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特点
当前位置:贝知网>兴趣爱好>音乐知识>古筝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特点
古筝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特点
时间:2023-01-10 音乐知识

古筝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特点

古筝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特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大一统的盛世中社会经济繁荣,音乐文化得到大力发展。《谏逐客令》中李斯有云:“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者,真秦声也。.....”证明筝在秦立国之前已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古筝的流传范围扩大到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等地。乐器本身不断发展完善,从最开始的五弦,到九弦的过渡,再到战国时期发展到十二弦。十二弦古筝流传了八百多年直到隋代。后汉以来,筝不仅流传于民间,也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在诗词中都留下了许多描绘筝的华丽辞藻。

隋唐是筝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古筝的发展光辉灿烂。隋文帝时期,筝作为主要的弹弦乐器被称为“清乐筝”十二弦,简称为“十二弦”。唐代白居易《邓鲂、张彻落第》:“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还有敦煌莫高窟中出现的许多弹筝的壁画足以说明筝在唐代时期的繁荣。这一时期,不仅涌现出大批筝家,筝的演奏技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掩、抑、按、搬、拨、打、拍、抬、遏、拂、抽、挑、弹、掐、捻、推、揉、回旋”等十八技法,以及双手技法都得到普遍应用。演奏形式有独奏、合奏、齐奏、舞曲等。古筝开始成为中国戏曲——杂剧的主奏乐器。以筝创作的曲目也达到了二百余首。同时,筝的制作技艺也高度发展,相继出现了十二弦筝、十三弦筝、轧筝、云和筝等。随着唐代开放的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筝逐渐成为一种精致的工艺品并远播东南亚及其他各国。

到了宋代,筝在世俗、民间音乐中更显兴盛,晏几道有词为证:“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可见宋代筝曲风格较之前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哀婉缠绵的特点,多以“哀筝”代之。朱至元代为满足不同阶层的艺术需求,十四、十五弦古筝相继出现,增强了艺术表现力,筝人的技艺大大提高。双手弹奏技巧的运用也更为娴熟。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筝家,如关汉卿、金莺儿、张玉卿,等等。创作的作品有元初期的《白翎雀》,元代大型歌舞《白沙细乐》等。表现形式上,出现了双筝对弹。

清代筝在继承历代艺术精髓的同时,更广泛运用到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中。清末,古筝增加强成十大弦。岭南一带的筝者用铜丝弦代替了沿用二千余年的丝质弦,音色变得更为明亮,变化灵敏。起源于清的十大弦筝沿用至今。

你了解弹奏古筝的义甲吗

弹奏古筝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呢?那就是“义甲”,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假指甲。自古以来,弹筝所用的指甲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真甲演奏,称为拨筝,另一种是戴上甲片演奏,称为弹筝。用真甲演奏,声音浑厚,但音量较小,而用义甲演奏发音清脆悦耳,音量较大。现在人们多采用真甲和义甲相结合的方式。不同地区或不同流派所使用的义甲也不尽相同,有的义甲是模仿真指甲的形状并套在上面演奏,有的是把甲片用胶布缠在指肚上(应用较普遍),还有的是在真指甲的周围加一段并套住真指甲来演奏。一般来讲,义甲是厚度约一毫米(用手捏住甲片两端弯折一下,以不能弯折成很大的弧度为宜),长约两厘米,宽约一厘米的片状。除大指外,食指、中指、无名指义甲形状大致相同(一般左右手分别佩戴四个)。制作的材料是塑料、玳瑁、赛璐珞、穿山甲片等,义甲的材质会直接影响弹奏的音色。演奏者可根据需要和喜好或请专业的指导老师帮助挑选义甲。

古筝美妙的乐音和杂音有什么区别

首先,音是种物理现象。物体振动而产生波,再由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通过大脑反馈,我们听到的就是声音了。然而,音的振动会呈现出不规则的状态,物体的大小,薄厚,每秒振动的频率、振动的时间、振幅大小等因素决定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因此,音大体上又分乐音和噪音两种。乐音是物体有规律的振动而发出的具有准确音高的音,听起来动听、悦耳。例如人唱歌时的音,钢琴古筝等乐器发出的美妙声音都是乐音。

噪音,即物体受外力影响而振动发出的无规则的,没有一定高度的音。例如马路上汽车鸣笛声、打雷声、施工工地的声音,等等,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都属于噪音,值得注意的是,打击乐器中,“锣、鼓、镲、木鱼”等发出的音属于噪音,木琴等虽然是打击乐,但因为有固定音高,所发出的音属于乐音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