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状况
当前位置:贝知网>兴趣爱好>书法知识>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状况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状况
时间:2022-11-14 书法知识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状况

东汉为曹魏所灭后,出现了四十余年三国(魏、蜀、吴)鼎立的局面。战争频仍,影响文化艺术的发展。所不同的是书法作为一种随实用需要而存在发展的特殊形式,纵然当时戎马控惚,仍继东汉之绪向前发展。三国时期,刘蜀地处边睡,不大关心书事。仅诸葛亮稍有书名;孙吴书家不少,皇象、苏建均是杰出的代表,《天发神文件认座谶碑》、《神国山碑》,可谓雄奇古崛,无有匹比,楷书《九真太守谷朗碑》、《葛府君碑》也都是佳品;三国中书法艺术有长足发展的当数曹魏,以致书史上常只称魏或与书艺更为繁荣的晋代联系起来,合称魏晋,其原因也在于此。

魏武帝曹操的字是否真写得好,不见真迹,未可妄评,但他喜书法,爱惜书法人才,倒是史有所载。史书上还流传他以五灵丹救活因得不到蔡a笔法而捶胸致死的钟ol的佳话。遗存至今并能确认为魏书的《黄初残碑》、《十三字残碑》、《卢江太守范式碑》、《王基断碑》等,力劲气厚,不减汉代遗风,却还不知捉笔人是谁。由此可以想见曹魏时期书家之多,书法成就之高。

日常使用的字,魏初仍为隶体,而后逐渐为真、行所取代。《葛府君碑》可能是书史上第一次用真书写成的碑文。从西晋永康元年写本《诸佛要集经》和新疆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看,可以发现在随笔势、手势速写、便写而使隶体不知不觉变化的情形:除了隶体的碟笔还有所保留外,原隶体中左边下弯之笔,已顺势掠出,成为被以后称之为“撇”的笔势;原来的碟笔,也逐渐变成了“捺”或“斜钩”;“点”也不再是有意为之的楔形,而成随笔势在不同位置落驻,俯仰生动的形势。若再将字的笔画简化、结构草化,就变成草体;将这些笔势依运笔之势规整化,就距正书不远了。自汉代由篆隶草书而成的草书以后,利用草书的笔意和篆隶一般齐整的字势,刘德升顺时应势创造了正书。正是书写便利符合实用又有其审美效果,正、行、草诸体便在实用中取代篆隶有了日益精熟的形式风貌。

纸张虽在汉代前就已发明,可能和绪帛一样,尚不能大量生产和广泛运用,因此直到西晋,一些边远地区还在使用木简。本世纪初,在新疆楼兰故址,还发现西晋留下的木简书,其上的字迹极似行草、行楷和草书,与汉简比,已无带碟之笔,说明西晋时,正、行、草体已广泛使用了。

西晋出现了一大批书家,成公绥、卫恒、索靖等人是其杰出代表,他们的成就不仅仅表现在书艺创作方面,而且对书艺也有自己的理论思想,对书法的起源和发展原因、对不同字体艺术的审美特征,都有自己的见解。

永嘉之乱后,拓跋硅建立起北魏,重视书事,盛行立碑,造就了崔悦、虞湛父子等不少书家。在北方民族强悍勇健的精神气格熏陶下,形成了与西晋迥然不同的雄浑拙重的书风。晋室东迁,苟安江左,门阀贵族哀叹“人生几何,譬若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正由于此,所以他们执著于现实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追求,不再有秦汉人的伟思宏愿,不崇尚先贤与志士。作诗,不再如两汉歌英烈之功,颂先王之德;作画,不再是战功赫显,炳彰千秋的高人志士;写字,不再为树碑立传,传之千古,而是随咏叹感哨,抒发情志。饮酒、吃药、炼丹,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手执拂尘,口吐玄言,借黄老之说,展示各自的才智,品鉴彼此的风采。高标的情致,脱俗的言行,超逸潇散的艺术韵度,就是时代的审美理想。自然在现实生活中,首先会显露出超然不群、徜徉自得、精神重于形骸、气格大于本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所谓“魏晋风度”。东汉以来那种重道德、讲操守、守节气的人物赏评,转为对人的才情、气格、风貌、天分等的品藻。而自然景物美的观照,成了品藻人物精神气度和言谈举止的参照系“朗朗如明月人怀”、“谡谡如圣力松下风”等等,于是艺术上“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被提出来了。书法以其抽象的形式,将这一审美心态外化,将超逸自若的精神与妍媚悦目的形式统一起来,成为反映时代审美情致最理想的形式。而这些崇尚“通脱”放浪形骸的士子,以其深厚的文化素质借这一形式所表现出的“天然”与“工夫”,也为历代书家难以企及而备受推崇。其所谓“韵”,正是这通脱的心态、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坚实的工夫的最佳统一。因此,晋代的书法成就,是时代造就了书家,又是书家创造了书法史上的这个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