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的八大流派之河南古筝
“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古筝
河南古筝:从《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的文字来看,古筝在秦汉两代已有相当普遍的发展。在东汉,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之开封),都是在河南地区,而在这个地区早就流行着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秦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河南筝的传统用法,从民间相传的一首诗可以概见:
名指扎桩四指悬,
勾摇剔套轻弄弦,
须知左手无别法,
按颤推揉自悠然。
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指法的运用上,则无论是珠圆玉润的长摇、错落有致的剔打,或是凄婉欲绝的走吟,悲壮苍凉的重颤,莫不和曲调曲情浑然一体,描摹情态,刻划入微。如《打雁》一曲,各种指法运用极富表现力,集叙事、状物、抒情三大特点于一体,是为河南筝的又一特色。河南古筝的音阶特点,多用变徵而少用清角,近于三分损益律的七声古音阶,但二变音高,亦非绝对不变,往往会更高按到近于宫和徵,真可谓“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了;河南筝的曲调,歌唱性很强,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于清新流畅中见顿挫雄壮;频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别适合中州铿锵抑扬的声调,使筝曲具有朴实纯正的韵味。
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河南古筝的曲目直接来自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河南曲子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音乐,清以后衰落了,只有南阳地区还十分兴旺,所以又称之为南阳鼓子曲。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有唱词的“牌子曲”和纯器乐的“板头曲’”。筝是其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同时,也脱离说唱而独立演奏。现存河南筝派的代表性曲目,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河南曲子的板头曲与牌子曲。过去,艺人相见,就经常首先演奏一首板头曲以会知音,并借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易名为《高山流水》
牌子曲是由鼓子曲的曲牌演变而来,大多较短小,清新活泼,别具一格,如《剪剪花》、《满舟》、《叠落》等。但也有《码头》那样三百余板的大曲牌。
板头曲是以弦索演奏的合奏曲,同时又是筝、琵琶、三弦的独奏曲,这和汉魏相和乐的“但曲”非常相象。民间的表演方式,多是在鼓子曲演唱之前合奏或独弹一、二曲,调弦活指,称作开场或闹台;或在唱段之间,弹奏一曲,用以变换气氛。近半个世纪以来,大调曲子趋于衰落,板头曲常以独奏的形式出现了。
河南古筝的传统曲目中板头曲,人们常称之为“中州古调”或“中州古曲”,如《哭周瑜》、《叹颜回》和《苏武思乡》等都是。在河南曲子中,一些短小的曲牌在流传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一种有角色分工,可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小调曲子”,今天它已成为一个很著名的剧种“河南曲剧”。小调曲子原来比较简单,但后来,旋律发展了;筝在伴奏中地位重要,在演奏上也逐渐具备了它的个性,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它在音乐上独有的美。
河南古筝的谱集,卫辉府王黄石于民国九年(公元192O)刊有《中州鼓调》石印本,工尺谱,收有《天下同》即《高山流水》)“哭周’”、“叠落”等。二十年代魏子猷编有《中州古调》为工尺谱手稿,虽未经刊印,但传抄颇广,收谱有《天下大同》、《关睢》等十数首。王省吾于1958年出版《古筝独奏曲集》(刘家贵记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简谱本,收有板头曲三十七首,曲牌十四首。曹东扶传谱曾经人整理为《筝曲选集》,1981年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曹东扶筝曲集》(曹永安、李汴编)简谱本,收有板头曲二十二首和八首改编、创作曲。、曹正于1986年出版《中州古调筝曲选集》(《中国音乐》增刊)简谱、正谱对照本,收人牌子曲、板头曲共二十首。
学古筝更是学习中国文化
古筝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唐朝时古筝达到盛况,“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是当时流行娱乐的写照。后来由于战乱频仍,贫富快速更迭,使古筝这种庄重大气、存身于富贵之家的乐器越来越少见,而民间艺人背着二胡、琵琶等小型乐器游走江湖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流传的载体。
改革开放已经几十年,普通百姓有了彰显经济实力的要求,体积庞大的乐器如钢琴等受到青睐,成为财富和品位的象征。但学钢琴不但花费惊人,而且要坚持十年才能有较好成绩。但中国传统的高雅乐器古筝,不仅价格便宜,而且练习一年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更有意义的是,她可以塑造庄重典雅大气的东方女性气质。
古筝是中国传统的高雅乐器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弹筝手和2008名太极拳手同台献艺,把古筝和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展示给全世界人民。
“学筝”不是要说如何去学习弹奏古筝,而是在谈谈学习中古筝在全面提升素质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音乐的学习可以潜移默化地使人增强对美的感受能力,能促进增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人际交流能力以及自我心里控制的能力,如果学习乐器,还可以因为手指动作的反复训练,而提高动作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由于古筝的弦长、形状、木结构,大共鸣箱等器制决定了它发音典雅柔和,悦耳动听。所以在演奏古筝时,左右手手指勾、踢、托、劈、抹、挑等富有弹性的拨弦和左手揉、按、滑音间等变化无穷的按弦动作,同样可达到学习其它乐器所能产生的智力开发效果。
例:《林冲夜奔》也是一首有故事情节的作品,它以:一、惨遭陷害回忆往事百感交急二、逼上梁山心急如焚乘夜疾驰三、狂风大作大雪纷飞千难万险四、冲破险阻信心百倍奔向梁山这四个情节贯穿全曲,表现力极强。在传统乐曲中包含很多历史故事。例:《渔舟唱晚》是一首古典风格的作品,引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佳句为题,措绘了在夕阳西下时,渔人愉快的劳作和荡桨归舟,歌唱丰收的情致。它的风格传统,意韵悠长,证明了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现代作品《长安八景》取材于清代文人朱集义的诗画。描写长安周围名胜古迹,这样,既让古筝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乐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又使古筝学习者从中学会了众多的词语及应用。可见古筝艺术不但有着其它乐器的共同特征,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全面提升文化素质的内涵性。因此,我们学习古筝是可以全面提升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