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学论纲——意拳学
当前位置:贝知网>兴趣爱好>体育爱好>拳学论纲——意拳学
拳学论纲——意拳学
时间:2022-12-12 体育爱好

拳学论纲——意拳学

一、什么是意拳

意拳自创立之日起,即以培养国民的健全精神和身体的自然良能为目标。这种精神是人类灵性的最高体现,而身体的自然良能则为人类身体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合在一起讲可以称之为追求人类的身心健康。具体落实到三个方面:一是卫生身体健康。其中包括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有了正常的身体状态,才可以正常生活,才可以做一切事情。二是攻防技击。有了正常的身体状态,才能应付人类本身的互相攻击,才能在竞技中获胜。三是寻理趣。就是通过对意拳的学习过程和应用过程,获得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从更高层次获得对自已生命灵性的一种感悟。即可谓“心领神会,体认操存”之意。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意拳学明确了自已的研究认识的对象,是人体整个生命运动过程。以科学的原则原理为认识问题的方法手段,以对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为研究成果。从而奠定了意拳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学科—-“拳学”的科学地位。从这个定义上就可以看出意拳同其它拳种的差别,正所谓意拳不是拳套,不是招式,不讲形式,也不是门派,也不能仅仅以胜负之一点即定为是非之准则。意拳是性命之学。有了这样的认识,才算把握了意拳的内涵,才算真正认识了意拳。

二、目前训练方法之不足

为了实现意拳的追求目标,在拳学这块园地上开拓的先人们注意到要了解把握生命运动的规律,光从外在形式上追求是不够的,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将注意力转向人体本身,从而提出了要发挥人体自然良能。反对招式套路这一伟统的武术训练方法。提出以自身体认为手段,以站桩、试力、发力为主要内容的意拳训练体系。现在这种训练体系正在为意拳界人士广泛运用,同时已开始向其它运动项目渗透,可想不久必会变成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但是从我们自已多年学习研究意拳的过程中,逐渐感到这种教学训练方法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意拳最后境界的抽象描写可望而不可及。例如前人所谈到的意拳,当如“空中旗,浪中鱼”等。怎样使学员进入这种状态呢?不得而知。

2、具体分述又成片面。在讲站桩时,要求头如何、颈如何、腰如何、腿如何。实际上正在走入意拳本身所反夺的“一讲具体即成片面”的误区,致使最后出现整合问题。其表现就是站桩时感觉很好,身上很是得力,但整体一动便立即消失,俗称是“散了”。做单一动作时很像样,但整体一动顿失灵气。

3、由于以上二点原因,就造成了没有一个具体完整的操作过程,能使学员一步一步进入一法不立无法不备的最高境界。

4、同时在学习训练过程中,也存在时间太长的缺点。按王芗斋先生的说法,当要十年才能“所发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击之资备矣”。就我们自已的亲身经验来讲,可能十年也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我想大家也会有这个体会。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恐怕能象我们用几十年来追求意拳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意拳教学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

以上都有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因此我们觉得有责任在前人开创的意拳事业的基础上,将意拳的学术向前推进一步,使之更加完美,以期完成先人们提出的宏扬民族精神,利国利群的意拳使命。

三、当前意拳在理论和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

1、对意拳的概念认识不清

A、不清楚意拳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生命运动过程。误以为是研究怎样打人,其实王芗斋先生早就说过“……然拳不能就以胜负之一点即定为是非之准则,……。”要知道一门学问的先进性,是以其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进展来衡量。而一项竞技活动才是以胜负作为运动个体之间差异的衡量标准。这就像泰森昨天打倒许多人,这说明在单位时间内,泰森的综合运动能力比别的运动员相对好些。现在他被霍利菲尔德打倒了,说明在另一个单位时间里,泰森的综合运动能力相对不是最好的。如此而已,他们胜利也好负也好,都不能说明他们对拳击运动的认识正确与否,一门学问的进步,是要看它在广泛的实践过程中,所表现的指导意义是否先进。

B、对意拳的自然科学属性认识不清。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的运动规律,而不是哪个门派,自然规律只有一个。所以王芗斋先生说道“学术才是宇宙神圣,公有师尊”。又说:“其要在学术原则原理,通与不通故而”。最后又说道“余之学拳只知有是非之分,不知有门户之见”。其所表达的学术精神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C、不明白何为师法,何为造化,造成盲从。王芗斋先生在《拳道中枢》一文中,谈到了许多习拳者误入歧途的原因:“慨因师法不良,用功不细心追求真理,人学我学人云亦云,所谓盲从者是也”。他在这里提出不要盲从师法,所谓师法是指先人的经验,可以是直接的师承教学,也可以是间接地看了前人的论述,那么这些师法都是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我们要清楚,他们都是在努力表达自已对客观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有些对有些错。而客观现实才是唯一永恒不变的真理所在。我们称之为大自然的造化,它才是知识的本体,所以我们说:即要学习师法,更要尊重造化。这就要求我们有独立的观察思考感知能力,不要盲从,不要人云亦云,包括您的直接老师是怎样说的和间接老师是怎样写的,要把他们的经验拿到客观实践中去印证,向造化靠拢,这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正轨。

2、对已认识到的矛盾还不能完全解决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王芗斋先生曾说:“拳本无法,有法也空”。那么先人写的诸多论述是有法还是无法呢?先生曾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那么意拳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呢?先生说这样打,那样打,最后又说聪明者不需习此,那么我们到底是习还是不习呢?先生说:一说具体就成片面,而在其它章节又说头如何、颈如何、腰如何、腿如何,那么到底是不是片面呢?啊后先生总结性地说道:凡说一切都是矛盾的矛盾,又自称为矛盾老人。他已经洞察到整个运动过程和教学过程都包含着矛盾,在这时他已将运动的本质问题,从哲学的高度提出来,并说到:“习拳而不接受其哲理,则无异抱石卵而盼司晨,终无所成,学者不可不明此理”。指明了要从哲学的高度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矛盾的重要性,但如何解决则留给我们后人去思考。

3、整合问题

由于没有将运动的本质问题—-矛盾,在理论上从哲学的高度加以解决,于是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就出现了整合问题。过去的训练体系分为站桩、试力、发力三阶段,以站桩为核心。因为先生说过一切从站桩中得来,更造成很多人的误解,以为意拳就是站桩,在站桩过程中,又要求学员头如何、腰如何、腿如何。将意拳全部肢解。先生所说的,“一说具体即成片面”。就是这个意思。以至有人戏称为:死站桩、站死桩、站死桩。将意拳的真意完全给扼杀了。怎样才能把局部的练习成果活化起来?这就是当前所谓的“整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