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的健身
“户枢不蠹”这句古代的名言,远在《吕氏春秋》就有记载,它在我国人民中广为流传,说明我国人民很早就懂得了“运动”有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作用。我国古代的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魏书.华陀传》中,记载了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用来活动关节,以防病延年。
我国古代道家的“静坐”、“导引”之术,均为养生疗病之道。《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素问.上古天真论》又说:“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都充分说明“运动”和“清静”各从不同的角度养生,达到强身疗病的生理效应。
自古迄今,养生疗病之术,种类颇多,各有特色。而太极拳则是总结了前人各种养生之术的精华,结合阴阳之理,把运动熔于清静之中,把静化于运动之内。这种动与静的巧妙结合,产生了内气催外形、思维与动作、快与慢、开与放、分与合等动作意气的相互协调。从而在思想上得以安逸,从形体器官上得以锻炼,元气得生、宗气得充、精气得保、身体强壮。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1.改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消除病灶反馈性影响。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太极拳中清静用意、“意守丹田”,乃为静功养身之术。这种静功,可以增加自我意念的控制能力,从而产生阻止病因病灶反馈信号机制的传递,起到纠正修复病灶反馈的恶性循环,抑制病情发展,提高健康水平。心静勿虑,意守丹田,是鼓动内气的基础,是产生毅力的条件。毅力是练拳的保证,锻炼持之以恒,就可以从内气到外形协调一致。使气沉于丹田,贯于尾闾,环流周身,从而使脏腑得充,周身得养,精力充沛,有利于病变和精神创伤的修复,有利病体的恢复和精神的保养,由于它能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兴奋与抑制过程协调,对精神创伤,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2.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微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提高气体交换能力。血液担负着营养周身各组织器官的作用,然而心脏则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毛细血管是微循环物质交换的场所。一个久练拳的人,每分钟心律在60次左右,这种由于久经锻炼而得来的心律减慢,延缓了心脏舒张期,使心肌得以充分休整,促使心肌收缩力加强,输出量增加,提高了心脏的工作能力。
持久锻炼,内气得以流通,周身放松,使微循环功能加强,有利于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促进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减少肌酸的蓄积,减轻疲劳,益于疾病的恢复,特别是对慢性冠心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症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下纳于肾是气体交换的重要条件。肾纳气,则是气沉丹田,肾不纳气则上浮胸中而喘。太极拳锻炼的呼吸方式要求深长匀柔,它可以增加膈肌及腹部肌肉的活动度和调节肋间的呼吸功能,使肺与胸廓之间的牵张力加大,增加肺活量,提高肺泡与毛细血管壁的接触面积,使氧及二氧化碳弥散能力增强。经过长期锻炼,可使呼吸频率减少,增强呼吸效果,具体的表现是在练拳时“汗流夹背不发喘”。他对防治慢性肺气肿有一定的作用,对防治各种慢性肺部病变均很适宜。
3.强健肌肉、改善骨的理化特性,畅通经络,有利于营卫气血的通行。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一动无有不动。从内气的畅通到外形的变化,从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都寓于“动”中。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及上下相随。内外结合快慢相间,节节贯串运动都熔为一体。从脏腑组织到肌体组织、关节韧带、腱鞘肌群,都得到活动和锻炼。久而久之,肌肉丰满发达,骨骼强健有力,使骨的理化物性得以改善,提高骨的抗折、抗压、抗弯、抗脱......
武式太极拳释义
一、由着熟到懂劲至神明
太极拳内涵博大精深,功夫练到炉火纯青时,人触之即被击出。此功夫非一日能成就,须由基础练起。王宗岳拳论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渐及神明。”指出了太极拳功夫欲达极致,须经由“着熟”到“懂劲”至“神明”三层阶梯逐步达到。“着熟”是基础阶段,是指习练太极拳架要按照要求(身法十要)做到身正势圆,动作到位,虚实分清,转换顺随,松静自然,柔和顺畅。坚持长期持久的习练,熟之成法。拳谚日“拳打万遍,拳法自现。”说明拳打多了是渐悟“懂劲”的主要体会过程。
太极拳法运用讲求“劲”,不单纯追求用力,力一般在与(遇)一个机点,以直线击发时使用,称为“打劲点”、“打准头”。太极拳将外在直观显现“力”的量值转化为蕴于内,特色含虚抽象,特点松沉,富有弹性、柔韧性,且具变化灵活的“劲”。这种“劲”与“力”的质量有潜在不同。“劲”中含有许多“劲道”和“劲别”。“劲道”即拳架及攻防变化中的路线、方向、角度等(即:四正四隅八卦方位);“劲别”即:掤、捋、挤、按、揉、挒、肘、靠、粘、连黏、随、螺旋、折叠等技术方法。“劲道”与“劲别”的穿插交换使用千变万化,能在推手运化走变中灵活运用这些技巧方法有效地克敌制胜,渐进入“懂劲”阶段。
欲达懂劲,且取之有道,其法有三。一是在明师的指点卜细心领会。拳谚曰“习拳入门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二足在练习中常思体验。拳论曰:“默识揣摸,践之随心所欲。”三是明拳理,台法度,增悟性,拳论日:“拳理不明,拳法不精。”三者使之“懂劲”后,越练越精,数年纯功,渐及“神明”。王宗岳拳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拳语,形象地描绘了“神明”者功夫的高级程度。其周身处处皆太极,脱离了“心知”,不以意识的支配,完全运用练就太极身的反应,“身知”的敏感,空松的虚灵劲,不受力,不驮劲,挨在何处何处击发,触之即卒,宅之即被击出于一刹那。力点集中,动之至微,不见其形,发之至骤,不及合眸。达此出神人化“神明”功夫,也非一日所成。
二、太极拳“意”与“气”的关系作用
太极拳的“内功”修练非常重要,而“意”与“气”在拳法中起主导作用,为之灵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导动。”是习练太极拳的主旨,如何领会运用,颁对“意与气”加以了解和探索。
意:为种大脑思维的导体元索,当这些导体元素凝聚在个形体事物时(即意念集中),精神得以调动(精神提起),产生意识(静,审视应对),引导行为(动,以意导动)。
气由心生,心脏犹如气泵,产生的气体催动血液循环周流。心脏导动神经与大脑导体元素合二为一,引导气的运行(即以心行气)。
例如人在日常生活中因意见观点不同发生争执而生气,心情激动,心脏频率加速,血压升高,气急(大)则怒口圆睁面红耳赤,甚至动手。这就是气由心生,以气催血的作用,但此种比喻在太极拳学里被判为性刚,属阳。拳沧日“心气一发,意必制动,心动意生,意动气随”,阐明了“意”与“气”的相互关系。因此,练太极拳及推手与散手,均要意念集中,意识清楚,“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演拳时“势势存心揆用意”,曲伸开合,进退转换,手法身法步法应招运势走变要顾三前、盼七星,无丝毫疏忽大意。拳弦要合度,有意则有气,意气自相随。
太极拳称谓“内家拳”,其独特就在于阳阳转换,动静之机,虚实互用,刚柔相济。其理为之拳法精髓。阴阳二气在意识的引导下随动静之机寓虚实变化于刚柔相济之中潜转交替互动。阳气鼓,阴气荡;阴气腾,阳气挪,浑然一体。无丝毫间断,劲断意不断,意断气连,挨在何处心要用在可处(精神意念要集中在何处)。阴阳二气随到何处,走变运化击打于何处,纯任自然。若意念不集中,精神必散漫,气血则不济,浑沌茫然问,交手则险矣。
三、太极拳用意不用力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是太极拳拳义原则。静中寓动,后发制人是太极拳战术策略。变化于舍己从人,借力于使彼落空,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法术技巧。附拙谚一首,以不浅见:
无极生太极,阴阳二气转。
拳乃柔功道,道法任自然。
势须意领先,意领二气环。
存心揆用意,心动气贯穿,
静中寓动机,遇机莫迟缓。
虚实无常在,内中藏机关。
松烈柔为本,柔为变之源。
尚劲不尚力,力贪扶势难。
曲之以求直,直遏点打线。
刚柔宜相济,力在发时见。
何为法之用,螺旋变万端。
太极图中显,道破天机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