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最使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现象之一,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内涵。
作为武术中的太极拳项目,它不但内外修炼,健身性极强,在练习中用意识引导动作的内外交流过程促使大脑神经中枢高度兴奋,使经脉畅通、血液循环加速。此项目老少皆宜、男女皆适。
然而,太极拳既已成为竞赛项目,而且是主要的竞赛项目之一,是否具备可比性,是否需要从竞技武术中剥离出去,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从事武术的人们及武术爱好者心目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等等,则是在较长时间里人们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对可比性的认识
太极拳有无可比性、可比性大小、可比性所在何处、与其他武术项目在可比性方面的对比等,本文作者曾带着这些问题做过广泛的调查,并与众多专家学者进行深刻的交谈及研讨。在谈到太极拳有无可比性时,无一人认为太极拳无可比性;在谈到太极拳比之其他武术项目的可比性大小时,除有少部分人认为太极拳可比性强或认为各有千秋之外,大部分人都认为太极拳的可比性较弱(尤其从事武术的专业人员)。总之,虽然其可比性差,但绝非没有可比性,更不是太极拳在竞技场上比不出好差高低。我们不能因为其可比性差而忽略了它的可比性,而是要找出其可比性所在,找出与其他武术竞赛项目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抓住其关键所在,从而制订出太极拳特点的评比规则及评分方法。
二、进行对比找出关键
咱们以“太极拳竞赛套路”和“长拳竞赛套路”为例,进行一些比较。太极拳是42个系列动作,竞赛中要求要在5~6分钟完成全套动作,我们就按照5.5分钟完成此套路,那么没一个系列动作完成平均需要近8秒种;长拳则是62个系列动作,竞赛中要求在1分20秒以上的时间完成整套动作,我们就按照1.5分钟完成此套路,每一个系列动作平均需要近1.5秒完成。相比之下,每一个系列动作的用时,太极拳等于长拳用时的5倍多,近8秒的时间对一个系列动作可以做认真的品味及详尽的观察;长拳则是在近1.5秒的时间看一个系列动作,而且在这1.5秒的时间里还包括有些动作与动作间0.5~1秒的停顿,以及平衡动作所需要的2秒钟以上的停顿时间。所以长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瞬间完成,我们不能对其整个过程进行认真的品味及详尽的观察。这就是长拳与太极拳之间对比很大的不同。根据其不同特点我们不难得出,长拳的动作在观察时关键是动作的起点和止点并兼顾动作过程。太极拳的动作在观察时关键是动作过程并兼顾每个动作的起点和止点。长拳的动作演练要求动迅静定,出手出腿要快,完成动作要突然静止,要稳定,这是长拳最难做到的,也就是所谓的难点。其动作过程因为要快、要一次到位,动作路线要简捷、直接,大部分动作的路线近似于直线运动,相比之下难度要小一些;太极拳的动作演练要求柔和缓慢,均匀连贯,周身上下完整一气,一动无有不动,在每一个动作和过程中身体各个部位都要求相互配合严谨、定位准确,这是太极拳演练中最难做到的,是太极拳演练的难点。而如果做到过程中的协调一致,动作完成时一刹那的完整也就不难做到了。另外在动作间的连接也可以算做连接过程,其要求及难度与单个动作的完成过程是一致的。所以说,我们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抓住其关键所在对症下药,这样,进行评判是不难做到的。
三、遵循训练规律、分清技术档次
以训练和竞赛对比而言,无疑训练是主题,竞赛则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检验。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竞赛中的组织、规程、规则以及裁判法的制订必须在训练的基础上,遵循训练规律,才能使运动员充分发挥水平,分出强弱,从而使竞技水平向更高的方向发展。太极拳的教学训练规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完成好每个动作中的起点(动作开始)和止点(动作完成的一刹那)。达到动作起点的要求相比之下要容易一些,动作的止点则难一些,往往会出现动作不到位或动作做过(即过分伸展),因为动作的止点直接连着动作的起点,所以经常出现动作不到位就开始连接和动作完成停滞后在连接的模糊状态。第二阶段:动作中上肢间配合、上下肢间的配合以及上下肢与躯干间的配合。相比之下上肢间的配合容易一些,上肢间的配合时主要动作的手容易被关注,而次要动作的手(俗称配手)容易被忽略,造成路线不准确、配合不协调乃至无所事事(俗称丢手)。进一步则是上下肢间手到哪脚又要到哪,更难的是躯干与四肢间的配合(或者说是以腰带动四肢)。身有一动而无有不动则主要指腰(躯干),一动四肢皆动,如同一棵大树树干一摇,树枝树梢则随之摆动一样。第三阶段:内在的精神、意识、呼吸等与外部的形体动作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笔者认为此阶段才真正使太极拳的练习上升到了演练阶段,内在的精神,意识引导着外部的形体动作,而外部的形体动作又能充分地体现出内在的精神意识,相互配合、相互依存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最高目的。相比之下,手、眼之间的配合及动作与呼吸之间的配合要较为容易一些,而外部的整个形体充分地体现内在的精神意识则比较难。以上是三个大的层次,以及每个大的层次中的小层次间难易程度上的区别。它体现了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训练规律,而且运动员在竞技场上技术表现无不体现在以上的某个层次中,我们把他(她)对准号入其座,就不难分辨出其技术水平上的差别。当然,每个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也会出现不是纯属某一个小的层次,某些方面会出现跨档次等,如果那样我们可以进行添减平衡的调整,也不难分清其位置。总之在较大层次上还是可以把握准确的。四、抓住具体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