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观后感第1篇
和同学谈起电影《冈仁波齐》,一部11位藏族人走上朝圣之路的纪录片,但同学显然兴趣不大,说她当时在电影院看睡着了,让我有满腔感情,却无处倾泻,因为在我心里,这部影片是给我震撼的,与其说是影片本身,更应该说是藏族人自身的信仰。影片中杨培爷爷一生都守着羊,从未出过远门,所以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朝圣,他善良、淳朴,一直都是为照顾哥哥的孩子们而默默奉献,所以侄子尼玛扎堆为了完成他的心愿,下定决心带叔叔走上朝圣之路,而其他的同行者,也都有着各自的原因,屠夫是想减轻自己杀牛的罪恶,仁川晋美是为在建房中死去的两人祈祷……影片没有宏大震撼的场景,只有他们一路认真虔诚的叩拜,在朝圣的路上,他们遇到了路边建房的藏族人,遇到了从四川出发,拉着一头小毛驴的夫妻,还曾留宿在一个大爷家里,当中充满着真诚与温情,同族人邀请停下喝茶,夫妻把小毛驴当家人一样,只是牵着走,大爷给他们讲解磕头时心中要装着众生的幸福。在看到这朴实的一幕幕,心中只有感叹,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防备,在他们这里无从感知。到了后面,他们装行李的拖拉机在公路遭遇车子撞击,只能推着走,而我注意到的是,男子们在推着走完一段后,又会返回原点,继续磕头,就像他们之前在遇到大水也不肯少磕头一样。影片的结尾,是杨培爷爷在冈仁波齐的山下长眠了,一行人在风雪中送走老人后,开始转山。这样的结尾无疑使影片得到了升华,让看完影片的人心中燃起信仰的火光。我觉得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即使他们身处逆境,也不会抱怨生活。有人在看完影片后觉得当中有的做法很愚昧,不可理解,就像妇女对小女孩说"磕头好,磕头长知识",以及大爷在抱怨机械化加快生活节奏一样,都是和年轻人的思想格格不入的,但是,我们真的不必高姿态的去评判那些心怀信仰之人,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们什么都没有。现代的信息化看似让我们掌握了知识,觉得就是掌握了真理,然而呢?一个懂法律的人往往最能钻法律的漏洞,一个新闻报道者最能说假话,他们号称信仰法律,标榜公正真实,行事上却还是可以跨越规矩。而藏族人民的信仰,只为寻求内心的安宁,希望一生幸福安康,他们的信仰都建立在了对人对物的慈悲上。我有幸和一位藏族同学关系颇近,上周六在兼职地方吃饭时,她回避掉了我们,细问之下,她告诉我那天需要戒荤,后来在问及她鲜少吃肉的原因,她说:"我们少吃一点,就能少一点杀生。"那一刻我丝毫不觉她的话有任何做作之嫌,只觉得从她口中说出及其自然,就像我在她身上感受到的单纯与善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个媒体人,白岩松就多次谈及"信仰",他说:"信仰不一定与宗教有关,但一定与我们内心的充实有关,我们内心要建立一种信仰,就是要有敬畏。"就我看来,中国人内心的信仰,是植根于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就像人们常说的做人要有"底线",并且每个人的底线都不尽相同。这个底线,就是一种信仰。我希望做一个"正直"之人,那么一切有违我良心之事,我都不会去做,这可以说是一种做人准则,道德约束,但比起虔诚的信仰还差了那么一点点,是什么呢?我想就是白老师说的"敬畏"吧。我们总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特别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人工培植,可以机械化操作,可以夺取一切资源,但却忘了人生来行走,便与土地有着深厚的情谊,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共生。最怕的,就是人高估自己的聪明,失去信仰。
《冈仁波齐》观后感第2篇
我这个人大概生性凉薄,很不容易被一些事情感动。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不太喜欢看电影。上次的《摔跤吧,爸爸》这次的《冈仁波齐》都是跟着朋友圈走进了电影院。网上好评率88%,一部震感灵魂的信仰历程,平凡朴实艰辛无畏地行走在一条虔诚的路上,你看过就一定会被感染,这里没有宗教,只有深入骨髓的信仰看不到活着的矫情,只有生与死的宁静,看完这个片子睁眼看红尘时内心的平静。如果你不能理解,我希望有一日,你能放下所有压力,世俗,偏见,静下心来走走那段路,你会感受到那是一种怎样的信仰,漫漫人生路,心中无信仰,何去何从?我小时候那个时代,社会上把信仰宗教当迷信,是愚昧,是无知。风水轮流转,宗教信仰在某些人眼里又变得高大起来了。是纯洁,是高尚,是质朴。信仰钱,信仰权利,信仰物质富裕,是庸俗,是市侩,是内心的污浊不堪。在我看来,信仰宗教,信仰权利,信仰钱,信仰科学,信仰自我独立,信仰爱情。这一切没有高下之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守住道德底线,敬畏法律,这就够了。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不认同,至少我从小环境不是这样的。我妈信佛,她相信因果报应,所以她善良。她相信我们家庭的顺遂是佛祖与祖宗的保佑,所以她会礼佛,会记拜祖宗。当然还有人说,西方人信教是为了感恩,中国人拜佛是为了私欲为了有求与佛祖。如果你要这么理解就这么理解吧。我们农村有一种风俗,新年过后,各个村庄要一百人以上的老人念佛,以祈求这一年全村人的平安。一个村没有这么多老年妇女,就互相帮助了,每个村的老人都会到各个村庄去念佛,这些都是自愿的,没有强迫,没有道德的谴责,我奶奶,我外婆都会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去。这些老人是免费的,但老人吃饭,点心,香钱,佛纸钱,还是需要付出的,我妈妈就很愿意这样的付出。为了全村人的安康,这些无偿的付出在某些人的眼里怎么就成了只有私欲了呢?是,我妈并不全是无私,她会祈祷佛祖保佑我们一家的平安健康。一个女人基于爱与责任的祈祷,在某些人眼里怎么就变成的污浊不堪的私欲了呢?原生态家庭多少还会影响我,我也会礼佛,但只是以旅游的心态进入佛堂之后的敷衍。因为我妈从来没有强迫,引导我向佛。那些年轻的僧人,我不理解,但我尊重他们。我向不向佛是自由的,每个人的信仰都是基于自己的认知之后的自由选择,这才是重点。但是你看《冈仁波齐》的十个人,一千二百多公里的朝圣之路,历经春夏秋冬,历经各种艰辛,甚至于还有孩子和孕妇。这么一件宏大的事,全村人居然没有一个人反对的,没有现实理性的思考,一片叫好之声。无论你的信仰是多么崇高和伟大,无论是信仰科学,信仰马列主义,信仰宗教,当周围只剩一种声音的时候,你的人生其实是被绑架了,而你还津津乐道感动于这种绑架,这就是愚昧和无知。当然,世界是多元的,感动着你的感动,理性着我的理性。这本来就是一件事物的两个不同角度,并不矛盾。很多人会带着朝圣,神秘的心去看待西藏,几年前我去过西藏,那么借这篇文章谈谈我的感受。藏民很质朴吗?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太多的接触。但有一件事可以说一下。汽车路过一个山坡,刚好日落,我们觉得站在那个山坡拍日落是很好的角度。这时有一个藏民过来要我们200元钱,要知道这时一个荒山坡啊。当然这不说明什么问题,每一个人族都会有败类。但令人深思的是我们的表现,在野外,他一个人,我们三十个人,拍好照,不给钱他能把我们怎么样?但我们还是放弃了,因为现在通讯这么发达,他打个电话聚集一帮人在某个村口把我们拦截了怎么办?也就是说我们的潜意识里对藏民是不信任的,所以给你安全感的一定不会是某个宗教,而是法制,是文明,是仓鼎足而知礼仪。西藏的几大圣湖美吗?是的,很美,蔚蓝的湖水倒影着圣洁的雪山,但它不像西湖一步一景,到了湖边,啪啪几张照片之后,你就不知道干什么了。天很蓝吗?是的,很蓝。就像夏天高温中的杭州天空一样蓝,就像g20时候的杭州。布达拉宫好吗?好,雄伟,庄严,夜幕下的布达拉宫就像一幅徐徐打开的巨大画幅。洁白的墙体发出自然光泽,真正的低调奢华。看过很多城市耀眼,华丽的灯光秀,如果要我评价的话,我首推布达拉宫。西藏值得去吗?当然,西藏和世界每一个你不熟悉的角落一样,值得你去涉足。去西藏因为高原反应会很危险吗?是的,我们在沱沱河无人区的一个中转站过夜,那里只有一家客栈,一家饭店,一家小诊所。碰到从北京来的自驾游客,同伴下车时发现后座熟睡的人叫不醒了,然后在小诊所挂上氧气袋,吊针。诊所医生告诉我们,这个人活不过两个小时,但无论是前方的医院还是后方的医院,都有四小时的车程。后来怎么样了我们也不知道。当然你也不必太恐惧,自己小心点应该没有问题。都说318很美,但很遗憾我们是从青藏线进,青藏线出,只看到了茫茫的戈壁滩。我的感受是,不必把西藏想象的太过神秘。
《冈仁波齐》观后感第3篇
昨晚吃着饺子,顺便打开电脑,看了这部下载了很久存于硬盘中的电影。电影一开场,就是一副原生态的西藏地区的生活画面,主人公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家里养着牛羊,一家人揉着青稞面边吃边聊天。一直知道,藏族同胞是一群坚定的佛教信徒,藏传佛教的文化也深户到每家每户每个藏族人的心里。不知道电影里的东西是不是完全按照现实中来拍的,没有去研究这部电影背后的东西,只是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观看它。藏族同胞普遍皮肤比较粗糙,也很好理解,毕竟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区,常年冰雪漫天,就是冻也得冻红了,还有寒风吹着。也正如古话长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藏地区的气候环境养育了这么一群朴素的人。在这里,女人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身份地位并不比男人差,都很卖力的为家庭操劳。而无论男女老少,则都透露出一种最原始的朴素,尽管听不懂藏语,只能通过字幕去了解他们在说什么。
《冈仁波齐》观后感第4篇
全片没有高潮,没有意义,四季更迭,重复着一遍又一遍的下跪,这就是人生。评论里有人说这些人愚昧。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在重复,只是他们重复着朝圣,而我们重复赚钱、娶妻、生子…,无休止的在生活的泥沼中争渡。朝圣者攒钱只为朝圣,几千公里一路跪过去。累了就歇息,醒来继续跪。朝圣路上都会带着家人给自己补给。男人在前面跪行,妇女拉的车,驴子跟在妇女身边。有人问:怎么不让驴子拉车。男人说:她心疼驴,我们都把驴当亲人一样看待,她拉不动的地方才会换驴拉车,到了拉萨,会带着驴子一切朝拜。屠夫杀了牛,怕报应,所以也跟着朝圣,路上碰到蚂蚁,他跪着给蚂蚁让行。路上遇到水,他们从水上跪过去。朝圣的路上没钱了,他们打工挣钱,继续朝圣。拉帐篷和食物的拖拉机被撞坏了,他们几个人推着拖拉机继续前行。朝圣路上,女人生孩子了,生完孩子后带着孩子继续朝圣。就这样,没有多少台词,没有高潮,没有结尾,只是在路上,朝圣。只要干了坏事,他们就会害怕报应,朝圣就是求佛宽恕自己,也为众生祈愿。然而这世上干坏事,却快活一生的人太多了。干坏事,只有内外通透,言行一致,方能打破因果桎梏。好人做了坏事结果特惨。他总会暗示自己干了坏事,会遭报应,报应往往就这么来了。内外不通透,思想和行为背离,必会有不好的结果,谓之因果。真有因果?
《冈仁波齐》观后感第5篇
杨培叔叔,为了养活玛尼扎堆兄弟,终生未娶,他们带着感恩走在朝拜的路上孕妇,就是想把孩子生在朝拜的路上,让孩子带着这份荣耀和福气走在朝拜的路上屠夫,为了赎罪,在朝拜的路上戒了酒小女孩一家三口,家里盖房子两死两伤,为了祈福他们走上了朝拜的路两个兄弟,带着自己的梦想,走在朝拜的路上有人问我电影最触动自己的地方在哪里,我一时说不出来,不是不知道,而是太多不知道说哪一个:路上车祸,没有纠纷,没有吵闹,只因挽留生命,留下了困难给自己车如此的沉重,他们推着车子,唱唱跳跳,上坡下坡,寻找着乐趣?不能错过朝拜的每一段路,哪怕推车已经走过,返回去再走,这是虔诚的力量;哪怕前面有坑有水,整装出发,匍匐前进,这是信仰的力量。哪怕前面有一个小虫子,哪怕他只是一个小毛驴,那也是一个生命,我要保护你,这是大爱的力量。一次次的震撼,一次次的揪心,我想观众应该是更加紧张,而这些朝拜者反而比较淡定,因为有着信仰的力量,任何困难在他们眼中都那么渺小,这应该是我们所应该修炼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