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声带发声的技巧大全
唱歌声带发声的技巧
音乐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KTV里面,唱歌好的人有很多,但是真正唱歌把人带入情境的,很动听的人却不多。
1、音质产生于声带的振动,振动来自声带的张力----阻力,因而发音的“焦点”必定在声带上,西洋传统唱法中有一句声乐术语叫做----“让声带歌唱”。帕伐洛蒂说过:“声音是从声带开始的,必须使声带立即振动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2、在通俗唱法中也有一句声乐术语----“声必须靠在声带上”。也是同样性质。如果说声音的出发点在嘴巴,声音就无法靠在声带上了。也就是声带的张力----阻力不到位,所产生的声音效果要么奶声奶气的;要不声音就无法集中;日本歌坛目前就有这么一种唱法,据说是为了表现“清纯”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国的杨钰莹、何影在这方面就是比酒井法子、松田圣子要强。奶声奶气作为一种表演特色未尝不可,但完全脱离了声带的基本振动和气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了。“让声带歌唱”五个字同时可以具有三个内容:声音意识不要以“嘴”为出发点,而是应以声带为起点,这是一种意识,(因为声音实际上总是通过嘴巴出来的)始终应以声带为“起点”;第二种是从生理上说的,在让声带歌唱时,“软腭的两边必需放下来”,好像一直挂到脖子下面,这是在歌唱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它是解决声带紧喉咙松的关键。腭弓松了,舌头就自由了,下巴也放松了,喉咙才可能打得开。反过来,腭弓一绷紧舌根立即下压,造成声道堵塞,一切全完了;第三种是指“声音靠在气上”(传统唱法有此要求,欧美流行唱法同样有此特点)因为歌唱方法的本质是气息----声门的阻抗,没有积极的声门张力----阻力又如何能和气息产生阻抗?声带的调节是一切科学唱法的核心,通俗唱法当然也不例外,也是欧美唱法的区别于港台、日本唱法的标志之一。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声音“质感”强,嗓音特色显著。值得我国歌坛借鉴。
如何发出自己特有的歌声
1、声带闭合点,哈出哈停住。这个稍微一点难度,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声带的位置。那怎么找呢?看不到,只能通过方法找到,童鞋们用嘴巴突然哈出一口气立马停止回缩,你会感受到你声带有突然闭合的状态。喉部那个在突然动一下的地方就是你的声带位置,找准她,练习。找到声带位置,后期你才能知道发声位置。这点很重要。多做多感受。
2、气息冲声带,hai音不停止。这里就要结合之前的学的腹式呼吸了。用你的气息去带动声带,怎么练习呢?大hai音延长下去,知道没有气息出来了。你会发现原来你的声音好立体,很有味道。快去试试吧。
如何让声音更具穿透力
声带闭合与声音的穿透力有非常奇妙的关联。虽然声带闭合练习目标直指改善气息不足和呼吸紧张的问题,但它确是一个一举多得的超效练习。
当声带闭合好的时候,你的声音是干净的、清楚的,就比如说婴儿的哭声就是那么干净、清楚极具穿透力。下面跟我们来学习这个奇怪又奇妙的练习。
声带闭合怎么做?其实每个人都会,而且一出生就会。只是你在成长过程中慢慢遗忘它了。Why?当声带闭合好的时候,你的声音是干净的、清楚的,就比如说婴儿的哭声就是那么干净、清楚极具穿透力。而当你长大后,渐渐被要求讲话要温柔,要小声点,或者你不知不觉学了身边人讲话的音色,或者模仿了你喜欢的歌手唱歌的方式,而慢慢遗忘了要怎么做才能将声带闭合得够紧密。
“nei(内)”的发音练习
发声要领
请先确认你发的nei是正确的。发音时不要泄气、不要让声音虚弱,也不要加入鼻音不要让声音位置过分靠前。
如果抓不到要领,你可以先发“ei欸”音,找到感觉后再发“nei”。
操作步骤
1.请大家在手机上打开任意一个用得顺手的K歌软件,下载《那些花儿》的伴奏,男生选择朴树的版本,女生选择范玮琪的版本。
2.跟着伴奏唱一遍主歌,录下来保存好。
3.用“nei内”的发音替换掉所有主歌部分歌词。练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好笑,但是保持练习的状态唱回歌词,神奇的变化就出现啦。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肚子有没有自然用力的感觉?有没有感受到气息更充足了呢?忘记了?没关系,再练习练习好好体会下。练完后与自己的声音做比较,建议录音对照声音,或者请朋友帮你听。然后你就可以去“nei”其他歌了,不过注意,暂时不要“nei”太高的歌,也先不要去“nei”副歌,否则你会提前感受到挫折。
初学唱歌最容易犯的10个错误
第一个问题:不清楚自己的音色。
音色是决定一个人声部归属的关键,音色虽然是天生的,但是如果没有经过基本的发声训练,就很可能被错误的发声习惯所掩盖,而不能正常地表现出来。有些时候发声方法上的问题较多,比如说喉咙打不开,呼吸不顺畅,声音不集中等,都不利于声部的鉴定,又比如说有的男高音在没有掌握正确的高音技巧之前,唱高音就会比较困难,如果喉咙撑得过大,声音不集中,音色就会偏暗,就很容易会被误认为是男中音,给声部鉴定造成错觉,还有的歌唱者因为对某个声区的喜好,违背自己的音色条件,错误地模仿某个声部的音色,长此下去会给声带造成很大负担的。准确的确定自己的音色,必须去请教声乐老师,按照正确的方法给予正确认定。
第二:呼吸不稳定。
初学者在没有经过正规声乐训练之前,气息的控制能力都是比较弱的,一般表现为气息上浮,看上去胸部过于上挺,每句换气时肩膀都有明显上抬的现象,而且越唱气息越向上浮,以至于不能够完成歌曲的演唱,对于长的乐句更是不能完整的唱下来。还有气息控制不好的现象会使声音听上去,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喉咙一会儿松一会儿紧,声音听起来没有连贯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对歌唱呼吸的训练。
第三个问题:发声咬字部位不统一。
初学者在没有正确掌握歌唱方法之前,咬字的位置一般都会有明显的变换现象,一首歌听来,字音位置有前有后,字音有圆有扁,这说明没有很好的把组成字的声母和韵母唱好,并且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字与音的连接也没有唱到位,这需要多在台词和发声练习上下功夫。
第四个问题:音高不稳定。
就是俗称的“跑调”。具体分两种现象,其一,冒调。就是指音准偏高,声音显得急促而不稳定,缺乏流畅的美感,并且向上走音。产生的原因是缺少音准概念,呼吸急促,气息控制不好,气息冲击过猛,并且气息吸入的过浅。
其二,偏低。表现为发声时向下走音,特别是过高的音音准越偏低,达不到高度,给人以声音,站不住力不从心的感觉,原因是气息不足,而且控制不好,对声音的支持不够,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必须建立准确的音准概念,注意气息吸入的要深些,并且保持住呼吸,加强横膈膜的力度控制,逐渐完成气息对声音的支持,这一点对初学者非常重要。
第五个问题:声音发散和白声。
这两种现象都是没有歌唱共鸣的表现。歌唱时声音位置偏低,声音发散,无正常音波,声音没有表现力,整个发声状态完全属于平时说话时的自然状态。这种现象在初学者中的表现是最普遍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注意整个口腔要充分打开,力求形成共鸣的空间,并且注意气息的深度和控制,要建立字由“扁”到“力立”,由“横”到“竖”的概念,要把每个字都和共鸣结合起来。建议练习时多做开口音的发声练习,可先进行哼鸣高位置再到基础练习的步骤,循序渐进的练习。
第六个问题:不正常的颤音现象。
颤音就是小抖,声音无规则的颤动。原因是由于喉头位置不稳定而动摇,各发声器官的肌肉处于失控状态,很多初学者会有这个问题,这个需要先控制好喉头的位置,加强音准概念和发声动作的稳定性,建议少唱歌多练声。
第七个问题:鼻音。
表现为音色出不来,混沌、无力度,声音传不远、咬字含混不清,缺少透亮的共鸣色彩。是由于初学者往往容易把鼻腔共鸣和鼻音的要领混淆,所以常常会出现此种情况。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别鼻音和鼻腔共鸣之间的差异,在做练习时要多体会打哈欠的感觉,把声音唱得位置高些,把注意力放在头腔共鸣处,可多唱些开口音和顿音、跳音的练习,暂停哼鸣的练习。
第八个问题:咬字不清。
听起来字音含混,缺乏力度。原因是咬字时唇、齿、舌等咬字器官没能积极的协调动作,造成不能大胆的咬字,并且对声母的发声动作、部位控制不够。另外喉头开的太大也会影响咬字,初学者在纠正此问题时要果断用力,嘴的动作要灵敏,要将字头、字腹、字尾处理好,但同时又需注意不要把字咬死,并且与发声训练中的共鸣位置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练习。
第九个问题:只注重发声技巧,不注重音乐修养。
大多数初学者都把学习歌唱发声的技巧、如何唱高音等技术问题放在学习声乐的主要位置上,其实不然,良好的音乐修养和艺术审美品位是提高歌唱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比如说多听听音乐会、交响乐、歌剧、舞剧、画展,多阅读文学作品,以及多了解其他与音乐相关的知识等。
第十个问题:只注重声音,不注重情感表现。
很多初学者认为,歌唱就是唱声音。声音唱得高、唱的响才最好,没有考虑到歌唱情感的重要性,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全面的。因为要把歌唱好,关键还要以情带声,要用真情,本身的美感是听众受到感染,是想演唱者本身都没有为歌曲所感动,又怎么能够感动别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