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设计范文4篇
当前位置:贝知网>范文>教育范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范文4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范文4篇
时间:2023-05-02 教育范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范文4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第1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3、“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4、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2、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六、作业

1、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2、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设计

1、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资料,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3、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资料,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境”,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资料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先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境”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可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我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活力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样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境”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向同学质疑,也能够向教师质疑,构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课堂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简便愉快的心境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邀请、俯身、瀑布、陡峭、身躯、蕴含、侠客、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与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通过联想与想象表达感情的方法,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写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揭题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本册教科书的第一单元,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本第1页的单元导语,看看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1.(1)谁第一个说说,你从单元导语中知道了什么。

A我知道了这个单元都是介绍大自然的——说得对,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感受大自然。

2.还知道了什么?

师:了不起,你关注到了学习要求,一起来读一读。

总结:学习本组课文就是要体会作者有哪些(贴:独特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贴:联想和想象)

3.揭题:

(1)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板书课题。

师:一起读。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

(2)访的意思是?(拜访)友指的就是(朋友)

你怎么理解课题?(到山中去拜访朋友)

再读题。

二、初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把相关词语圈出来。(课件出示要求)

(二)检查词语

过渡:来,我们来读一读词语

第一组:栀子花、汩汩、犬吠、嗅到

1.谁见过栀子花?读句子【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2.汩汩一般用来形容?(水流动的声音)读句子【你好,汩汩的溪流!】

3.犬吠就是狗叫。嗅就是闻的意思。

第二组:树冠、唱和

1.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

冠本义是帽子,皇帝戴的帽子叫——皇冠。

也表示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树的顶端*——树冠,*头上像帽子一样的东西叫——*冠。

2.唱和的意思是和谐的跟着唱。

总结:不同的读音表示不同的字义,用法也不同。

第三组:邀请、身躯(先驱)、津津乐道

这三个词中含着三个要写的字,我们一起来写。

1.“邀”字先写“敫”,写得紧凑一些,再写走之儿,平捺要写的舒展。

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约定的地方去叫——邀请。

2.“躯”先写“身”字,根据偏旁我们知道它与身体有关,再写“区”。

3.津津乐道:很感兴趣的谈论。津津的意思:形容有滋味;有趣味。有一个词叫——津津有味。

(三)交流问题

1.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作者到山里拜访了哪些朋友?

①学生交流【古桥—树林(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

②书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文【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改成陈述句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

③这么多的朋友,作者重点拜访了谁?(板书:古桥—树林)

2.师:其实作者是去山中拜访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可他为什么说是——山中访友?生交流

你觉得这个课题怎么样?生交流(拟人)

3.师总结:把山中的一切都当做了人来写,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独特感受。

三、学习第3自然段,悟“德高望重”

(一)悟“德高望重”

过渡:一个早晨,他又来到了这漫步了千百回的山中。作者拜访了第一位朋友——古桥。

1.在作者眼中,古桥是一位怎样的朋友?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和句子。

?生1:德高望重的老人。德高望重是什么意思?

师:德是什么?望是什么?

生:德是品德,望是威望、名望、声望的意思。

请你读一读

②生2:“弓着腰,俯身凝望”

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古桥【图片】,它弯弯的桥拱就像——老人弓着的腰啊!它身上爬满了藤蔓,就像——老人的皱纹啊!

总结:作者把古桥当做老人来写,用恰当的比喻表达了他这份独特感受。

③生3:“你把多少人马……”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④生4: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

师: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很忠诚,默默地)仍在为人们服务。

(二)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朗读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老桥,面对这位忠诚的老桥,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作者该怎样与他倾诉。谁来读。

?生1读,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对老桥的什么?生:尊敬。

师:你觉得你听出了对老桥的什么?生2:怀念。

师:还有吗?生3:老桥是他的朋友(朋友之情)。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②师总结: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

2.指导背诵

?情浓文美,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把它深深地印入脑海中。你可以分成3部分把它记住。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你把多少人吗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②生自由背诵,请2生背。

③短短3句话,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形象深深刻入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四、比较阅读,体会写法

1.师: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也写过一篇名为《桥》的文章(投影)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喜欢哪一种表达?

【桥

一条流得很急很急的河,切断了土地,是桥又把它连接了起来。

因为有了桥,我每天早晨,才能走向学校。

我在假日里,才能去河对岸的山上才来野花,送给我生病的老师。

我在中秋节,才能带上糕点去看望我的外祖母。

我记得我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是怎样买着不稳的步子走过这座桥的;爸爸也记得他是怎样走过这座桥,第一次进城的;爷爷也记得他是怎样走过这座桥,去山上砍柴的。】

相同点:都对桥有很深厚的感情,都进行了联想。

师:他们有没有写桥的外形,样子?只写了自己与桥之间的感情。都是他们的独特感受

不同点:第一人称,文章中用了第二人称,把桥当成了朋友。

师:有了一个字反复了3次——你。从这个字中感受到了什么?(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2.师:你能学着李汉荣的样子,跟桥说说心里话吗?用上这样的句式,可以改写这段文字,也可以写自己的独特感受。

桥啊!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自由写

3.学生交流

师评价:我感受到了你对老桥的那份情谊。

你的联想很独特。

你用了疑问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他的老朋友——古桥。体会了作者运用拟人、比喻、联想与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还运用第二人称来写下自己的感受。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他的脚步,去——山中访友。

六、板书设计

散文山中访友

古桥老朋友独特感受

树林联想、想象

……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拜访了他的老朋友——古桥,一起来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山中访友,同作者一起体会那山中的一切,体会作者怎样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这些独特的感受。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品“知己”之情

1.师:古桥在他的心中是老朋友,那么树林在“我”心中是怎样的朋友?谁来读第4自然段。

2.树林是他的——板书:知己

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成为知己?

生交流

3.师:知己就是至交,同意这样说吗,请看文中这2句话认真读读,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确实是知己。大声读【走进这片树林……)

生:从鸟儿呼唤我的名字看出。

生:从无边的青翠,每棵树都望着我看出。

生:无边是无限的,把所有的都给知己。

(课件圈:呼唤、交换眼神、迎面、望)

师:在鸟儿的呼唤中,在默默地眼神里,在迎面送来的青翠里,在每一棵树的凝望中,有怎样的知心话跟作者讲啊。

4.①师:“走进这片树林”你体会到什么?

这片树林是作者是多么熟悉的呀,小时候常来这里玩耍,高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生:他在这里嬉戏。

师: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生:向树林和小鸟倾诉他的心事,好象能安慰他。

②师:现在作者又回来了,又见到了这些知己,这些知己会说些什么知心话呢?

我就是作者李汉荣,你就是鸟儿,你会对我说些什么?

师生交流

③师: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都在那轻轻的呼唤中,男生读;

都在那默默的眼神里,女生读;

都在那深情的凝望中,齐读。

5.①师: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也望着每一棵树。就这样,作者有了这样的感受,读【课件:“我靠在一棵树上……流淌。”】

师:此时此刻,我和树已经已经——融为一体了。

②师:就这样,我已不是我,我沉浸其中,陷入了遐想。引读:我靠在一棵树上——(音乐)

③总结: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这样用想象的方法来写树林的与我的心灵相通,写得多么生动传神啊。

三、学习第5、6自然段,学习并运用写法

过渡: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一)学习第5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读读5、6自然段,你发现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吗?(排比、第二人称)

2.读着这样的句子,有没有感受到它像一首热情的小诗,让我们带着满怀的热情和他们打招呼吧?你想跟谁打招呼?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的声音像山泉一样好听)

你捧出一面明镜,

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鼓鼓的溪流!(是呀)

你吟诵一首首小诗,

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我感到了你雄浑的气势)

你天生的金嗓子,

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你好,陡峭的悬崖!(你果然很有气势)

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

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你好,幽幽的白云!(多么优美的白云)

你洁白的身影,

让天空充满宁静,

变得更加湛蓝。

喂,淘气的云雀,(你们一定是好朋友吧)

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

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

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3.拓展

师: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朋友,你还想到了谁?

生交流

师:还有很多很多,你愿意跟他们也热切地打招呼吗?你想跟谁?拿起笔来,跟他们热情地打打招呼吧!

你好,_______的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写,交流。

5.总结:我发现你们已经很李汉荣先生一样能利用联想与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此时此刻,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山中的一切都成了他的朋友,难怪他说——【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读),一片落叶(读),一块石头(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踏蕴含的生命的奥秘,

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2.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

3.当老师读到这里的时候,脑海中浮现了这样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读

这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句,落红指的就是落花。你怎么理解这句诗?

生交流。

师:是呀,再来读一读。一朵花也有生命,请你把这句诗写在这段话的旁边。

4.总结:两位诗人相隔数百年,却有着相同对生命有了相似的感悟。因为他们都在——用心感受大自然。让我们带着这份心再来读一读。

四、总结回归,拓展延伸

1.现在你能再来谈一谈为什么他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

生:因为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

2.师:能不能换一个题目?为什么

师:是呀,因为作者对山中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板书:情)

3.我们跟随者作者的步伐拜访了山中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等等山中的一切,他的朋友多吗?

是呀,他的朋友遍布全文,这叫——形散

但是这么多的朋友却紧紧围绕着一个字(友),这叫——神聚

4.形散神聚就是散文的最大特点。不仅如此,散文取材广泛,语言优美。老师想向大家推荐几位散文大家,他们是冰心、朱自清、余秋雨。走进散文,你会领略到它的魅力。

五、板书设计

散文山中访友

古桥老朋友独特感受

行散树林知己联想、想象

……

神聚情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第4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山中访友》是一篇词美、句美、景美、情美的佳作。因此教学时以“审美”为切入口,按照美的规律从审美角度进行阅读设计,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趣,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以课文为本,以紧扣品读字句为前提,领着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美的朋友,品味美的情感,抒发美的心声,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

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五、教学步骤

一、走近山中:

1、导入新课:

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时节出去踏青访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时还会留下一个好记忆。因此,我特地为大家请来一位导游,他是李汉荣作家。(课件显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导满怀好心情带我们到“山中访友”。(课件显示课题)

2、播放课件《山中访友》,学生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下环节与文本交流打下基础。)

二、走进山中: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件显示问题)

(1)作者满怀好心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学生答,师板书: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悬崖、瀑布、云雀、落叶、老柏树、归鸟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

(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3)学生畅谈看法。

(4)教师小结: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

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1)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2)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于诵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学生可能找到的好词好句有: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老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

(2)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拟人手法,既抓住古桥形状的特点,又写出古桥鞠躬尽瘁为人类服务的奉献精神。)

(3)走进树林,鸟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唤”和“交换眼神”,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觉特别的亲切。)

(设计意图: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指导学生朗读美句佳段。

5、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设计意图: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桥爷爷!,你无怨无悔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抬头望你,我就想起长征途中的老班长和舍己为人的老支书。

古桥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三、走出山中

李作家把去访友时的“好心情”带回了家。为答谢山中好友,他准备举办一个朋友联欢会。为此,他特邀记者参加并准备会前接受采访。如果你是记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采访李作家?(教师扮演李作家,学生扮演记者开展采访活动)

(设计意图:一是教师因势利导,适当渗透思想教育———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二是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总结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五、布置作业

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板书设计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

热爱自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