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静功缠丝太极拳
太极极拳中无论是陈、杨、吴、孙、武,简化、综合与竞赛标准套路,传统老架与新架,还是大、中、小架,抑或再加上太极剑与太极刀,知者众多。但对于静功缠丝太极拳,却知之甚少,即便是练几个基本势子或简化套路亦无人识得。笔者是在有幸拜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毛明春教授为师后,才首次听说并见识到了静功缠丝太极拳。
我和同门师兄弟在毛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习练至今,颇有感触,均感此拳确有其独到之处,最明显之处就是每当练习后头脑异常清静,全身各处十分松快舒畅,似乎体内经络都有通透感.且长功快,让人欲罢不能。
这套静功缠丝太极拳不属于某一门派之太极拳,它是济南已故著名武术家陈济生先生在多年研练各式太极拳和深研太极球的基础上,结合早年练习八盘掌、游身八卦掌、迷魂掌和形意拳的体会,在实践中创编出来的,“为余毕生技法之精”(陈济生先生自序语),是太极武学系列中最年轻的一支。
陈济生先生,祖籍河北省唐山市,生于1904年,卒于1988年年末,他生长在武术世家,师从多位名师,均得其精要,经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遂为一代宗师。吾师毛明春教授的静功缠丝太极拳即得陈济生老先生之真传。
静功缠丝太极拳无论是在健身还是在技击方面都颇具特长,与各式太极拳相比,其基本原理虽皆一致,但技术风格却有独特之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松静与缠丝两点。“静,就是要做到松、静以致忘我的境界,缠丝即全身各关节始终不停地相互配合转动,令全身肌肉不断地受到拧施、拉长和放松的训练”(陈济生先生语)。由于缠丝是一个圆中有圆、圈内有圈,连绵不断变化的较多动作的虚实转化,这种不停的转化使某一肌肉在一瞬间处于紧张收缩,另一瞬间则又舒张放松,反映在中枢内则是支配同一肌肉的中枢兴奋与抑制的交迭变化,这就加强了中枢机能的灵活性。松静和缠丝锻炼的直接作用就是使大脑皮层的机能得到恢复和休息,使皮层内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由不平衡达到平衡;同时亦发展和改善了许多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特别是肌肉内的感觉得到了加强。研究脑电图和经络波的专家王德坤先生曾对太极拳练习者作了对比测试,发现练此套静功缠丝太极拳时与练其他太极拳时的经络波活动大不相同。练这种拳经络波不仅波幅和频率增加,而且波形和节律异常和谐完善;测试的结果证实了练习者的感受,专家称赞这种太极拳是和谐与美的统一。
太极拳的速度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太极拳已经发展到世界各国。愈来愈多的太极拳习练者,理解到太极拳的深厚传统文化内涵,也体验了长期练拳对自己保健、养生、长寿以及治疗慢性病的效能。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一般老师传授的,习以为常的动作,大抵部是:全身松柔、动作缓慢、舒展均衡,鲜有对练拳速度有什么异议、取什么另途的。论之者传称,杨禄禅、杨班侯、杨澄甫三代在北京授拳,因弟子中不少是豪门子弟、富贵中人,因而舍技击而偏养生,弃猛烈急骤动作而就松柔舒缓。后世以杨式太极拳为代表的练拳速度,如此这般地传将下米,遂成定见积习。
1950年以后,政府体育部门以杨式太极拳为本,定普及十四式、四十八式太极拳,鼓励全民刊练,皆以缓慢、均匀为范,约定俗成,沿革成规,时人已不知道陈家沟陈氏于孙自称为“炮锤”的太极拳的动作,其实并非如此缓慢、均匀的。
习练太极拳者,大都知道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及传为张三丰所著的《太极拳论》。被名家后人如李雅轩称之为“老论”的这阿篇短文,各自字数不过三百有余,其论则是博大精深、高山仰止,足为后世传人之不二圭臬;但其中并无片语只字论及太极拳之习练,必须、或应该从头至尾以缓慢、均匀速度为之。太极拳之名、实、论,从两篇“老论”始,至今已经数百年;杨禄惮从陈长兴为师,小过十有余年,其后更得陈长兴秘传《王宗岳太极拳之秘诀》;班侯子杨澄甫晚年著《太极拳法歌解》、《太极拳体用全书》,太极拳之名始盛,其术乃显。自明代中叶王宗岳定名之“太极拳”始,至杨禄禅得《王宗岳太极拳之秘决》之数百年中,武籍史书、拳家武林,均不见传衍《太极拳论》之盛事,接近空白一片。
但在那儿百年中,习练太极拳并非限于缓慢、均匀的速度,却是一定的。因为两篇《太极拳论》关于习练太极拳的速度,并无“缓慢、均匀”之类的口语或提示,独有论及出拳速度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十个字。此卜宁,充分体现了“舍己从人”这一原则。如此,则太极拳必有变速,对手出拳如电光石火,疾风骤雨,如以太极拳“动急则急应”,哪里能够缓慢、均匀地盘自己的架子乎?整个套路,无论二十四、四十八、八十八,必当破离无疑。此破离,亦应当是应对原则之“动急则急应”得以致之;不得不然耳。王宗岳在此后加上这样的话:“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变化万端”,理应包括用拳之速度;当然也包括“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条直述太极拳运动速度的这么两句话。
《太极拳论》还有一句与练拳、用拳的速度有关,同:“观耄袭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七老八十的人,能以太极御“众”,不怕其人动作快,而是耄耋独有巧、智、走、粘、“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太极真功夫也。王宗岳所肯定的,还是这么十个字“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武禹襄著《十三势行功解》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先动”二字,在“微动”之后,故不可称曰“先”,除非对方“微动”是意,是极轻微的出击前的准务性动作,如缩肩、提臂,捏掌、动掌之类,而己之“动”,却足抢先着、如电光石火般的实动,方可曰:“先动”。而这种“彼微动,己先动”的格局,只是多种情况之一,因为还有粘、连、随、化等太极拳势,都是对手已动、真动之后的短时间内,己之出拳动作,才随机应势而应之者也。所以武禹襄说的“彼微动,己先动”,似宜归于常言所谓的“后发先至”、“舍己从人”的拳理、拳道中去,而其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动”的速度。倘若自己动拳、动体、动肩。.....的速度,比对力的“动”要快,则无论对力的动速有多少“微动”,所指的拳势,必是对方出拳,“微动“之初,自己却已“后发先至”。
太极之弧形拳路虽小,螺旋动作虽微,却都是有的,所以,速度必定要快一点。所谓“快一点”,应该是恰到好处,不能慢,但也不能太快。“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耳。
“彼微动,己先动”,只是双方交手的一种情况,而非其全。故后人理解、应用此六字,不宜胶柱鼓瑟,不宜偏执僵化,盖对方无论动拳、掌、指、足、肩、体,除如太械,形意、武当等柔性、弧性动作外,其速度,其劲力,大抵都是走直线,由缓而弱,到急而强、又变缓而弱,继而力尽、动止,则已之“动”,在速度上,当然有所不同,过缓则不及,过疾则无粘、失随、不连、难化。故己之动,当用能迅速切人并切合对方不同之缓急动程最适宜的速度。其最优值,理应是在双方肢体相接触之一瞬间,无论方向、速度,皆与对方之劲力、动作之方向、速度相同,或至少相接近。如此,方能体现“舍己从人”之太极拳理。
交手双方,常对面立足、出拳,偶有侧而、背面应敌者,故“己之动”的方向,经常与“彼之动”的方向相反,或相交一个角度,故出手而得先至,诚然有其急快的速度在,但一经双方肢体接触,则己之动作势必掉转方向,顺应“彼之动”的方向,才能继之以粘,连、沾、随,才有借彼之力的可能,才有其后之化与发。已之拳路的转折,固然是柔性弧形动作,但其关键,在于出拳伸掌,即有回路,首尾相随,连为一气,有出即有回,有进即有退,是一个整体。
自已动作的方向、速度之转折,在意不在力,亦不在气。用力、用气,动作必滞呆缓慢,凹凸分明,不是“过”就是“不及”。己之动作,无断续、无凹凸;而避彼之动,以已之动袭对方之空门、弱点,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其速度,则应在对方没有来得及为其空当、弱处设防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