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二胡要学那些基本功?
1、内外弦切换动作
几乎99.9%的二胡演奏,都必须要用到这个技术。没有这个动作,二胡等于就是不会拉。就如同一个不会走路的人,人生几乎少了八成的乐趣与意义。
2、左右手配合动作
右手拉推弓动作,与左手抬放指动作的时间点,要配合的刚刚好。
3、慢长弓满弓练习法
拉二胡以慢长弓为根本基础,不练慢长弓的人,就如同学少林拳不蹲马步基本功一样,打出来的拳法皆是花拳绣腿。
4、快速抬放指动作
中国音乐最重要的加花打音,现代音乐的快弓华彩,全部都来自快速的抬放指、离按弦的基础动作。没有这个动作,中国音乐的风味诠释不出来,二胡名曲赛马这辈子别想练得起来。
5、自然揉弦练习法
旧式的机械式的揉弦练习法,练出来的揉弦成果情绪僵硬,无法打动人心。自然揉弦练习法,打破机械揉弦练习方法的窠臼。使得每个学二胡的人,能够自在的表达自己想要表现的音乐情绪。功夫到家了以后,自然就能够拉出叫人痛哭流涕,终身难忘的优美音乐。
6、自然换把练习法
大部分业余二胡学习者,换把动作窍门不对,不但速度不快,且动作极为僵硬,无法在淮确的时间内,到达淮确的位置。这完全是使用了非自然的训练方法所致。教学法取法自然,可令学习者简单的达成换把技术,每一个人换起把来,都如同拿筷子吃饭一样的轻松愉快。
什么是二胡?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中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并发明了二胡揉弦,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