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呼麦的发声原理介绍
当前位置:贝知网>兴趣爱好>音乐知识>关于呼麦的发声原理介绍
关于呼麦的发声原理介绍
时间:2022-08-19 音乐知识

关于呼麦的发声原理介绍

呼麦的发声原理

在蒙古族掌握多声部呼麦技巧的歌手并不是很多,包括斯琴毕力格、、宝力达以及连蒙古草原都罕见的女呼麦歌手苏依拉赛汗在内,不超10人。今天小编主要给大家分享呼麦的发声原理,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声源及其振动模式

1.振声呼麦:发音时假声带靠拢接触,并与真声带同时波动,即双振动声源模式。

2.哨声呼麦:假声带中线接近,掩盖部分真声带,但未接触,未产生黏膜波,真声带可见黏膜波,即单振动声源模式。

3.泛音呼麦:演唱模式,假声带前2/3并拢,黏膜波动出现在假声带长度的后1/3处,即假声带后1/3产生振动波,也属于双振动声源模式。

二、共鸣腔特点

1.哨声呼麦:舌尖上卷抵近硬腭,持续哨声发音时共鸣腔侧位X线片显示舌体上抬,舌尖抵及硬腭。

2.振声呼麦:舌尖位于口底,舌根后缩,持续振声发音时共鸣腔侧位X线片显示舌根后缩,舌尖自然平伸向口底。

在国内蒙古族呼麦的三种表演形式中,假声带均以不同形式参与了发音生理过程,振声呼麦、泛音呼麦歌唱形式的声源是双振动模式—真声带、假声带同时振动,其中振声呼麦共鸣腔特点为高泛音演唱形式(哨声呼麦)的声源,虽然表现为真声带单振动模式,但其以共鸣腔起始部位(假声带水平)并拢狭窄及特殊舌位(舌尖上抵硬腭)为特点。

呼麦是在演唱时一个人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混声为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重要的演唱方法大约有两大类:泛音发声法的“伊斯格勒”高音呼麦(蒙语音标为Ysgeree,图瓦人称其为Sygyt“西奇”),近于本研究的泛音呼麦;第二种发音浑厚、低沉的“哈日嘿拉”低音呼麦(蒙语音标为Harhiraa,图瓦人称其为Kargyraa“卡基拉”),近于本研究的振声呼麦;原生态的高音呼麦原意为挤出来的声音,一般直译为哨音,这种演唱技巧的特点是将舌头拱起,在口腔前端隔出一个小的共鸣腔,这种嗓音的高泛音比较明显,近于本研究的哨声呼麦。

现在学者普遍接受低音呼麦是运用“假声带”参与了发音,是真、假声带共同振动的结果。我们的初步研究支持Kargyraa、振声呼麦是真、假声带共同振动(双振动模式)参与发音生理过程,舌位特点为舌根后缩,舌尖平伸于口底;而高音呼麦(Ysgeree)、泛音呼麦,假声带的后1/3部分振动及真声带全部的振动(双振动模式)是该种发音模式的生理基础。这种双振动模式是呼麦演唱出现双音特点的生理基础。而高亢的哨声呼麦是以真声带振动为基础的(单振动模式),假声带并未产生振动,但假声带内收靠近使其共鸣腔起始部狭窄,其舌位特点是舌尖上抵硬腭,其共鸣腔的特点是此演唱形式的发音生理基础。

呼麦的发声技巧

常见的呼麦技巧有四种,内蒙地区流传的有12种,唐努乌梁海地区(今图瓦共和国)则有20种,而我们之前讲过的只有区区两种。但要唱好这两种,就足够难倒许多人了。今天文章介绍的是第三种技巧,“嘴唇”呼麦,以及一种不常见的呼麦,“鼻腔”呼麦。

“嘴唇”呼麦,蒙古语名字叫“Uruuliin (уруулийн)Khoomei”。Uruul (уруул)一词在蒙古语中就是“嘴唇”的意思(-ийн(-iin)是蒙古语中的所有格),就是说通过嘴唇间狭小的空间产生泛音,与我们日常概念中的口哨十分相似。与isgerelt相反,uruuliin呼麦是通过舌头不断向前伸来提高声音的频率的。演唱的时候,依然以xahah为底音,然后把嘴唇向前伸并窝成很小的圆形,舌头盖过下牙,轻轻抵在下嘴唇背面,然后做出微调,找到与底音同为do的位置。这便是“嘴唇”呼麦的基础。

练习的时候,用同练习isgerelt一样的曲调对着墙面唱,反复体会嘴唇和舌尖的位置。熟练之后,可以通过舌头的弹动增加音的跳跃性,也就是说,在两个音衔接的地方把舌尖迅速往回收,再快速回到下一个音的位置,这样每两个相邻的音之间就会有一个类似长调中的波折音的音调的音夹杂着,是旋律更加有律动,更有气势。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有可能会找不到so音的位置。这是因为呼麦的音域都比较窄,so算是比较高的音了,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摸索。大家不妨试试把嘴唇和舌头都一直往前伸,然后把嘴唇口再闭小一些,就会听到so音了。那种声音十分洪亮尖锐,比单纯的口哨声金属得多。

至于“鼻腔”呼麦其实技巧跟isgerelt基本上一致,不过产生的泛音并没有在口腔中明亮地反映出来,而是灌进了鼻腔。这是因为,演唱hamrin hondii的时候嘴唇是完全闭合的,不会有任何气息从口腔中流出,声音也自然而然流入了鼻腔。于是通过鼻腔的震动获得的哨音就十分微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