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发声的理论基础
当前位置:贝知网>兴趣爱好>音乐知识>古筝发声的理论基础
古筝发声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3-01-10 音乐知识

古筝发声的理论基础

古筝发声的理论基础

了解乐器发声基础理论知识是揭示古筝的发声过程以及研究改进古筝结构的必备条件。乐器发声是物理过程,而感知声音则是生理和心理活动。对于人为确定的声波频率统计结果,人耳对音频的感知范围为20Hz ~ 20kHz,而音乐的音频范围为40Hz ~ 15kHz。因此,古筝的演奏与欣赏同时具备了主观心理性和客观物理性。

乐音一般包含四种基本特性:音高、音色、音强和音长,即乐音之四要素。其分别与声音之高低、明暗、强弱、长短互相对应。乐音主要由听者的主观心理决定,体现了乐音的主观心理特性:与其对应的频率、频谱、波形、声压和时间,则体现了其客观物理特性。

(一)音高与频率

乐音主要由基频、谱波(或泛音)和分音构成。通常声波都不是绝对的正弦波,但可以理解为由不同频率振幅及相位的正弦波叠加而成,其中频率最低的称为基频,其倍频称为谐波或泛音,非倍频的称为分音。

人耳对音高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关于声音所特有之频率的,相对来说,频率越高,所感知到的声音就越高,而当频率很低时,感到声音低且租。虽然音高与频率正相关,但不是严格的线性关系,并且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当频率通过提高变为原来的两倍的时候,被感知到的音调在音高上也相应增加一个八度。

(二)音强与声压

音压是以纵波的形式在空气中进行传播的,此时,空气也会被相应地带动起来,有疏有密,造成局部气压的变化,此局部气压在一定程度上会和大气压强之间形成气压差,此为声压。声压的量值一般很小,为1000Hz左右,而人的听觉一般为2X10-5Pa左右。

就古筝来说,其振动所发音量大小即为音强,相应的测量单位以分贝(dB)为主。在不同频率相同声压下,人耳对于音强的感知有所不同,尤其对于某些特定的频率人耳的感知特别敏感。

古筝外形的变化对演奏方法有何影响

因筝曲在流派、作品、形制及指法上的多样化,近现代古筝无论是在演奏形式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比传统的古筝演奏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在近现代乐曲的演奏中,有的乐曲要求演奏者拍或扣击筝的面板或侧板,从而发出类似打击乐的音乐,增强乐曲的表现力,并且很多创作者会用某些特定技法来表现特定含义,演奏者的肢体语言较传统演奏中更加开放、明显。

在形制上,筝由最开始的五弦过渡到九弦又到十二弦,经过不断的流传,到隋朝逐渐有了十三弦筝;唐代有十二弦筝也有十三弦筝,它们的用处各不相同,十二弦主要用于雅乐,十三弦主要用于俗乐;宋代主要以十三弦等为主;元、明时期出现十四弦筝和十五弦筝;清末出现的十六弦筝延续的时间比较长,直沿用到20世纪中期,此后的古筝也不断地变化出现了十九弦筝、二十一弦筝、二十五弦筝和二十六弦筝。当前常用筝为二十一弦筝。筝经历了两千多年的衍变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多元音乐文化的发展对古筝的冲击将越来越大,因此新的演奏技法的突破显得更为迫切。

古筝形制改变后的演奏技法在未来仍将继续往高难度、高技巧方面发展。

一是小指必须要“解禁”。古人弹筝时不能使用小指。现代筝的演奏者仍没有重视对小指的启用,小指始终没有正式地参与弹奏的行列,成为“闲指”。事实上,古筝形制改变后人的每一个手指都很关键,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快速指序”出现以后无名指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了,无名指与其他三个手指一样有重要的地位。小指也一样。基础练习不再仅仅只是托、抹、勾、挑,还应加上小指。这样,当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轮奏时,大指可以弹奏其他旋律。

二是左右手技法平衡发展。好多古等初学者只学习右手的基本功,这便造成左右手技法发展不平衡。在新型筝的形制演变发展趋势下,对左手基本功的要求亦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进行左手的开发使用。目前要解决古等演奏的一大难题,就是使左手能像右手一样掌握快速高难度的弹奏技巧,这也是古筝形制改变后的演奏基础之一。

三是长摇技法的使用。“四指扎桩于岳山边为支点,右手食指捏住大指义甲,由小臂带动作快速的托劈组合动作。”李婉芬指出了王巽之先生摇指的一个关键点:用食指捏住大指义甲弹奏摇指。这样,戴义甲长时值、大力度地自由摇动琴弦不再是困难的事情了,顺理成章地产生了“长摇”技法。1958年,王巽之和上海民族乐器厂合作,把原来弧度很大的传统筝改良为弧度较小的二十一根丝弦筝,随着乐器的改良,筝面板弧度由大到小的改变,为大段落地使用摇指技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通过不断探索、改进,大大提高了摇指的速度、力度以及弹奏者的耐力,使得摇指技法日趋完善。

应该说,古筝音乐在演奏技法上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自己的发展进程。而且,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也绝不是一个孤立的音乐现象,迅猛发展的经济、文化全球化使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也逐步迈上全球化的发展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