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第1篇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百草园”
——题记
从《少年闰土》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到《阿长与<山海经>》,学过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文章,了解了一个黑暗而又真实存在过的时代,也认识了一个伟大的作家——鲁迅。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中国近代文学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的一生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深刻而又真实地揭露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暌被誉为“民族魂”。
鲁迅一生著作很多,大部分以杂文为主,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也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部作品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多个篇幅都入选我们的语文课本教材,深为我们所熟悉。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这一句句朴素自然得语句,现在想来,自然是非常容易走入人的心里的。但在我小学的时候,马马虎虎粗读《朝花夕拾》中,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借由常妈妈之口讲出的“美女蛇”的故事。相信我,那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讲,绝对不是什么好的体验,只记得当时确确实实惊出了一身冷汗,现在想来,也蛮好笑的。
对于幼年的鲁迅来说,百草园是自由快乐的天地。其实,哪个孩子的心中没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百草园?
记得小时候,奶奶家的后面有一条小河,河里有着数不尽的鱼和虾,在清澈的河水里“咕噜噜”吐着泡。我经常到那里去玩,跟着爷爷静坐钓鱼,随着父亲去捡拾各种漂亮的石子儿。河边的快乐几乎占据了我儿时一半的记忆。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一天,城市乡村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钢筋水泥一片又一片地参天而立,工厂也在一夜之间多了许多。当我再一次来到故乡的这条小河边时,儿时的记忆早已荡然无存:清澈的河水已经变得浑浊,闲暇的小鱼儿也不见了踪影,河边娇翠的绿意已经被柏油马路取代。当安静的记忆突然变得繁华,我的“百草园”就此失去了踪影。
自由快乐的百草园之后,便是寿镜吾老先生那严厉里透着些许枯燥的三味书屋。鲁迅先生的幼年学习生活,基本上都是在这三味书屋中度过。
枯燥无味的书屋,严厉的寿镜吾老先生依然也无法阻止一个少年活泼的心性。估计他也不曾想到过,在他读书忘己的时候,他的学生耐不住玩耍的心思,正在底下用纸糊的盔甲做戏,用荆川纸作画儿。
现在看来,多少有些幽默风趣,但从鲁迅先生的字里行间里,也无时不透露出对旧中国封建教育的不满与批判。
而看看我们现在学习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快乐的学习环境,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报名参加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再也不用像鲁迅先生幼年时一样,躲在私底下用纸糊的盔甲做戏了!
鲁迅先生的文章,并没有多少华丽的修饰,洗去了所有的铅华,就是这么平淡无奇朴素至极的语言,在读者的心中,构建出一个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世界。
鲁迅先生的百草园永远失去了,而我们相信,在加重建设绿水青山的今天,我们的“百草园”不久就会失而复得的!
闲暇之时,不妨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坐着翻开那本名为《朝花夕拾》的书籍,在那充满童年味道的朴素文字间,返璞归真。
《朝花夕拾》读后感第2篇
从小到大,你眼中的世界是一样的吗?车马涌动,灯影闪烁;曾几何时,你还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天真孩子吗?我想看看鲁迅眼中的世界,《朝花夕拾》就是他的“眼”。
《朝花夕拾》以鲁迅的视角描述了他从小到大看到的世界。他不断长大,身边的人、景也在不断变化着。鲁迅更加成熟,懂得了更多,明白了社会的黑暗与悲惨。
鲁迅的“眼”不仅仅是他的成长史,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全貌。
幼年的鲁迅世界是无忧无虑的,童稚的眼眸中闪动着天真。百草园中的奇妙世界,以及偷偷溜到三味书屋后院玩耍,都使他兴奋不已。他渴望自由,但心灵却被父亲囚禁。那次的五猖会,父亲对鲁迅心理的无知和与他的隔膜,我体会到了儿童天性被扼杀后的无力感。
当时的社会,有着太多不合理的封建思想习俗。但长大后的鲁迅,渐渐成熟了,他为了父亲的病四处寻医,为父亲的死而感到内疚,鲁迅体现出他的宽容与博爱。
后来,他去南京求学,随后又辗转到日本,在那里鲁迅学到了很多。那时的鲁迅年少轻狂,是藤野先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了他。先生因惜才的叹息,也让鲁迅懂得有人是真正在乎他的。即使最后终要离别,鲁迅的瞳孔中仍闪过些许光芒;范爱农的死,诉说了当时社会的悲惨与无奈。鲁迅的眼,已有些苍凉……
在我生活中,也能看见人间冷暖。我的眼时而燃烧,时而冰冷;时而温暖,又时而苍凉。我会坚持自己的个性乐观地生活,为生活谱写最真挚的情感。如果周围一片黑暗,我会闭上双眼……
鲁迅先生,您放心,天堂中没有泪水,只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朝花夕拾》读后感第3篇
四五个月的缠绵。是我的天真,亦是我的过错。
早点说破也好。免得继续和你无谓的纠缠,免得继续安心地沉浸在你编织的梦境里。那个突然之间想到的例子,形象得让人悲戚:我和她站在你两边,你的刻意遮蔽让我不看不见她,我正对着你,你正对着我,而你选择正对我背对她的原因,是因为她一直背对着你。
这个比喻我认为可以解释清楚很多。比如为什么你会为我的即将消失而难受。原来我的存在,于你,仅起着安慰的作用。阿,还有学习上的促进作用。
感触良多。或许你对她,称得上是爱。他们说的那种爱。以前我一直鄙视那些轻易用“爱”这个字眼的男男女女。他们表情生动,溢于廉价而虚荣的爱情之上,无疾而终,无关痛痒。
我清晰地记得那些不眠又不醒的日子。像是一幅塞尚的油画,灰暗而斑斓,凌乱又很优美。没有定义只有展示出来的伤口和甜蜜。可是我现在以晦涩的口吻把它们展示出来的时候,记录变得苍白无力。那些花朵一样摇曳的过去,像时光一样没有办法库存。
忘记,如果没有忘,何以记。
关于你,其实我想说,我没有骗你关于我说的那些最字。
我想说,我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喜欢过你。
不过既然已经走到这,我心疼不已但是缄默。
想到一句很经典的话:若没有离别,成长也就无所附丽。
《朝花夕拾》读后感第4篇
鲁迅同孟子的观点相符,他一如孟子的说法,对《二十四孝图》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言论与观点,对《二十四孝图》做出了适当的批判,从中告诉了我们“孝”的尺度和正确的孝道。表示对其中过度夸大,做作,宣扬,以及错误腐朽的观念加以批判,就如其中二十四孝图中的“老莱娱亲”与“郭巨埋儿”就引起了鲁迅先生的反感与指责。反对白话者,反对一切编造的谣言与白话。
本人记得其中还有一篇印象较深,便是“无常”,本文主要写了“迎神赛会”这一天的情景,描写了人们在那天所扮演的各种鬼神,“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花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但是在其中,使人们见到即有些紧张而又很高兴的便是“无常”,鲁迅描写他道:“雪白的一条莽汉,粉面朱唇,眉黑如漆,不知道是在笑还是在哭。”
以下这一段是鲁迅以及其他人们对活无常的看法:“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鲁迅说,在众多鬼神中,唯使人们有亲近之感的,便是无常,所以人们才会“大家就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朝花夕拾》读后感第5篇
两年前,我带着求知的渴望与好奇轻轻地翻开这本书,本以为我将再次得到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可没想到,这书中的许多言语段子我竟无法理解。我沮丧的合上这本书并约定两年后再来拿下它。如今的我已是一名初二的中学生了,相比以前,理解能力自然增长不少,这个寒假,我终于翻开这本书——《朝花夕拾》。
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冰心常新港,应该就是鲁迅先生了。这本书的原名是《旧事重提》,至于现在为什么会叫《朝花夕拾》,我想大概是鲁迅先生嫌它太直白吧。书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青少年时代,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也批判了封建旧俗、文化。还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长妈妈、衍四太太、五猖会上的无常、百草园中的美女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在家中的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甚至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会让人感到异常亲切,也没有什么距离感。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儿时的那份纯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的向往。还时不时能勾起我对儿时的回忆。
儿时的我,也曾像鲁迅先生一样有许多五彩缤纷的往事。小时候,我会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一个小错误而举手指出,如今,即使老师一连报错好几个字我也不会有什么动作;小时候,我会因为在无意间捡到一枚硬币而欣喜若狂,并得到表扬;如今,看到地上的硬币也只是一笑而过;小时候,我会因为晚上爸妈不在身边感到恐惧而哭闹,如今,晚上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在一片漆黑中也没有感到一丝恐惧。
童年是一朵花,一朵芳香四溢的花;童年是一个盒子,一个装着许多秘密的盒子;童年是一个葡萄架,一个长满了数不清葡萄的葡萄架;童年是一棵大树,一棵挂满回忆的大树;童年是一本日记,一本写满喜忧的日记;童年是一杯浓茶,一杯让人回味的浓茶。
如今,在喧闹纷扰且容易迷失自我的生活里,若你能静下心来仔细读完这本书,你的心情会变得比以前平静,释然。正如书名《朝花夕拾》,等长大以后,再把自己小时候的零碎琐事一点点拼凑起来,或许你会有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