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晋代琅邪(今山东临沂)人。父王旷,字世宏,西晋末年曾任丹阳太守、淮南太守等。晋末大乱,中原鼎沸,王旷第一个建议晋元帝司马睿到江南地区建立根基并得到采纳。随后,司马睿在王导、王敦等人的辅佐之下逐渐在江东地区站稳了脚跟。在东晋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琅邪王氏的代表人物王导、王敦等和司马睿同心协力,使东晋政权得以延续,琅邪王氏子弟也遍布朝廷内外,史称“王与马,共天下。”东晋中期以后,琅邪王氏的政治势力虽然远不如前,却仍然在东晋南朝的数百年中被视为江南士族的第一高门。
王旷去世较早,王狡之在母亲和长兄王籍之的抚育之下长大成人。步入仕途之后,王羲之先为秘书郎,临川太守。公元334年,东晋重臣陶侃去世,外戚庾亮接替陶侃,任平西将军、假节,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镇守武昌,征王羲之入其幕府为参军。公元340年,王导、都鉴、庾亮等相继去世,王羲之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不久卸任。朝廷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应召。公元351年,王羲之出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公元355年,因长期病痛的折磨,加上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王羲之辞去官取,隐居于山阴(今浙江绍兴),不再出仕,直到去世。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成长过程。王羲之早年曾师法卫夫人卫拣,后来又向其叔叔王扁学习,前代的张芝和锺繇也是他努力学习的对象。王羲之曾经说自己的书法和锺繇相比应当抗行,和张芝相比犹当雁行,还说自己如果像张芝那样努力练习,使池水尽墨,恐怕不会比他们差。但王羲之早年时期在书法上并没有过人之处,中年时期与庾翼、都惜等齐名,直到晚年退居山阴之后,才超越众人,冠绝古今。王羲之中年以前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的尚有《豹奴帖》、《姨母帖》等,风格古朴,章草意味较浓,保留了较多的西晋书法风格。书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左右的《孔侍中帖》已经是隶法渐退,楷法占优,醇厚博雅。而书干永和九年的《兰事集序》已经达到的登峰造极的地步。晚年所书的草书《十七帖》更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草书艺术的典范作品。
西汉和东汉时期的章草书法,由于是从隶书演化而来,仍然保留了较多的隶书痕迹。虽然笔画之间有钩环连接,但字字独立,不相连贯,八分书的点画特征可有可无。许多汉、魏时期的章草书法名家的作品都保持着字字独立的习惯。如皇象的《急就章》和传为索靖书写的《月仪帖》等。魏、晋以后,章草书法向两个方向演化:或向今草过渡,或更加富于装饰性,更加强调波磔之势而富于浓重的八分气息。《急就章》和《月仪帖》都属干后者。魏、晋以后,由于人们看不到汉代章草的真面目,魏、晋人的章草就成为主要的学习对象。南北朝时期,章草尚在社会流行,但主要作为古来相传的一种书体,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急就章》就曾被人们广泛临幕。唐代的情况基本类似,而愈加衰微。宋、元两代学习章草书法者更加寥寥,只有北宋学者黄伯思和元代的赵孟頫偶有所作。明代书家宋克曾下大力气研习章草,成为一代章草名家,清代则几乎无人问津。直到民国时期,才出现了几位专攻章草书法的名家。
传说今草书法的创始人是东汉末年的张芝,但张芝的书法已经失传。历代丛帖中所刊刻的张芝书法作品都不可靠。到东晋时期,今草开始占据主要地位。而真正使今草彻底取代章草的书法家是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