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仲永》有感第1篇
读了《伤仲永》一问得知,仲永天生聪明,后来没有接受后天教育变成了普通人,从中我懂得一个道理,天资聪慧的人要想使之永恒,必须不断的努力刻苦学习。正如华罗庚说的,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要想成功必须有付出,"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以来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如果有人异想天开,想获得成功却不肯刻苦勤奋,这样的人只是白日做梦。所以说天才在于勤奋。
读《伤仲永》有感第2篇
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了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哎呀!不得了了,一个五岁的小孩竟能作出诗的文采和思想资料都用值得欣赏的地方,这个方仲永可真是神童呀!如日后好好栽培,长大后必成大器!可仲永的父亲可不这样想,他靠着儿子做诗挣钱。"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个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画出了仲永之父贪图小利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仲永只靠自我的天分,后天不努力,导致"泯然众人矣!"的可悲结局。"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玉虽有完美的品质,但如果遇不到良好的工匠进行精心加工,那就和瓦片。石块一样微贱。美玉即是如此,何况人乎?天资再聪明的人,也要经过刻苦的学习才能成才。如果只依靠自我的天资,而不去努力奋斗,也只能一事无成。天才可能变成庸才,而庸才不学习就会变成蠢才。此刻是我们学习的黄金时期,仅有此刻勤奋学习,长大后才会有出路。所以,努力学习吧,因为知识是人类提高的阶梯!
读《伤仲永》有感第3篇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文章,它讲述了一个天才儿童因为不去学习,而沦落成一个凡人的故事。我认为这篇文章非常引人深思,特别是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首先是对于学生来说。从文中可以看出,方仲永的确是个极有天赋的儿童。他五岁时就可以指物立诗,并且这些诗都很有文理,令人称奇。可是拥有天赋并不表示拥有永远的优秀与成功。方仲永虽然有非凡天资,但他没有去学习,去提高,所以最后成为了普通人。如此聪明的人不努力会沦为普通人,那么没有很高天赋的人不努力,结果会怎样呢?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结果。所以说,我们更应该加倍地努力进取。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一下:设想方仲永是一个天赋不高的孩子,但他十分要求上进,日夜都在刻苦地学习。那么这个故事的结局会怎样呢?我估计这个后天不断努力的方仲永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许多人都认为后天的努力比先天的天赋更重要。没错,因为"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所以现实与想象中的两个方仲永有着不同的天赋,不同的努力程度,同时也有不同的结果。这正如大文学家茅盾所说:"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因此得到,后天自身的努力是相当重要的。其次该深思的是家长。方仲永那么聪颖的孩子,最终竟会沦为普通人,主要的责任是在他父亲身上。方仲永的父亲发觉了儿子的天赋,很是高兴。但他没有及时把孩子送去读书,让孩子进一步提高,而是每天带着孩子到处拜访,以孩子的天赋换取别人对他的宾客礼节和钱财。方仲永的父亲就这样,贪图自己所得的一点蝇头小利,而毁了孩子的一生的美好前程。这不仅仅是方家的损失,更是社会人才的损失!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对孩子负起责任,不可为了自己,而摧毁充满希望的明天。方仲永的教训告诉人们:家长必须给孩子创造条件,而孩子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不能辜负了自己、家长和社会。
读《伤仲永》有感第4篇
我读了《伤仲永》,受益匪浅。《伤仲永》的主要内容是:方仲永从小天资聪颖,受到乡亲邻里的赞誉,被人邀请前去做客赋诗。他的父亲见有利可图,便不再让仲永读书学习,带着仲永四处做客,谋取小利。后来,仲永就慢慢变得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了。读了文章,我从中受到的启示是:一个人,哪怕你的天赋再高,要是后天不接受学习教育,也会变成普通人。相反,普通人只要努力学习,也会才高八斗。周恩来小的时候,中国正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一天,他到外国租界去玩,看见一个中国人受了洋人的欺负,正和洋人评理。他本指望中国警察能为他撑腰,可中国警察不但不帮他,还打了他,并把他驱赶出了租界。周恩来看了,不由得深思起来:为什么在中国的领土上,外国人却如此猖獗?第二天,周恩来来到了私塾,先生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吃饱饭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周恩来沉思了一会儿才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那一天起,周恩来刻苦读书,发奋学习,最后成了解放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如果周恩来不读书,能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吗?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青少年时代也是勤学苦练的典范。正因为他那时候刻苦学习,所以才能厚积薄发,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通过读书,他才会接触到革命真理,走上革命的道路,不仅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军事家,还是伟大的诗人。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果不读书,能写出如此大气豪迈的诗句吗?当然,也更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天资再高的人,如果不学习,连普通人也不如。我们这些普通人,更应该好好学习。如果不学习,将来怎么立足于社会呢?
读《伤仲永》有感第5篇
最近,我刚读完王安石所著>一文,感触颇多,不禁为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而惋惜。神童方仲永由神入凡的经历,追根寻源,不可否认有众多原因,在我看来,主要还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使其成长产生了畸形。年幼的方仲永才华出众,其父在名利的诱使下,使单纯的方仲永过早的接触了外界环境,邑人经常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的行为,终使得他'不使学'渐埋没了。古语曰人性如素,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此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让我们放眼当今社会,试问: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最需要什么?你可能已经猜到——人才。如果我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人才,我敢肯定你此时一定很茫然。在我看来,真正的人才是拥有自主意识的智者,而不是遇事只会照搬教条的机器,比较当今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我不禁要问,为什么泱泱华夏几千年的历史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而美国却人才过剩。我的答案是:环境。美国社会十分注重培养青年的独立意识,当他们还是幼年的时候,便同过为父母做家务取得零用钱,十八岁以后差不多都能自力更生了。前美总统里根的女儿曾领取过救济金,有人不禁要问,堂堂美国总统连自己的女儿都养不起吗,他配做一位父亲吗,错了,这就是独立,只有脱离了家庭,面临生存的问题。他们才会凭借自己的才能与素质与他人竞争,物竞天则,适者生存,美国社会才会拥有如此多的高素质人才。而在中国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下,父母从小就要为孩子的生活而拼命挣钱,供养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比比皆是。学习+父母供养+结婚生子+吃喝睡=生活,成了恒等公式,乃至于现今社会出现了一批啃老族。试问,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人才能够竞争,能够创新吗?如此社会又怎会发展,国家又怎会强盛。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希望方仲永的例子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