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的表达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读课文中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计划:二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
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辨别文体,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初读课文。
1、教师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引导问题:
T:读了“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如果让你来写这个题目,你会写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辩体。
读书要求:
1读通课文,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读得生疏地的地方,可以停下来多读几遍。
二、练读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学生再读课文。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学生练读: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2、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学习并巩固反问句,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下列提纲给文章分段。
提纲:去访回
2、学生再读题。由题引发学生读文本的欲望,初步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
引导问题:
T1:“我”去山中访了那些朋友?这些朋友有什么特点?你从文章哪些句子中读出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老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落花、落叶、岩石……)
T2:老师为什么在这些朋友的后面要加上省略号呢?你从文章哪儿读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子: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引导分析:
T1: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他是个什么句式?
T2: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还是一个什么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四、引导学生对本课时进行学习小结。
五、学生读全文巩固本课时所学。
六、作业。
1、课外再读课文三遍。
2、完成这篇文章的生字词书写训练。
3、读课文,在下列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老人()的青翠()的溪流()的瀑布()的悬崖
()的身躯()的白云()的峡谷()的纹理()的仪式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树林山泉溪流
瀑布悬崖白云落花
落叶雷雨岩石……
课时二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个主题讨论。
1、学生读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知道课题中的“友”在文章中的所指。
2、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引导问题:
T1:在本节课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在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称为“朋友”?(主要特征:彼此间有美好的感情。)
注:1朋友:是指彼此有交情的人。2交情: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而发生感情。3交往:互相来往。
T2:你愿意与什么人交朋友呢?
二、组围绕“友好”的主题织学生通过“读读
议议
说说”的形式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
1、品读文章第二部分。逐段学习,通过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习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引导问题:
T1:作者山中的朋友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T2: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读读这些句子,想象一下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注:总结落在文中“好风景”一词)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撞”这词来理解“好心情”,通过理解“好心情”来理解作者文章开始所表现出的因山中美景而流露的轻快与向往之情。
3、学习文章第三部分,抓住此时的“好心情”与文章开头之处“好心情”的不一样,而升华主题——感恩(热爱)自然。
4、学生在读题。理解“访”所包含的情感。(访:拜访;访问。拜访:敬辞,访问。)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练习册相应训练题。
3、把下列句子换一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2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难道不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4、预习《2、山雨》
1读课文三遍。
2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后试着结合课文理解。
3画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并摘抄在你的词句积累本上。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树林山泉溪流
瀑布悬崖白云落花好风景
落叶雷雨岩石……
好心情
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文质兼美,备课中,我一直对文章6、7自然段的教学安排苦恼,总觉得不好处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上课在即,我决定弱化处理——既然没有合适的,就先放着,让学生自主感悟吧。尽管这么安排了,但内心总无法安然。
今天上完课,我坐下来反思教学。突然发现了6、7自然段的奥秘。原来原因来自于我的思想禁锢在了参考书之中,课文没有钻研通透。我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友”的内外美,忽视了自我部分。原来课文第二部分有三个层次:
一、“友”的内秀,如老桥的德高望重,树林送来的的无边清脆。
二、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它们为我展现了一道道“好风景”,这是朋友们的外在美。
三、我生命的觉醒。我嗅到了自然的芬芳,看到了生命的奥秘,感受到自然的恩泽。而6、7自然段就是第三层意思的集中表现,它的意义远远高于前两层。
可惜,已经上过的课不能再为这些学生重演。对于他们,这篇文章为我留下了遗憾。我想,下届学生会感谢他们的。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习运用。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有很多句子体现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而且韵味十足,得让学生反复地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描写,可结合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朗读和练笔。
3、课文学习的切入点很多,本设计抓前后两处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展开教学,教师还可以从课题中的友直接切入学习。
4、文中描写各种景物时的写法有些类似,教师可以采用举一反三法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不要面面俱到,逐段分析
学习主线
抓住文中一前一后的两个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和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感情,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美,从而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老桥
带着好心情
树林
带回好心情
山泉
热爱大自然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抓住的词句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的词句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像法、自读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赏美景,诵美文:
我们的祖国不仅山川秀丽,景色优美,更有为之称颂的瑰丽的壮美诗篇。现在我们就边欣赏这奇山异水,边诵读这壮丽的诗章: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最,但余钟磬音。
欣赏着这些美景,诵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同学们,想不想到山中走一走(想)。今天,我们有幸与李汉荣先生同行,去山中访友!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要求:
勾画出作者在山中拜访的众朋友及称呼,并思考作者对他们是怎样评价的?(尽可能用文中的词句)
2、师生共同明确:`
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坚韧
树——知已自己变成一株树
山泉——姐姐明镜、照出我的浑浊
溪流——妹妹邀我的唱和
白云——大嫂好女儿、好护士、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歌唱家、金噪子、不求回报
悬崖——爷爷玄奥的智慧、清澈的禅心
云雀——弟弟纯洁的少年、从不说是非
蚂蚁——小弟弟有缘分、患难兄弟
石头——时间的回声
落叶——命运的神秘的手相
小花——眼含柔情的女性
雷阵雨——侠客吼叫诗人的朗诵感动人
老柏树——慈祥给我避雨
师小结:在这里,作者用“朋友、知已、兄弟姐妹”来称呼山中的景物,用“德高望重、慈祥、从不说是非”等语句来评价山中的朋友,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呢?(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赏析:
1、朗读指导:
师:所以在朗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应该用饱含深情、喜悦的语调,较为舒缓的语速来朗读它,现在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2段。"
生:一齐有感情朗读。
师指导:语调:喜悦(结合文章内容)
语速:欢快(快:欢乐、激动、紧张慢:悲痛、低沉、抒情)
重音:撞、好清爽、哼、踏(突出表现作者感情的字词)
生: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生评价。
师:指正、范读,学生跟读
2、赏析指导:
师:如果把第一段改为:“走出门,看见草上有许多露水,迎面吹来一股清风,送来桅子花的清香,好清爽!”你觉得怎么样?
生:原句运用拟人手法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撞”指本人拟之间在无意间彼此相撞,“满怀”则见撞教师很厉害。作者把饱含着露水和桅子花气息的晨风想像成富有感情的人与我相撞,既富有情趣,又让人觉得与之相撞清爽,女子惬意。
而改后的句子意思虽然正确,但少了那种拟人味,没了那份童真童趣,就像丢了魂的人,无精打采。
师:如果把第二段中的“哼”改为“唱”,“踏”改为“踩”你觉得怎样?
生:“哼”和“踏”,让人可以想像到我出游的轻松快乐,自由自在的心情,与第一段的好清爽相照应。而“唱”则显得不太轻松自在,“踩”不仅与原句内容不相符,而且也显得小心翼翼,与我轻松自在出游的心境不相符。
2、朗读比赛
师:根据老师刚才所教的方法,我们举行一次朗读比赛,请大家从3——7段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有感情的朗读。
要求
(1)评出本节课的朗读之星(2——3人),并说明理由。
(2)勾画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写得好的句子。
生:生择段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
生:评出2——3朗读之星,并说明理由
师:恭喜你xx同学,被评为本节课的朗读之星。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在读到好文章时,都能声情并茂地朗读,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品味欣赏:
对于好文章,我们不仅要声情并茂地去朗读它,而且要学会去赏析它。那么怎样才能欣赏它的美呢?
其实欣赏的办法也很简单,首先你觉得哪些语言写得好,就把它勾画出来,也许你还没有深入考虑,不过没关系,先跟着感觉走,因为你已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接着你就想想,为什么你会觉得它写得好呢?尽可能给它说个“好”理由,来一点分析,那么,这就是赏析。
刚才,大家已经勾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现在再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给你所找的好词好句,说个理由,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学生可能找到的好词好句有:
(1)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拟人手法,既抓住古桥形状的特点,又写出古桥鞠躬尽瘁为人类服务的奉献精神)
(2)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拟人手法,动静结合,饱含深情地赞美,写出古桥的古老而又坚韧的精神)
(3)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换”和“交换眼神”,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觉特别的亲切)
(4)我闭上眼睛,……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想像手法,与树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
(5)瀑布大哥!雄深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从古唱到今。
(写出瀑布雄深的气势,用男高音和歌唱家来形容它,赞美了他的奉献精神)
(6)“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
(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年代远远悬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人)
(7)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写出了悠远的意境,让我仿佛置身于远古的环境)
(8)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雷阵雨给人既感动人又吓人的感受)
(9)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拟人,写出了溪流声的悦耳动听)
(10)惟我站立在地方没有雨……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反问,突出了老柏树慈祥地为我避雨,给我恩泽)
师:找到好词好句,给它说明理由时,我们可以从修辞方法,饱含哲理,引人深思、遣词炼字,表达方式等方面给它说说理由。
五、仿写
文章的情感美
师:领略欣赏了文章的语言美,要是能把这优美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该多好啊!下面我们先分角色朗读第5段(女生读一景,男生读一景),然后我们大家模仿照第五段的句式,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景物,写一句或一段话。
(提示:抓住景物的特点,根据景物特点选择内容和与它相符的词语,山泉清澈,比作明镜,照出我的浑浊)
生:仿写(先同桌交流)
师:巡回指导,展示评价优秀作品
六、朗读结束全文:
今天,我们有幸与李汉荣先生,拜访了山中的众朋友,走出山涧,走出山林,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也顺便带回了一路的月色……
最后让我们朗朗的书声,告别山里的从朋友,带回这一路的收获……
请大家一起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第4篇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熟读;搜集古桥的图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谈话导入。
1、导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之春如诗如画,扣动过多少人的心弦;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又是那么美好可爱、温暖如春,真是个理想的境界。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李汉荣先生的《山中访友》又怎样呢?古人有梅妻鹤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为友之境界。那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童话世界!物随心变、景随情迁,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走进去吧!去领略一下作者那寄情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质疑。
(二)预习探究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自由轻声读课文。(用笔做上记号)
2、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
二、合作交流
1、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蕴含、奥秘、侠客、瀑布、身躯、邀请、俯身、凝望、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2、李汉荣老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了“山中访友”?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
3、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组织交流。
三、品读体验
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再和同学交流划出的句子。
(一)古桥
课件出示: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作者为什么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是老桥?(因为在作者的眼中老桥就如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
2、老桥的“德高望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时间长,望重。从“岁月悠悠”这个词可以理解到也许老桥站的时间不止几百年也许时间更长,所以它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名望。
(2)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唯有你依然如旧。”
(3)总结:这一弓腰、一俯身就是几百年啊,这几百年中,桥上的人(悲欢离合),水中的鱼(由小鱼长成大鱼),空中的月(有阴晴圆缺),都不断地变化着、更新着。只有老桥这样坚韧不拔地弓着腰、俯着身为人类服务着,像这样才称得上“德高望重”。
3、自由读,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
课件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4、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它驮过了哪些人?在它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5、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二)树林里
课件出示: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2、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3)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4)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三)山中的一切
1、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内容。
(1)“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2)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3)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课件,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4)面对着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其中一位朋友,将它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5)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2、读第六、七自然段。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3、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巩固延伸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推荐阅读:《绿山墙的安妮》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板书
出门访友
山中访友拜访老友(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等)
告别朋友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第5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小黑板显示)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唱和(hè)湛蓝(zhàn)栀子(zhī)玄奥(xuán)清澈(chè)禅心(chán)犬吠(fèi)憔悴(qiáo cuì)树冠(guān)凝静(níng)
2、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k11-018.jpg;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体验与反思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