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我打算学练太极拳,不知应选哪一式的为好?
答:太极拳有五大流派,每一流派又有不同风格的门派,可以说可供初练者选择的余地是很大的。正因为门派多,使有的初学者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选哪一式为好。其实不论是哪一式太极拳,它们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都是一样的,只要坚持不懈认真练,锻炼的效果差别不是很大。究竞选哪一式,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第一、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性格、爱好、身体条件作选择。一般来说,陈式太极拳动作相对快速,拳架开展,比较潇洒美观,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就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太极拳也是以陈式太极拳为基础的。但这一式太极拳比较适合年轻人练习,如果你的年龄在中年以上,又没有武术功底,选择练这式拳会感到困难重重,动作老是做不到位,时间一长容易失去信心。除陈式以外的各式太极拳大多比较舒缓,适合各年龄段的人练习。
第二、要寻找明师。所谓明师是指明了拳理拳法,懂得训练方法,掌握有效训练手段,会因人施教的老师。明师不一定是名师,反过来,有名的不一定是明师。当然,既是明师又是名师是最好了,如果有缘遇到明师加名师的大师,一定不要错过,紧紧跟随其练拳定能受用一辈子。
第三、太极拳是内家拳,练起来难度比较大些,它的特点就是要用内心去体验,除了老师指点外,拳友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也必不可少。在作出选择之前,可以看看自己周围的亲戚、朋友、同事们都在练什么拳,如果大家都练同一种拳,交流起来共同语言比较多,有空闲时可以相互磋一下拳艺,不仅进步较快,而且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
2、问:练拳的运动量如何掌握?
答: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就是说拳要常练,才能练出功夫来。太极拳每天最好能练拳三次。如果条件不允许,至少也要做到每天练拳一次。如果练拳次数和时间太少,健身效果就很差。初练者在最初的一、二个月内,不要追求一定要达到多少运动量,而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适当地调整练拳时间,以不感到过分疲劳为度,不要过于勉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运动量。
3、问:每天什么时间段练拳比较好?
答:练拳时间的选择应遵循二个原则,一是人在一天中感到最舒适的时候,空气最清新的时候。具体说来,冬季应选择9时至l8时为宜此时阳光普照,大地阳气上升,空气清新,在这个时段练拳人感到舒垣、容易放松;夏季应选择早晚相对阴凉的时候,即早晨6时至8时旭日初升之时,下午16时至20时日光西沉的时候,此时气温不像中午时那样逼人,空气尚属清新,这个时段练拳相对阴凉一些,不易中暑;春,秋两季由于气候宜人,可根据上述两个原则,灵活作安排。古时候,有“闻鸡起舞”之说,也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这些鼓励勤学苦练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以太极拳习练心身放松的要求来看,是有所相悖的。我以为,练功的目的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练功是为了苦练杀敌本领,是为了应对恶劣的生存环境,那么上述的说法一点都不错:如果练功主要是为了健身,为了提高健康水平,那么就不要自己为难自己了。
4、问:我练拳才两个星期,每次练拳后感觉腰腿酸痛,尤其是两个膝盖痛得很,连走路都受影响。有人说这是正常的,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好的,这么说对吗?
答:这种说法只能说部分是对的
5、问:我是一个初练者,整套拳打下来感到有几个动作特别吃力.我是不是可以在做这几个动作时采取较高的姿势,而其他的动作采取较低的姿势?
答:不可以。一旦确定了行拳高度,整套拳除了个别动作(如下势、海底针等)以外,所有动作都应在同一高度,不能忽高忽低有起伏。如果整套拳有几个动作做起来感到特别吃力需要调整行拳高度,那么就以这几个动作的高度为标高,其他动作的高度都向它看齐。
6、问:练太极拳之前要做准备活动吗?
答:有的人认为太极拳是一种轻柔的运动,运动量不大,没有必要做准备活动。这是错误的认识,太极拳虽舒缓,运动量也不大,但对下肢的锻炼强度比较大,不做准备活动容易造成损伤,尤其是采用中、低姿时更是如此。练拳前除了关节、肌肉要做充分的热身运动外,还要在意和气上做准备。准备活动应包括:全身关节的活动、站桩等。
全身关节的活动主要是指:肩、肘、腕、胯、膝、踝等关节的活动,尤其是下肢的膝、踝关节,一定要充分活动开来。
站桩在太极拳练习中占有重要位置,拳谚说:“十练不如一桩”,意思是说在养气方面练十遍拳不如站一遍桩,充分说明了站桩的重要性。所以千万不要轻视站桩,有时没有条件练拳,如在旅途中或阴雨天找不到合适的场地等等,但一定要站桩,以培养内气。
7、问:我练拳已近一年,每天都坚持练拳,自己觉得练拳相当努力,拳架己相当熟练了,不知为什么总有人说我练的不过是太极操?
答:所谓“太极操”的说法,是对一些仅仅学了一些拳架套路,没有练出太极内功的人的戏称,意思是说这些人练太极拳从练法到效果都和做体操差不多,这是目前大多数人所能达到的层面。练习太极拳是有层次的,这些层次就像台阶一样,需要一个个去攀登。“太极操”是第一个台阶,是人人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你说你练拳相当努力,这很好,相信你是一个有志向的人,希望你不要只学了一些拳架套路就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而要在熟练套路的基础上,继续向内、向深处努力,同时要多看一些中国传统的哲学书籍和太极拳的理论书籍,提高自己的哲学修养、太极理论修养,争取早日练出太极真功,以提高健康水平。太极拳是不是入门,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能不能做到以意领气,内气下沉,也就是说习拳时会不会随拳式的变化将内气运行、下沉到脚底,且绵绵不断。以此为标志,在此之前都可以称作是在做“太极操”,在此之后才是真正入了门。一旦进入了太极之门,身体会有明显的感觉,比如睡眠质量改善、精力充沛不易疲劳、思维敏捷感觉灵敏、双腿有力步履轻盈、生活感到充实、心理感到宁静、心胸比较豁达、某些疾病的症状得到改善等等。练拳到了这个境界,自然会感到其乐无穷、越练越想练,练拳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困了要睡觉、饿了要吃饭一样。而做“太极操”者练过拳感觉不到有所收获,不练拳也感觉不到有所缺失,感觉不到因练拳而内气充盈、精神焕发、神清气爽,所以练拳缺乏内驱力,每天抽出时间练几遍拳自然会成为大问题,要持之以恒也会困难重重。许多人因此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太极拳要入门,一靠自己刻苦锻练,用心体验;二靠明师指点,二者缺一不可。
8、问:我学拳已有二年,现在练的这套拳自己觉得已很熟练了,我想再多学一点其他式子,不知是不是可以?
答:除了少数教学人员、研究人员为了研究需要而多学几套不同的式子外,一般的习练者,特别是才学了二、三年的人,学一套式子练熟练精足矣,如果有时间、有精力的话,应向内处、深处钻研。因为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不仅博大精深,而且理解起来相当艰深,没有长时间的深入钻研,很难获得真功。拳谚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说要练出太极真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花很深的功夫。再者,不同式子的太极拳虽说理论基础相同,但劲路不同、风格不同。如果这套拳尚未练出名堂来又去练那套拳,不仅不同的劲路会混淆,而且如同蜻蜓点水一般不可能练到深处。我就遇到过一位拳友,练拳已有30多年,各大流派的套路都打得像模像样,但是他并没有练出太极内功,身体健康未见有大的起色,技击功夫更是无从谈起,30多年来只是打了几套“太极操”而已。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所以练拳宜精不宜杂,我就练一套拳,把它练熟练精,达到阶及神明的境界。这要比浮光掠影、四面开花、浅尝辄止要好得多。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例外,练拳也一样,如有缘遇上明师,那就应毫不犹豫地改练同明师相同的拳式。
9、问:练太极拳为什么要采取腹式呼吸,我周腹式呼吸练拳为什么没有几分钟就感到头晕目眩?
答:平时我们呼吸时采用的是胸式呼吸,即胸部一起一伏。练太极拳时用采的是腹式呼吸,即腹部随呼吸而一起一伏,腹式呼吸的优点一是深、二是沉、三可按摩内脏。腹式呼吸时,胸、腹之问的隔膜台随呼吸而一升一降,这是我们习惯于胸式呼吸所做不到的,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改用腹式呼吸后感到不适应。有实验表明胸膜每下降l厘米,能使胸腔容积增加250—300毫升,在深长呼吸时,可使横膈下降3—4厘米,因此,单靠膈肌收缩,即可使胸腔容积增加1000—1200毫升,每次呼吸的量增加了许多、血液中含氧量大大增加。同时,深呼吸还可以对因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高血压、溃疡症等得到较好的医疗作用,并对肝脏、胃等消化器冒进行按摩,加强这些器官的生理机能。同时,采用腹式呼吸有利于沉气、沉劲,而胸式呼吸容易使气上浮,不利于沉气。
腹式呼吸分顺式腹式呼吸和逆式腹式呼吸,顺式腹武呼吸是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回收;逆式腹式呼吸腹部运动的方向与顺式腹式呼吸正相反。
一般人习惯于胸式呼吸,一旦改为腹式呼吸有不适应感,头晕目弦就是不适应感之一,还有的人感到胸闷,这也是不适应的表现。只要症状不是很激烈,过一段时间就会好转,并会渐渐适应。如果症状比较激烈,就不要急于改用腹式呼吸,尤其是未做到内气下沉的前提下,应运用自然呼吸。
10、问:练拳时,我力求将呼吸去配合动作的开与合,但总觉得胸口闷得很,不知是怎么回事?
答:无论什么式子的太极拳,其套路编排时总是遵循一开一合的规律,配合呼吸就是一呼一吸。动作外展、前伸等叫做“开”,动作内收、后退等叫做“合”,一般情况下“开”时为呼气,“合”时为吸气,这是符合生活习惯的,所以行拳时呼吸必需是自然的,而不是有意识的或强行的。如果行拳时老是想着呼吸如何配合动作,老是有意识地让呼吸去配台动作,就会产生憋气的现象,就会感到胸口闷得慌,严重的会损害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应知道呼吸配合动作的规律,但在行拳时不要把意识放在呼吸上,即不要去想呼吸,把呼吸给忘掉,而让呼吸自然配合动作,这样就不会感到胸闷了。
11、问:练拳的场地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答:练拳的场地一要平整,防止行拳过程中因场地不平而身体摇晃,身体摇晃就要断劲,这对练拳极为不利;二要向阳,尤其冬季练拳时,场地应被阳光照射半个小时以上,以使地表污浊的空气上升,新鲜的空气补充过来;三要背风,拳谚说:‘‘避风如避箭”,尤其是气温低时,更要注意避风,因为行拳时需要放松,需要精力集中,气温低时又遭风吹,人感到寒冷,就不易放松,精力也不易集中,练拳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四要清静,人声噌杂,意识易受干扰,精力容易分散;五要绿化好,绿化好的环境易使人产生愉悦感,有助于身体和精神的放松。
12、问:练拳时是否可以配音乐?
答:练拳时配音乐,这是时下不少人的时髦做法,甚至有些人没有音乐就不知所措、就不会打拳了。练拳配音乐的好处是,使习练者悠然自得,使旁观者宛如观舞,尤其是集体练拳时,更可使动作整齐划一。但太极拳与“太极舞”是有本质区别的,行拳配音乐有诸多不利的方面,最大的不利是干扰习练者的意识,从而使习练者离太极真功的距离越来越远,这对初学者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许多太极行家对配乐太极一直持保留态度,甚至有的认为这种做法误导了众多太极习练者,将太极拳引上了歧途。[_二如著名的太极宗师傅钟文先生就无可奈何地说:“他们改他们的,我们打我们的。“改”就是指对传统的太极理论和练法进行所谓的“改革”。所以,不要看配上音乐的“太极操”热热闹闹,但它是练不出太极真功的,要想练出真功还是要老老实实地按传统的理论勤学苦练。当然,在作表演时,为了增强观赏性,也可配上音乐,这对练功不会有什么影响。
13、问:有人说太极拳打得慢比打得快更难,效果也更好,是不是行拳速度越慢越好?
答:行拳的速度不能简单地说快一些抑或慢一些好。行拳的速度与呼吸的快慢,行气沉气的速度有关。呼吸能做到匀、细、慢,行拳速度就可以做到慢,许多初学者之所以拳打不慢,就是呼吸没有做到匀、细、慢。随着腹式呼吸的熟练,呼吸的加深,行拳速度就会渐渐地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