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简谱乐理知识和双手技法表现
当前位置:贝知网>兴趣爱好>音乐知识>古筝简谱乐理知识和双手技法表现
古筝简谱乐理知识和双手技法表现
时间:2023-01-10 音乐知识

古筝简谱乐理知识和双手技法表现

古筝简谱乐理知识和双手技法表现

古筝简谱乐理知识

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有的听起来纤细,有的听起来粗犷;有的显得柔和;有的却显得低沉浑厚,真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音乐就是一门听觉艺术,古筝的音色更是让人听起来更加悦耳,更容易消除繁杂事物的干扰。

根据自然界各种声音产生的规律,我们可以把声音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乐音,另一类叫做噪音。乐音有固定的音高/音低和谐交融。古筝、钢琴、电子琴、小提琴、二胡等乐器演奏出的音,人们在唱歌时发出的音都属于乐音。音乐世界主要是由乐音组成的。

半音与全音

音与音之间最小的音高距离叫半音,两个半音构成一个全音。在简谱中,7、1之间及3、4之间是半音。

音符

乐谱中表示音的长短的符号叫音符,在简谱中用1、2、3、4、5、6、7表示。

古筝弹奏中的双手技法表现

在古筝弹奏中,我们不可避免的需要双手技法的运用。双手技法就是左、右手配合弹奏的技法,通常是“成组指法”、“交替指法”的运用。弹弦次序往往是先右手后左手,—般又常用于快速交替之中,表现活跃、热烈、欢快、强烈的情绪。例如“轮抹”、 “轮撮”、“重勾轮抹”等。

双手交替的刮奏常常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或波澜壮阔的情绪,运用时要注意触弦的角度和弹弦速度的不同变化。

双手琶音演奏分解和弦时,两手交替从低音区到高音区,或从高音区到低音区,表现幅度大,有流水般的效果。弹奏时用提弹法,每个手指力求力量均衡。

双手技法除“成组指法”、“交替技法”以外,双于的配合手法是很多的,如一手弹旋律,另一手配伴奏音型或弹和声,或弹副旋律,或奏音响效果等等。双手技法是表现音乐内容的技术手段,随着音乐表现内容的丰富,双手技法将更加多样。

古筝的右手指法概述

一、关于古筝扎桩

古筝的传统演奏方法,就是用右手拨弹筝弦,演奏旋律,左手在码外弦段上以按颤揉推等手法装饰旋律的。累世相传的一首弹筝诗,以口诀的形式记述了弹筝的技巧。

名指扎桩四指悬

勾摇剔套轻弄弦

须知左手无别法

按颤揉推自悠然

通常人们把右手指法分为单指指法和组合指法。单指指法,即用一个手指拨动琴弦的指法。这类指法有托、劈、抹、挑、勾、剔、打和摘八种。

组合指法,即用两个以上单指指法配合拨弦的方法。在组合指法中还可分为撮类指法、摇类指法和其它组合指法。

传统演奏方法要求右手拨弦的手形是“名指扎桩四指悬”,扎桩即无名指固扎在前岳山内外,跟着四指的拨弦而移动。有人比做倒垂的花朵,也有人比做鸡爪形。在演奏中一般大指与中指保持五个弦距的宽度,手掌的位置应以保持大指与中指拨弦重心的平衡,掌心在从大指弦距数起的第二、第三弦距之间,手不要过于垂直,以略偏向右侧为宜。

扎桩起着支撑的协助其他四指拨弦的作用。某些“四指悬”的拨弦指法中仍需用无名指的扎桩,以跟弦支撑用力。尤其大指的连续快速拨弦必用无名指的扎桩来支撑,才能用上劲。扎桩也不限于在前岳外进行,根据拨弦音色的需要而常常在前岳山内的弦上跟弦扎桩。随着筝演奏技巧的发展,已很少使用扎桩了。

二、右手手指的拨弦方法

右手拨弹筝弦,以大指、食指和中指为主,无名指次之,极少用小指。在重视手指的全面训练中,要特别重视大指的拨弦训练。在筝曲,主旋律的拨奏主要靠大指来负担。

大指拨弦用大关节。大关节指的是大指与手掌的根部边接的关节。大指用大关节拨弦容易保持斜下方的触弦角度。这种角度,发音结实、音色较好。另外,应注意保持大指与筝弦过于垂直并略向前岳山自然倾斜的位置。

食指拨弦用小关节。指的是食指略有弯曲的第一、第二关节,以第二关节的弯曲为主。

触弦时,应避免向上扣弦的拨弦方法,并尽量使大、中二指触弦的音色接过。

中指拨弦用大关节,指的是中指与掌心连接的关节。中指向里拨弦角度与大指大致相同,即斜下方的拨弦。中指与筝弦保持约45度的角度,略向前岳山自然倾斜。

无名指有时在岳山内扎桩,有时拨弹筝弦。拨弦时,一般用小关节,不触弦时,自然放松略有抬起,注意不要碰弦。

小指在演奏中保持自然放松、略微抬起的状态。在某些长琶音中,有时用小指配合拨弦。

从低音至高音的拨弦,要有一个斜线概念。右手拨弦的位置,在高音区距前岳山为3.5公分,在低音区约7.5公分,从最低音弦的拨弦点至最高音的拨弦点划一条直线(实际是弧线),这条斜线就是右手拨弦的基本位置。由于乐曲中音色对比的需要也常变换拨弦点的位置,有时拨弦点在弦的三分之一处或接近前岳山的地方。

筝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学习时应努力通过科学方法掌握这些技巧。合理的触弦角度是发出良好音色的必要条件,松弛而富有恰当爆发力的拨弦是学习各种技巧表现的基本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