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日常使用和保养注意事项
1、古筝的保养应注意:防止曝晒、受潮、碰撞。出门或不弹的时候,如没有专用盒子最好用布包裹起来,防止暴晒、雨淋、潮湿等原因照成古筝损毁。因为古筝的内腔较大,并且木料大多数在外裸露,特别是面板料松软,非常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在阴雨天或黄霉季节不弹筝时,最好把出音孔遮掩,以免板面受潮后影响发音效果,或因受潮胶合处上霉使胶着力过早地开胶。
2、移动古筝或者校音的时候,应该用手先向上抵弦,减少弦对筝柱的太大压力后再移动,以免损伤(特别是尼龙钢丝弦)和擦伤面板。
3、最好弹奏古筝前准备工作,要将手擦干净,防止手上的水、杂物、油等粘在弦上,使弦被弄脏或生锈而减少使用期限。
4、北方冬季切记古筝不要摆放在暖气附近,注意房间湿度,通过加湿器和摆放水盆等方式,尽量让古筝湿度保持在55%到70%之间。
5、南方使用古筝特别是夏季雨水多,空气比较潮湿,要做好古筝防潮事项。古筝湿度过大不仅声音较闷,还有开胶的可能性。
6、古筝作为乐器有最佳的使用环境,器靠人养,对古筝的保养很重要。
古筝演奏中滑音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滑音包含音准、节奏、地方性风格等诸多内容,滑音的符号有时也不能十分准确地标明起音与止音的音高和节奏时值,这给古筝初学者学习滑音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经常会出现一些把握不准确的问题。
1.上滑音奏成回滑音
这种问题出现,是因为左手在右手弹弦后压弦的力度不够稳定,导致没有保持该滑音的时值。因为左手没等右手第二个音弹响就松弦,使得古筝琴弦的音高又回到本音音高,实际的音响效果变成了回滑音。
2.下滑音奏成点按
左手压弦在右手弹奏的同时便松了压弦,使得下滑音的时值过短,造成了变相的点按效果。
3.风格性滑音的音准
因为各地方流派筝曲的音乐风格的差异,虽然标记的滑音符号是基本相同,但实际演奏的效果是有差异的。演奏的过程中,因为对所弹古筝乐曲的地方风格了解不清楚,把握不到位,这种风格性滑音的音准就出现了问题。
针对演奏滑音的过程中出现的以上问题,有必要对滑音要做出针对性的训练。首先,掌握正确的按弦方式是滑音训练最基本的要素。大臂放松,手腕放松,手指的支撑至关重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滑音的按弦动作,逐步建立左手的下弦概念,坚持高质量的滑音训练,才能达到我们常说的动力定型。其次,音准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训练中要培养敏锐的听辨能力,对于左手将要按出的音高应该预先有内心听觉。在右手发出左手滑出的音高时,立刻判断出音高准确与否,左手随实际的音响效果及时做出调整,形成左手按弦深浅的位置感,古筝初学者进行滑音训练时,通过起音与止音的固定与不固定音高的训练,对于滑音的音准把握控制可以起到帮助性的作用。
北派筝的古筝做韵技巧
一、山东筝派
山东筝派又称齐鲁筝派。音乐气质刚劲有力,在演奏风格古朴典雅。代表作品有《四段锦》《高山流水》 《汉宫秋月》等。山东筝派左手的吟、揉、按、滑刚柔并蓄,铿锵深沉,讲究“虚点实按,揉拈摄空”,多使用滑音。山东古筝曲演奏滑音时速度比较快,尤其是上滑音。这一演奏特色与山东方言的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山东筝派传统乐曲的风格大多活泼欢快,揉弦的深浅、快慢千变万化。左手作韵时注重余音的处理,滑按之音细微变化是非常巧妙的。山东筝派在演奏si音时,左手经常会做迅速的“回滑音”技巧,演奏效果是短暂的si-la-si。
二、河南筝派
河南筝派与山东筝派一样,同属于北方筝派,是我国筝乐影响力较大的一个流派。河南古筝曲的特点是表现力极强,风格高亢、粗犷,明朗谐趣,恰似河南人的性格和语言,也深受河南当地的戏曲音乐与说唱音乐的影响。代表作品有《苏武思乡》《河南八板》《闹元宵》及由戏曲故事改编而成的《陈杏园落院》等乐曲。河南筝在演奏上,右手弹奏强弱变化的同时,左手做大幅度地揉颤,“速滑音”作韵技巧运用较多。音乐表现非常具有戏曲性,古筝曲多突出左手的上、下滑音技巧以及揉颤。典型的表现是在河南古筝曲中“清角”接近“变徽”的音高,“变宫”音大多快速上滑到“宫音”,并使用“滑颤”技巧。曲调活泼,抑扬顿挫,酣畅淋漓。
三、陕西筝派
陕西筝派是我国最古老的筝派之一。陕西筝也称秦筝,是根据陕西当地的秦腔、碗碗腔等戏曲和曲艺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地方戏曲的唱腔是陕西古筝曲发展的风格和音乐情感的灵魂。代表作品有《秦桑曲》《香山射谷》 。
陕西古筝曲特色是突出使用欢音音阶与苦音音阶。这种音节使用要通过左手按音、颤音、滑音等作韵技巧实现。以《秦桑曲》为例,引子部分的欢音音阶,音节中的si音和fa音多是还原音。在演奏时,音准把握要非常准确。左手按音的力量要适中。到了主题部分,采用苦音音阶,fa音要微升,并下行向mi音有游移;而si音则微降,下行向la音游移。这种音响效果细致的音高变化都是靠左手“滑音”以及“颤音”等作韵技巧得以实现。乐曲情感哀怨、惆怅,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