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八大流派之陕西古筝
“真秦之声”的陕西古筝
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
传统的古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正如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国”,各派的古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陕西古筝:陕西地区是中国筝的发源地。但现在“真秦之声”的古筝乐却几乎近于绝响,这里有丰富多采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其间传统的惯用乐器均不为少,但唯独无古筝或极少用古筝;只有在榆林地区才用古筝作为伴奏乐器,跟洋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现。著名秦古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先生说,这就是“秦古筝的余绪”。古筝在榆林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榆林地处偏僻,文化比较落后,古筝的技艺还停留在古法弹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两指,左手滑颤音很少,这正是古筝的最早奏法。古筝在陕西地区已渐渐失传,其传谱传人都无资料可寻。
20世纪50年代末,陕西古筝家提出了“秦古筝归秦”的口号,从理论研究到弹奏技艺,从伴奏地方戏曲到编制秦韵风格古筝曲,作了大量的工作,使陕西人民从新熟悉了古筝。1957年,榆林筝名家白葆金参加了全国的民间音乐调演和陕西省第三届民间戏曲汇演,并独奏了《掐蒜苔》、《小小船》古筝曲。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在西安召开以及会议对陕西迷胡古筝曲的肯定,都对秦古筝在陕西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后来涌现了象《秦桑曲》、《姜女泪》、《香山射鼓》、《三秦欢歌》、《绣金匾》等优秀的陕西风格古筝曲。西安鼓乐,秦腔和迷胡清曲等史料中关于古筝的记载,给陕西古筝人以启示,又有古筝名家曹正、高自成、王省吾等人的巨大努力,众多古筝同仁的帮助,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陕西已渐渐地恢复古筝奏秦声。
陕西风格古筝曲的鲜明特色:
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个变音的游移性。七声音阶中的四级音编高,七级音偏低。所谓偏,当然不是半个音。这两个音又游移不定。一般来说,是向下滑动紧靠下一级音的;
其次,在旋律进行上,一般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
第三,在弹奏时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较多,这是出于旋律进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术。
第四,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已故著名浙派古筝家王巽之先生谈古筝流派时说,“陕西派多抒情”说明了陕西古筝曲的风格特点。
学古筝更是学习中国文化
古筝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唐朝时古筝达到盛况,“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是当时流行娱乐的写照。后来由于战乱频仍,贫富快速更迭,使古筝这种庄重大气、存身于富贵之家的乐器越来越少见,而民间艺人背着二胡、琵琶等小型乐器游走江湖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流传的载体。
改革开放已经几十年,普通百姓有了彰显经济实力的要求,体积庞大的乐器如钢琴等受到青睐,成为财富和品位的象征。但学钢琴不但花费惊人,而且要坚持十年才能有较好成绩。但中国传统的高雅乐器古筝,不仅价格便宜,而且练习一年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更有意义的是,她可以塑造庄重典雅大气的东方女性气质。
古筝是中国传统的高雅乐器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弹筝手和2008名太极拳手同台献艺,把古筝和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展示给全世界人民。
“学筝”不是要说如何去学习弹奏古筝,而是在谈谈学习中古筝在全面提升素质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音乐的学习可以潜移默化地使人增强对美的感受能力,能促进增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人际交流能力以及自我心里控制的能力,如果学习乐器,还可以因为手指动作的反复训练,而提高动作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由于古筝的弦长、形状、木结构,大共鸣箱等器制决定了它发音典雅柔和,悦耳动听。所以在演奏古筝时,左右手手指勾、踢、托、劈、抹、挑等富有弹性的拨弦和左手揉、按、滑音间等变化无穷的按弦动作,同样可达到学习其它乐器所能产生的智力开发效果。
例:《林冲夜奔》也是一首有故事情节的作品,它以:一、惨遭陷害回忆往事百感交急二、逼上梁山心急如焚乘夜疾驰三、狂风大作大雪纷飞千难万险四、冲破险阻信心百倍奔向梁山这四个情节贯穿全曲,表现力极强。在传统乐曲中包含很多历史故事。例:《渔舟唱晚》是一首古典风格的作品,引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佳句为题,措绘了在夕阳西下时,渔人愉快的劳作和荡桨归舟,歌唱丰收的情致。它的风格传统,意韵悠长,证明了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现代作品《长安八景》取材于清代文人朱集义的诗画。描写长安周围名胜古迹,这样,既让古筝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乐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又使古筝学习者从中学会了众多的词语及应用。可见古筝艺术不但有着其它乐器的共同特征,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全面提升文化素质的内涵性。因此,我们学习古筝是可以全面提升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