是札当作于乾道六年(1170)夏秋自山阴赴夔州军州事通判任道中所作,时陆游在当涂至武昌途中。参据《人蜀记》等可知,是札当书于七月下旬致八月中旬间。从此札及前此数札中可看出,陆游在乾道年间的书札甚有苏轼之书风。

5. 《北齐校书图卷》墨迹纸本,行书。此为传唐人阎立本画《北齐校书图卷》后之题跋。自署作于“淳熙八年(1181)九月廿日”。画卷并卷后题跋情况曾见清人吴升《大观录》卷一一、安岐《墨缘汇观·名画续录》、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第三十七册、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卷一等著录,其中又以吴氏、李氏、陆氏之著录最为详细。综合以上四家著录,清人所见图卷之后有南宋题跋者五人,依次为范成大(无纪年)、韩元吉(淳熙八年正月庚申)、郭见义(无纪年)、陆游、谢谔(淳熙十六年八月十日)。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