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极拳之“道”说开去
当前位置:贝知网>兴趣爱好>体育爱好>从太极拳之“道”说开去
从太极拳之“道”说开去
时间:2022-11-12 体育爱好

从太极拳之“道”说开去

太极拳,源于中国古老文化,它是中华武术的一支奇葩。太极拳自明末清初产生以来,诸多名家大师以自己的毕生心血,在不断发展的理论和宴践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太极拳法不仅遍及全国而且走向了世界。人们对太极拳的研究越来越有兴趣。就阐发太极拳原理及拳架者而言,前有陈鑫、王宗岳、、杜元化等,后有陈照丕、武禹襄、李亦畲、杨澄浦等,近有陈照奎、陈小旺、顾留馨、冯志强、马洪、赵增福等。他们在太极拳推广、研究、发展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21世纪以来,新一代太极拳爱好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阐发。近阅太极拳名家郑琛所著《太极拳道诠真》(以下简称《诠真》)一书,颇感有新意。对第三章《理论篇》,笔者尤感兴趣。

然作者在《诠真》一书中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太极拳道”。查遍手头资料均未有此一说(恕笔者孤陋寡闻),似乎作者有悖于太极拳普遍原理而有意创造一个崭新太极拳式,并向“空手道”、“跆拳道”靠近。但综观全书,处处皆以太极拳原理驾驭、阐述、探讨该书所述之太极拳——赵堡和氏太极拳。那么作者为何要标新立异给予太极拳加一后缀“道”,且诠真之?《诠真》给出的答案,一是“太极拳道”始出宋张三丰。二是徐兆北先生主编的《东方修道文库》丛书中《太极道诀》一书有此一说。三是将太极拳称为“太极拳道”是复原、尊重先师邢喜怀、祖师张三丰之本意。按照这样的答案,我们岂不应将几百年来称谓的太极拳正名为“太极拳道”?实在有点匪夷所思。这不仅涉及太极拳源流问题,也涉及太极拳既往理论问题:不仅涉及我们对太极拳称谓习惯问题,也涉及对太极拳是否要重新认识的问题。笔者无意涉及太极拳的诸多问题,只想从另一个角度对太极拳道之“道”议论一番。

1.太极拳道是一种拳的名称。第一章第一节开宗明义曰:“太极拳道,乃拳道之名称。”

2.太极拳道是修炼之道理、路径:“一为修炼拳道之理、二为修炼拳道之路。”

3.太极拳道是参悟道教的前提、条件或基础:“为学太极拳人道之基。”

名称、道理、基础。“太极拳道”到底是什么?笔者浑然不知了。那么究竟何为太极拳“道”?是否我们修炼太极拳得到了或者掌握了“道”,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若说“道”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算是含望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文化范畴了。它由本意为法则、法规、方法等含义.逐步延伸为人生观、世界观从而“道”便成为宇宙生成本原和人格化神的双重含义了。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流派——“道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它与中国的儒家、释家并列为在大传统文化。太极拳的无极、阴阳、两仪、四象、八卦原理无不打上了道家学说的烙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杜元化的《太极拳正宗》、武禹襄、李亦畲等人有关太极拳的论述无

不是主要运用道家学说来阐述、解释、发挥太极拳。如此,道家的学说就是太极拳之“道”?

由太极拳之“道”想起庄子曾经给我们讲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覆,膝之所跻,砉然响然,奏刀劐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日:‘嘻.善哉!技艺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曾见全牛者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解牛只是需要掌握一定技术的体力劳动,但在庖丁那儿.就不是仅仅掌握技术问题,而是把握了比技术更深一层的“道”。他的解牛完成了技一道一艺的嬗变:初解牛时所见全牛,是技;三年后未曾见全牛,是道;再后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是艺。这时的庖丁已超越了由解牛技术带来的物质亨受,沉浸在由道所产生的精神享受之中。手、肩、足、膝之运动皆与桑林之舞合拍,与经首之会同律,从而“踌躇满志”,达到了物(牛)我(技)两忘的崇高境界。

追寻历代太极拳大师修炼路径我们似乎也发现其技一道一艺的嬗演轨迹。无论是口传的、书载的、眼见的太极拳大师们演拳那极虚、极静、极空、周身合一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演拳.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形体运动:而在与人交手时的随心所欲、无心成化、即化即拿即打即放完全顺乎自然,真乃物我两忘的境界。观看他们演拳或交手无疑是在欣赏一种艺术,是一种精神愉悦的享受,而大师们也陶醉于太极拳为自己带来的精神享受之中。在自己享受的同时也给他人带来享受.这就是艺术。庖丁解牛得“道”时“未曾见全牛”,这只是挣脱心为物役的枷锁——获得人生自由:当其达“艺”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是解脱人自身肢体器官的束缚——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修炼太极拳只有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享受)才能最终到达太极拳艺术的彼岸。上世纪60年代陈照奎大师在上海体育馆演练陈式太极拳,无论内行外行看了都叹为观止。他动作潇洒自如、刚柔相济、松活抖弹、似断若续,有时行云流水、有时卧虎腾龙、有时平沙落雁、有时深泽大山,他完全融入太极拳意境之中,感染着、打动着观众,连平时不耐看太极拳吵吵嚷嚷唧唧喳喳的青少年顿时也安静下来欣赏。这就是太极拳艺术的魅力。真正做到如陈鑫所说“在我打得天花乱坠,在人自然拍案惊奇”。

凡寻觅太极拳真谛的人无不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当然,要达到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必须从基础开始:太极拳的基本要求要反复无数遍练习——达到技(“着熟”):尔后要遵循太极拳的修炼原则、方法、技击等不断揣摩、推手、散手、宴战——从而得“道”(懂劲):最后有形至无形,心机为艺——达到艺术(神明)境界。这不正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修炼太极拳的路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吗?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也说“始则遵乎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着熟——懂劲——神明和遵乎——化乎——神乎与技——道——艺惊人地相似.它们以不同语句说明了同一个问题。修炼太极拳要逾越“道”最终要达到的是“神明”、“神乎”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