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功夫-八卦掌
八卦转掌之斜方
天地既有八方,有正方必有斜角也。八卦即按八方,有正即有斜也。吾人与人介于天地之中,随地周旋,自不能囿于一方以为进退出入之取势;若拘于正方者,只能出入进退于东南西北,直道而行,即或不能得机势。学者拘于所习,易生固步自封之弊,即或有心由常转变,苦于举步无法,动亦生疏,而求其圆转灵活,心动手到步随者,甚难事也。
必法悟圆通,两足如轮转,一身浑是手。手则上下翻飞,左右逢源,忽焉在前,忽焉在后,伸而在前,曲之则后,亦且能伸能屈,屈以变伸,以二手做千手之用。以一人应万人之敌,坦然胜人。有足奇异者,足则应手而成步,手则应心而变招,招由手成,手由步促;而其所以使手足成一致者,力在腰也。手足何以听命于腰,而腰又何以敢于为命?盖人与人战,名曰争胜负,顾名思义,胜者身体永立也,负者胸地背天也,是必腰须求真正者,乃为胜利之象。再就武术劲学上言之,人之所以立定在于胜,胜乃腰身永立也。腰乃一身支柱之要也,故老人易跌,以其腰脊无力也。再就物理力学上言之,腰乃一身之重要支点。故此拳术技击各门,均以腰正为制胜法门,唯八卦掌尤以正为要。不过术本卦理,每有连环颠倒之势,步法圆转,自有角度,即所谓之斜方也。
八卦转掌之真理
转掌为八卦门之功夫也,为何人皆直步以为进退,我则弯步以为出入。人则握拳以为攻守,我则直掌以为取避。此中道理,有为研究拳术不可不知者,试反复说明之。大凡对敌之事,虽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盖六路,四方上下也;八方者,四正方四斜角。以一人顾盼十方,稍一疏神,难以周密;即或周到,而人之拳械出吾不意,不定来自何方,若凭直步周旋,势必有顾此失彼、奔走不惶之情。
转掌之步法,为制人上策;转掌之腰式,为自己之便宜;转掌之手法,为人己之动静。盖根于腿,变于手而动于腰。即本八卦三易之道,曰易也,不易也,变易也。易也者,乾与坤之大易也,离与坎之大易也。余此类推,而转掌之前步做后步、前手做后手,即本八卦之易理也;其不易之道,左旋右转,右旋左转,前掩为后,后穿为前,旋转千遭,穿掩万变,而终归一致,理有左右而体无不同,是本八卦不易之理也。其变易之道,由老八手之转掌,每手变易为八手,合为六十四手之拆手也,每手复变六手,合为三百八十四手。是本周易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变易之道也。
至其动静、方向、复元,各有真理,各有实用。待依次说明于后。
八卦转掌之动静
天地之所以运转,万物之所以消长,动静而已。至于武术技击之道,内以修身,外以御悔,诚人生之要事也。
历经诸先进之精研,各宗一派,故有少林拳术、弹腿拳术、六合拳术、五行拳术、形意拳术、三皇拳术、戳脚拳术、劈挂拳术、螳螂拳术、醉仙拳术、通背拳术、岳氏散手、太极拳术、八卦拳术。余之门户,缺而未载。各有专攻,不得拘泥己见,妄为批评,不过得其真传,用尽苦功者,方为上选。兹就八卦掌之功静申而言之。
八卦掌的起源
八卦掌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拳种之一,又有“游身八卦”、“龙形八卦”、“形意八卦”、“阴阳八盘掌”等名目。
八卦掌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人,其说不一。据《蓝簃外史》“靖逆记”中记载:“嘉庆丁巳(嘉庆二年即公元1797年),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春(嘉庆十五年即公元1810年),牛亮臣见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尔步伐似合八卦。克善曰:子何以知之?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为离卦。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可也。”文中冯克善,牛亮臣是当时天理教起义中的人物,通过“八方步”互认了拳法。有人认为他们所习拳法是八卦掌的雏形。由于这家拳法是来源于秘密抗清组织中,因此,拳法最早的师承关系也没有公开。
另据光绪九年春二月的碑文记:“先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及长,遍游四方,过吴越巴蜀,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历访技奇,以壮其襟怀,后遇黄口授以武技,遂精于拳勇。哀痛难忘,小议立表口以伸响德忱。”在光绪三十年春上浣的碑文中记:“师董公……访友于江皖,迷失道入乱山中……一道者装,童颜鹤发,遥谓之曰:汝来何迟乎?遂日授技击进退之法,炼神导气之功。凡其所传,皆平日未闻未睹者……福等久忝门下,未忍没其芳,徽用特略志梗概,铭诸贞石之。”孙禄堂《八卦拳学》讲:“闻有董海川者……涉迹江皖遇异人传以此技。”据此,有人认为八卦掌是董海川从南方学来的。
有《八卦掌源流之研究》一文认为“八卦掌创始于董海川,八卦掌流派的形成于1866—1894年间。”很可能是董海川把自身掌握的各种拳术与南方道士演练的“转天尊”(转天尊为左右交替的走圈)的走圆圈相结合,创编成为八卦掌的雏形——转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