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演奏中滑音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滑音包含音准、节奏、地方性风格等诸多内容,滑音的符号有时也不能十分准确地标明起音与止音的音高和节奏时值,这给古筝初学者学习滑音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经常会出现一些把握不准确的问题。
1.上滑音奏成回滑音
这种问题出现,是因为左手在右手弹弦后压弦的力度不够稳定,导致没有保持该滑音的时值。因为左手没等右手第二个音弹响就松弦,使得古筝琴弦的音高又回到本音音高,实际的音响效果变成了回滑音。
2.下滑音奏成点按
左手压弦在右手弹奏的同时便松了压弦,使得下滑音的时值过短,造成了变相的点按效果。
3.风格性滑音的音准
因为各地方流派筝曲的音乐风格的差异,虽然标记的滑音符号是基本相同,但实际演奏的效果是有差异的。演奏的过程中,因为对所弹古筝乐曲的地方风格了解不清楚,把握不到位,这种风格性滑音的音准就出现了问题。
针对演奏滑音的过程中出现的以上问题,有必要对滑音要做出针对性的训练。首先,掌握正确的按弦方式是滑音训练最基本的要素。大臂放松,手腕放松,手指的支撑至关重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滑音的按弦动作,逐步建立左手的下弦概念,坚持高质量的滑音训练,才能达到我们常说的动力定型。其次,音准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训练中要培养敏锐的听辨能力,对于左手将要按出的音高应该预先有内心听觉。在右手发出左手滑出的音高时,立刻判断出音高准确与否,左手随实际的音响效果及时做出调整,形成左手按弦深浅的位置感,古筝初学者进行滑音训练时,通过起音与止音的固定与不固定音高的训练,对于滑音的音准把握控制可以起到帮助性的作用。
孩子学古筝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首先,要培养孩子对古筝的兴趣,没有兴趣就难以持之以恒。有的孩子天生对音乐就感兴趣,这时父母对孩子多多鼓励,多带孩子看音乐会或参加比赛,增强他的自豪感,会让他的兴趣更浓,学习的劲头更强。对没有音乐基础或是对音乐不是特别敏感的孩子来说,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先看看学到一定程度的学生的表演,或是让老师先演奏曲好听的乐曲,让孩子亲近音乐,产生“我也要弹出好听的乐曲”的欲望,给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要明确孩子学琴的目的。学琴对孩子智力、性格的培养大有好处,切不可因为考级、比赛、升学等目的而急功近利。这些名、利只是我们学习古筝的督促手段或是进步的途径。学习古筝的最终目的是一种自身修炼,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
再次,要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辅导。学习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不可忽视。一定要注意辅导孩子的态度,不仅要尊重孩子,还要尽量提高练琴的效率。对孩子不要乱发脾气打骂孩子,也不要在孩子精神不好或身体不舒服时逼孩子练琴。最好能让孩子坚持在每天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练习,并提醒课堂上老师讲的难点、重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古筝美妙的乐音和杂音有什么区别
首先,音是种物理现象。物体振动而产生波,再由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通过大脑反馈,我们听到的就是声音了。然而,音的振动会呈现出不规则的状态,物体的大小,薄厚,每秒振动的频率、振动的时间、振幅大小等因素决定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因此,音大体上又分乐音和噪音两种。乐音是物体有规律的振动而发出的具有准确音高的音,听起来动听、悦耳。例如人唱歌时的音,钢琴古筝等乐器发出的美妙声音都是乐音。
噪音,即物体受外力影响而振动发出的无规则的,没有一定高度的音。例如马路上汽车鸣笛声、打雷声、施工工地的声音,等等,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都属于噪音,值得注意的是,打击乐器中,“锣、鼓、镲、木鱼”等发出的音属于噪音,木琴等虽然是打击乐,但因为有固定音高,所发出的音属于乐音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