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对古筝带来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这个信息技术发达的世界,中国也不断在进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界因素的影响促使了中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与交流。古筝作为华夏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在世界舞台上不仅仅要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筝乐艺术的重要使命,融入新的音乐文化要素和理念。
筝乐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征服了越来越多的人,让各界人士对之青睐。
古老的筝乐艺术在当代焕发了青春。在一代代习筝人的共同努力下,古筝的修已经相当普及了,半个世纪来,它直迈着大步伐前进,努力超越过去,一批优秀的习筝人走出国门。我们完全可以骄傲地说,古筝艺术已经立于世界之林。
筝乐的创作不断地融入西方音乐理论,将传统音乐创作中不可能出现的表现手法变成了当代筝乐普及的表现形式,并取得较好的成果。最早的古筝虽然也比较普及但并没有受到太多重视,只是以伴奏乐器出现。随着它慢慢地发展逐渐有了一些简单的传统曲目,再到改革开放后大量出现的现代曲目,是一代代习筝人不断努力创新的结果。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这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领域的重要宝藏。
筝乐的创新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受到了许多音乐人的肯定,在这个国际化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的魅力,以清新典雅的形象征服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当代筝乐已经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各界人士都纷纷参加到修习中来。相信不久的将来,筝乐可以像钢琴乐曲或小提琴乐曲一样,以任何演出形式风靡于世界各地。与此同时还能不断地创新,在创作中融入更多各民族各地的音乐文化,使它不仅仅只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宝藏,而是成为世界音乐文化领域中的佼佼者。
回望过去筝乐的发展,我们应该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当今迅速发展的时代,还会出现更多优秀的筝乐创作人,他们会不断地努力将筝乐艺术推向世界舞台的顶峰,筝乐将会得到更大发展并且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外国也有像我们一样的古筝吗
唐代,中国的筝随日本遣唐使传入了东瀛日本。据有关文献记载,日本遣唐使藤原贞敏将我国的十三弦筝传到了日本。与中国相比,日本相对较保守,人们大多还保留原来的十三弦筝,演奏姿势古朴而端庄。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日本筝突破原来王公贵族的品位而变得内容丰富,逐渐形成了有着地方特色的风格和演奏流派。明治维新后,日本筝的外观、音位的排列、演奏技法、乐曲风格等渐渐形成了当地自有的特点。
魏晋时期,中国的筝传人朝鲜半岛。经过长期流传发展,中国筝汲取了当地的文化,形成了最具有朝鲜风格的筝一伽椰琴。
除此之外,中国的筝在唐代还传到缅甸、泰国、越南等地。现在,世界好多国家和地区都能听到中国筝乐的典雅之声了。
古筝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特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大一统的盛世中社会经济繁荣,音乐文化得到大力发展。《谏逐客令》中李斯有云:“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者,真秦声也。.....”证明筝在秦立国之前已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古筝的流传范围扩大到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等地。乐器本身不断发展完善,从最开始的五弦,到九弦的过渡,再到战国时期发展到十二弦。十二弦古筝流传了八百多年直到隋代。后汉以来,筝不仅流传于民间,也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在诗词中都留下了许多描绘筝的华丽辞藻。
隋唐是筝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古筝的发展光辉灿烂。隋文帝时期,筝作为主要的弹弦乐器被称为“清乐筝”十二弦,简称为“十二弦”。唐代白居易《邓鲂、张彻落第》:“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还有敦煌莫高窟中出现的许多弹筝的壁画足以说明筝在唐代时期的繁荣。这一时期,不仅涌现出大批筝家,筝的演奏技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掩、抑、按、搬、拨、打、拍、抬、遏、拂、抽、挑、弹、掐、捻、推、揉、回旋”等十八技法,以及双手技法都得到普遍应用。演奏形式有独奏、合奏、齐奏、舞曲等。古筝开始成为中国戏曲——杂剧的主奏乐器。以筝创作的曲目也达到了二百余首。同时,筝的制作技艺也高度发展,相继出现了十二弦筝、十三弦筝、轧筝、云和筝等。随着唐代开放的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筝逐渐成为一种精致的工艺品并远播东南亚及其他各国。
到了宋代,筝在世俗、民间音乐中更显兴盛,晏几道有词为证:“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可见宋代筝曲风格较之前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哀婉缠绵的特点,多以“哀筝”代之。朱至元代为满足不同阶层的艺术需求,十四、十五弦古筝相继出现,增强了艺术表现力,筝人的技艺大大提高。双手弹奏技巧的运用也更为娴熟。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筝家,如关汉卿、金莺儿、张玉卿,等等。创作的作品有元初期的《白翎雀》,元代大型歌舞《白沙细乐》等。表现形式上,出现了双筝对弹。
清代筝在继承历代艺术精髓的同时,更广泛运用到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中。清末,古筝增加强成十大弦。岭南一带的筝者用铜丝弦代替了沿用二千余年的丝质弦,音色变得更为明亮,变化灵敏。起源于清的十大弦筝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