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出现之前,武术主要依靠力量和速度,正如武谚所云。一力降十会”,然而太极拳的创立却是为了以弱胜强。
根据物理学原理,环或圈的运动就可以实现这个目的。太极拳技术的应用也是主要基于这种圈或环的变化,根据攻防需要进行及时转换。
正如圃环的运动样,太极拳所有动作也都是圆的,也只有圆的运动,“四两拨千斤”才成为可能,因此“乱环诀”就是太极拳技术的核心。
然而,如非口传心授,理解“乱环诀”是非常困难的。下面是“乱环诀”原文以及笔者根据杨澄甫、蒋玉堃、朱廉方相关解释的体会
乱环术法最难通
上下随夸妙无穷。
陷敌深入乱环内.
四两千斤招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
掌中乱环落不空、
欲知环中法何在,
发落点时即成功。
‘乱环诀”是指导读者在太极拳练习中如何应用圆的技巧。“乱”的意思是指环的运动是随机的,没有定式可循.因此对手很难觉察到。环可大可小,可横可竖,可正可斜,可有形也可无形。
“乱环诀”中重要的条原则是以大克小,以斜克正,以无形克有形。
无形之环的运动理念可能会使一些初学者迷惑不解。正如上文提到的,太极运动皆是圆,也可以说无圆不太极。
只要一动,动作就在圆形的劲力范围之内。这种圆形的劲力应该成为种本能。即使直接伸手前探,看起来没有环形动作,但只要触到对方,对方就会立刻感到我的劲是螺旋的。同样,当对方感到螺旋劲的时候可能也看不出来明显的动作。这在太极拳里面叫做“缠丝劲”,这种劲法可以通过正确习练太极拳套路和推手中锻炼出来。
通常我们摸一下太极大师的手臂我们就会感到这种内劲,然而如果太师修炼到很高境界的话,这种内劲又可以隐藏起来。
去年在与来自中国大陆的黄震寰教援推手时,他向我展示了这个技巧。这段视频已经上传到utube的网站上,欲进一步了解黄教援请参阅《太极》杂志(见黄震寰《大道太极拳理论与实践》,《太极》杂志(taichimagazine),2004年12月no.6版)。
由于这种劲法有螺旋的功能,我们就可以化解对手的进攻,而且可以找到时机攻其弱点。
比如当a双手推b的肩膀时,b通过内部螺旋运动从a的右手借劲。做这个动作时,b需要紧随着a的动作但又不能让a感到有对抗,这在传统太极拳术语中叫做“不即不离”。
通过空胸,沉左肩,同时右手粘在a的左臂,b就可以将a的推力引至左脚涌泉穴,然后向上通过左腿传至腰间再到右臂,此时a的力量已传到b的右手,这样a的脚跟就可以被拔起。
由于a的右侧已经倾到力点上,这时候b轻轻一转(左涌泉发力,从左至右转动),施加在a左侧的力就可以使其随着b一起转动。这是”借力打力”个典型用法(图1a和图1b)。当然从外面很难看到b的螺旋运动。
一旦你的对手被引进你的圈内,他就会被一种无形的圈控制并失去平衡,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这时我们只需很小的力就可以击败对方。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很难把这技术解释清楚。
然而,根据物理学动量的原理,如惜对方的劲路走势来触发你自己的动作,然后顺着对方的劲路上再加点力,再持续加力使对方的动作加大,你将处于顺的位置。
这种情况下,你不需要很大的力,而对方自己就会失去平衡。比如,设想a用手推b的左侧,b用上述“不即不离”的技巧应对a的推力。同时,b用右手接着a的左侧,这样就构成了个环(在这点上b为阳,a为阴),当a推b时,a的推力触发了环的运动。a的推力(此时a为阳,b为阴)会使b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
由于b并不与a对抗,a的推力让他自己往左转(记住b并没有丢,这样a的力量就被引至b的涌泉穴上,然后传至b的右手上)。
同时,b右手顺著a的力推a的左侧,然后再加一点自己的力量,就会使a加速左转。这时如果a后撤保持平衡,b可以继续随着a的劲路跟进,然后在a的另一侧加点力就会使a加速后撤。
由于后撤的动量抵消了自己的力量,经b轻轻推a就抵挡不住,看起来就像个醉汉一样。只用了一点点力,b就使a失去了平衡。这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其实就是借用对方的动能以小力胜大力。
笔者还记得与蒋玉堃一起谈论杨澄甫时,蒋曾说过:“你们只知道他有多松软,但你们却不知他的功力有多大。”
在武术中有句话“练就千斤力,只用口两功“,也就是说在武术中力量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最好是用最小的力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按照“太极乱环诀”,如果敌方以巨力来袭,你可先用圈环法滑去来力,使他失去重心。
这种技法非常难练,然而基本原理却很简单,就好比推旋转的轮子样。笔者将在文章最后部分对此作进一步解释。
图2展示了这技法的运用。图2a中,a紧紧拿住8的腰想使其失去平衡。然而a却陷入了b的“乱环”之中。b的左边身体下沉将力沉到脚底涌泉,然后再经右脚跟螺旋上升至腰问,这就构成了个三维的环。
同时8的胳膊在螺旋运动中控制了a的手腕,这时a的右手没有了依靠,但左手腕却被b的前臂压在腰间,这个角度让他感觉非常难受(见图2b)。这时b只要快速转腰就可以使a失去平衡。由于借用a的推力,所以此招不需要过大的力量。通过迅速而猛烈的转腰和抖臂动作,b甚至可以将a的手腕折断。
此处提到的转动是指按照螺旋曲线旋转3圈,方向分别是从右到左.由左目到右,再从右到左,因此这招名为“黄龙三搅手”。
如果b只向a的手腕一侧施加缠丝劲,那么a就会不由自主地跳起来。
通过这种方式,你只需要很小的力量就可以战胜对手。但是对于经验丰富的武术大师来说,这招还不足以使其失去平衡,因此遇到这种情况,除了技巧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的力量。
运用“乱环诀”时还须注意发。整劲”。根据发劲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发零劲和发整劲。“发零劲”是指用身体的某个部位发劲,“发整劲”是指用整个身体发劲。在武术中若想发出整劲,必须手脚并进。
在太极推手中也有一种说法“欲想出手,必先进身,欲想进身,必先上步。”
上述内容是对“发整劲”的阐述,在武术应用中,有句话叫“手到步亦到打人如薅草”。反之,如果步法和手法配合不好,即使打到对手,也无法给对手造成威胁。
也就是说,为达到最佳技击效果,手法、身法和步法应该协调一致。基于此原理,图3a和3b展示了b如何使用“摆莲手”来粘住对方。随即上步将其推出的情景。读者可能会对“摆莲手”感兴趣,此招可以有效地化解“推/打”和“推/回击”的动作,被视为推手中的不传之秘。
其方法是:借助于推来/打来的力量积蓄自己的劲力然后再予反击。比如,a用左手推b,b用右前臂以45度角轻轻搭在a的前臂上,然后逆时针轻轻转腰。同时,b利用全身的体重通过前臂下压并同时转腰,通过这种圆的运动,b就可以用很小的力量将a的推力化解到地面。
如果在化解过程中,a用右手攻击b,b可以同样的方法用左手化解。由于此化解过程形似莲花,故得名“摆莲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