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步法的结构
当前位置:贝知网>兴趣爱好>体育爱好>太极拳步法的结构
太极拳步法的结构
时间:2022-09-04 体育爱好

太极拳步法的结构

太极拳步法的结构

太极拳的步,其实是脚下的太极功夫。笔者在太极拳修炼中,悟到脚在太极拳整体练功:养生中作用十分重要,故曾经在有关文章中提醒同道重视脚的修炼.

武禹襄大师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其根在脚”,指出了脚的修炼在太极拳整体技艺中份量极重,为后学指明了练好太极拳的正确之路。但是,先贤的拳论并没有引起某些练家子的注意,一些人仍不清楚脚法的习练窍要。

其实,脚法很简单,人类走路的走法,便是太极拳的步法。我们人类在出生以后,一岁前后便可蹒跚而行。虽然走起路来晃晃悠悠,但是小孩的走路方法与成年人是一样的,都是以“先减后加”的方法完成左右脚互换重心的变转。人在走路时,右脚实,左脚完全松净后迈出去,待松净的左脚实实在在落地以后,逐渐松右实脚,前左脚也渐渐由虚脚变成实脚,右脚完全转变为松净。此时,左右两脚完成了重心的变转,右虚脚迈步向前,再一次去完成左实右虚,继而完成左虚右实的重心变转。

有一些习武者很粗心,从来不去研究拳式结构,上动和下动的关系如,何,上下动衔接的拳式结构和一个单动的结构有哪些相同和差异之处。太极拳的拳式结构是以阴动和阳动的阴阳动组成的,阴动的起点是阳动的止点,阳动的起点是阴动的止点,互相依存,相互转化,“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拳的步法与人类走路一致,也是符合老子说的“道法自然”的。

笔者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一书,有关脚下虚实变化曾写道:“太极拳脚下的虚实变化是渐变,绝对不是突变。出步或并步,也分解成若干小动作。侧出脚从侧到正,如‘起势’,先是大脚趾着地,过渡到二趾、中趾、四趾、小趾着地,再过渡到前脚掌,后脚跟,全脚平落在地上,这才算完成脚与脚之间的变化,也就是重心的变转。”“脚的虚实变化过程中,是加减法,先减后加。如坐步变弓步,不是左右横向以腰胯变重心,这种动作影响脚、踝、膝、胯从下往上关节的放松,难以按照拳法从脚到胯的节节贯串。实脚变虚脚,先减后加……实脚变虚脚只能减,这是阴阳变化的规律,不能以腰胯横移以实横向送虚,这种悖于阴阳变化的动作,脚下不易出功夫。”

脚下的步法,上下相随,和谐规范,虚实变化自如。脚的虚实变化,没有显现的形态,似乎不被人注意。有的人走路很自然,但练拳时就见不到自然的步法了,迈出左脚便弓步,虚实重心的变化不是渐变而是突变,步幅开得大,不和谐,不灵活。究其原因,是忘记了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有悖于自然规律。太极拳的所有拳势动作都是被动行功。太极拳手、眼、身、步四法四功中,脚是其中很重要的功法。太极拳的特性之一是“举动轻灵”,吴式太极拳的步法就是很轻灵的。

打太极拳如何放松

打太极拳放松可以消除疲劳,增进新陈代谢的技能,畅通经络,减缓衰老过程,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还可提高技击水平。根据前辈老师的传授和自己的体会,归纳出以下三条放松的要点供拳友们参考:第一,动作要正确。打拳时,有很多部位紧张是因为姿势歪斜造成的。“中正”是“安舒”的必要条件。第二,套路要熟练。套路不熟时,边想边做,精神必然紧张,也就放松不了。第三,端引。通过端引能将各个关节对拉拔长,达到高质量的放松。端引就是用稍把根引导出去。例如搂膝拗步,一般的练法为:出手是由肩到肘到腕到手指把手推出去;上步是由胯到膝到脚腕到脚趾把脚迈出去,即由根到稍。端引则是把这个过程倒过来,象穿针引线,出手时用手指尖把胳臂引导出去;上步时用脚趾尖把腿引导出去。提顶将脊柱关节拔长要贯彻套路始终。五指则按季节和太极五行原理行功。食指为春属木;中指为夏属火;无名指为秋属金;小指为冬属水;拇指为四季土,运用于四季与四指配合。

练拳时先以季节指尖为主并逐渐将意念转换到以拇指尖为主引导出手。通过端引放松可使内力透出体外即所谓“功夫出手”。器械练习也是一样,如秦泗花老师所练吴式太极24枪,得自吴英华老前辈(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