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琴码是如何变革的
最早的五弦竹筝主要是琴首至琴尾、双方侧板、地板和横梁。那时的横梁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雁柱,亦称“筝码”。古代的缅甸曾向唐朝进献九弦筝。《说筝》一文中曾经记载:“唐代筝传到骠国(古代缅甸)、泰国,至今尚流行着的鳄鱼琴(密穹)的前身,就是九弦筝。”《唐书。南蛮骠国传》记载:“贞元中骠国进乐人,其工器有筝二,其一形如鼍,长四尺,有四足,虚复以鼍皮饰背,面及仰肩如琴,旋开以张九弦,左右一十八柱。”通过古书的记载,可以想象这个九弦筝采用双排码,每弦两柱,共十八个筝柱。此筝造型一定非常独特,可惜已经失传。《通典》上记录了随宫调设筝码的十四弦筝,书中记载: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随宫调设柱和弦,以谐律吕。”《律吕正义合编》中记载得更为细化:“筝似瑟而小,十四弦,...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成七,倍之十四也。”从《律吕正义合编》中能够想象到古筝当时的装潢工艺已经很讲究了,通体用到了彩绘、刻漆等工艺。由此可以联想到筝码所用的材质也一定是非常珍贵的。历史上的观赏家们也有的称古筝为“玉筝”例如:唐朝墨客常建在其《高楼夜弹筝》诗中就称筝为“玉筝”;宋。王沂孙有(齐乐天》词,云:“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宋●晏殊在《蝶恋花》词中,日:“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这句话的大意为:谁在拿着饰以螺钿的筝弹着玉制的弦柱,传出的乐声让成双的燕穿帘离去。现在所弹的二十一弦筝,为了更好地提亮筝的音色,除了改善琴板、琴弦的材质之外,筝码的材质也一直在不断地改善。
现在的筝码一般用酸技木制作,其上嵌牛骨也有的由红木、紫檀、鸡翅木、桐木、松木、楠木等制作而成。随着转调筝、蝶式筝等新筝的出现,新型的筝码也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例如,移码式踏板转调筝在转调部分采用踏板式移码转调。所谓移码转调,就是通过踏板的变化,使筝码移位,改变弦的有效长度,使得拨弦音高有所升降,以此达到转调的目的。又如,二十六弦脚踏截弦转调筝、四十四弦转调筝在转调部分,采用脚踏式岳山截弦转调,这些新筝在音响方面是由新的“码子”—“岳山共振柱”来完成的,筝的金属码子起着移位和支撑琴弦的作用。除此之外,新型筝码还有陶瓷码、滚轮滑动型筝码、象牙码等。这些新筝码在转调、音准、音响和音色的统一方面都做得较好,也使古筝这古老传统乐器越来越适应现代音乐的需要,逐步满足和丰富了的演奏技巧及不同类型作品的需要,使古筝艺术日益焕发新的活力。
古筝的发展现状
战国末期,秦国的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曾生动描述了秦朝民间筝歌的场面:“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琴之声也。”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筝已经流行于秦地,因此,筝也常被称为“秦筝”。“1970年在江西省贵溪县仙水岩幕群发现经签定为公元前500年时期的崖棺,内有两具十三弦类似筝的乐器,它们的出现为筝的历史源头又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证实了早在先秦时期,筝不仅在秦地,而且在当时南方越国亦有传承,并早于《史记》记载四百多年,较十三弦形制筝的文献记载早一千多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古筝一直处于民间状态,没有统规格,制筝的材料、筝的形状和弦数等,往往因人、因地不同而各异。随着古筝艺术进入专业音乐的殿堂,大批人才涌现,专业工作者队伍不断形成,古筝事业迅猛发展。筝从十六弦增加到二十弦,传承从口传心授到拥有系统的教学大纲和规范教材,专业演奏家在国内、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获奖;业余学琴者人数迅猛增长,日益庞大的考级规模和完善的考级制度使古筝艺术水平大大提高,几代筝人在作品创作、演奏技法和理论研究上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最初的筝在形制上与现代所使用的筝不完全相同,它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据史书记载,筝最早大约为五弦。筝在战国时期,其形制与筑相似。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云:“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井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
国际化对古筝带来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这个信息技术发达的世界,中国也不断在进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界因素的影响促使了中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与交流。古筝作为华夏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在世界舞台上不仅仅要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筝乐艺术的重要使命,融入新的音乐文化要素和理念。
筝乐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征服了越来越多的人,让各界人士对之青睐。
古老的筝乐艺术在当代焕发了青春。在一代代习筝人的共同努力下,古筝的修已经相当普及了,半个世纪来,它直迈着大步伐前进,努力超越过去,一批优秀的习筝人走出国门。我们完全可以骄傲地说,古筝艺术已经立于世界之林。
筝乐的创作不断地融入西方音乐理论,将传统音乐创作中不可能出现的表现手法变成了当代筝乐普及的表现形式,并取得较好的成果。最早的古筝虽然也比较普及但并没有受到太多重视,只是以伴奏乐器出现。随着它慢慢地发展逐渐有了一些简单的传统曲目,再到改革开放后大量出现的现代曲目,是一代代习筝人不断努力创新的结果。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这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领域的重要宝藏。
筝乐的创新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受到了许多音乐人的肯定,在这个国际化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的魅力,以清新典雅的形象征服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当代筝乐已经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各界人士都纷纷参加到修习中来。相信不久的将来,筝乐可以像钢琴乐曲或小提琴乐曲一样,以任何演出形式风靡于世界各地。与此同时还能不断地创新,在创作中融入更多各民族各地的音乐文化,使它不仅仅只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宝藏,而是成为世界音乐文化领域中的佼佼者。
回望过去筝乐的发展,我们应该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当今迅速发展的时代,还会出现更多优秀的筝乐创作人,他们会不断地努力将筝乐艺术推向世界舞台的顶峰,筝乐将会得到更大发展并且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