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字左右第1篇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而《围城》大概就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真实与沧桑,记载着只属于他们的世事沉浮,但最终只独留下语言幻化成的空花泡影罢了。
《围城》是钱锺书诸多作品中唯一的长篇小说,它以讽刺性的笔调,通过对方鸿渐等一批留学生生存的艰难与爱情的不如意的描写,揭示了他们从生存到灵魂的全面困窘,同时也讽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冷漠和虚伪,鞭挞了知识分子庸俗、懒惰、虚荣等人性的弱点和人心的颓败。小说以平实的语言,细腻的描写,独到的风格,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婚姻、家庭、事业等诸多方面的围城心态,给人以深刻的哲学性思考,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它是一部感时局之艰危,伤人生之困厄,叹人性之缺陷的忧世伤生之作。
初识《围城》,是听别人在介绍这本书。有了印象,便去借了这本书来看。我是抱着一种平常心态去读它的,读完后只觉得好似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松了一口气。站在“围城”的城外,转了一圈,如一个局外人,冷眼旁观,但终究还是逃不开它的枷锁,被其触动了心灵。“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围城”就是这样的吧!读它的故事,读它的语言,缓缓翻开书页,细细品味,深深沉溺其中,想要发现什么,抑或是想找到些什么。我与《围城》的缘分还在继续,我看到了心中的“哈姆雷特”,我的“围城”。
“围城”是什么?不过是钱老先生笔下的方鸿渐等知识分子在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的艰难曲折和每次努力过后的失败,最终只能一步步向绝望的深渊走去,向一个个围城里走去。它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现代人孤独的心灵和一无去处的现实困境。其实“围城人生”,不过是进城、出城,冲进去、逃出来,周而复始,永无了局。无论怎样努力地冲进,逃出,最终都是无奈的。人生总有诸多不得意之处,人生终究不可能按照自己原来的意愿行进。所谓的挣扎,所有的矛盾,亦不过是一场困兽之斗,只会有一个结局,逃不了,避不掉,挣不脱,只能是一出悲剧。儿人生最大的悲哀不过是还未开始便已知道结局。
文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是这样的一种悲哀,一出悲剧。我是不大喜欢他的,觉得他太过矛盾。他既善良又迂执,痛恨奸恶之事却又迂腐得不行;他既正直又软弱,明辨是非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他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不会耍阴谋诡计却时刻谨慎。他的性格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困厄和遭遇。他就是那个时代的部分知识分子的缩影,一个时代的悲剧。方鸿渐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来自本性的怯弱。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随遇而安。他心安理得地接受未来岳父的馈赠去享乐;他没有能力去反抗父亲、去争取婚姻的自由;他只有在不得已回国前为了虚荣和交差而去买假学位来欺骗家人;他不会为心爱的人放弃一切去追逐缥缈的幸福。他的顾虑太多,面对现实的压力,情场的失意,事业的危机,他选择了方鸿渐式的方法——怯弱地躲避、逃离。他也曾经想摆脱一切束缚,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可在现实的大山面前,他依旧忍不住后退,内心极度的挣扎下,他无可避免地一步步走进家庭、婚姻和事业的围城,从一个围城到另一个围城中,不可自拔。在家庭的围城中,他始终逃不开父亲的掌控,依父之言许诺娶从小定亲的女子;在事业的围城中,他几度就职,兜兜转转依旧一事无成;在婚姻的围城中,让自己陷入孙柔嘉伪装的柔情中不可自拔。无疑,他是一个让人既可怜又可恨的人物,我无法容忍他身上的一切人性弱点却又真实地认识到他是一个真实活着的人。他只是在通往光明前黑暗的牺牲品。这样一个真切且生动的人物,如此矛盾却更让人将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小人物深深记住。
在《围城》中,不仅写了方鸿渐的家庭、爱情和事业,还写了他与赵辛楣之间深刻的友情。赵辛楣,做为衬托方鸿渐的配角,在我看来是具有其人格魅力的。他是一个有能力有主见的人,相比之下显得方鸿渐越发懦弱。他对方鸿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牵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在方鸿渐的人生中,他是不可或缺的。他与方鸿渐的相识缘于苏文纨,他最初是将方鸿渐当做情敌对待的。在苏文纨另嫁他人之后,赵辛楣与方鸿渐在旅途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是极佩服辛楣的,能二十年如一日地爱着苏文纨,在彻底失去她之后,仍能坦然面对而不崩溃。他有他自己的灵魂,豪爽而不失儒雅,浮夸又不乏精明。在事业上,他是无可挑剔的,但在爱情上他却是一败涂地。试问有几个人能20年只守护一个人,等着一个人?谁能忍受自己爱的人只是把自己的爱意用做维护她的虚荣上?赵辛楣大概是书中唯一没有深刻讽刺意味的人物吧!是《围城》中不可或缺的较之纯净的精神。《围城》还描写了各种知识分子的嘴脸:自恃清高,虚伪做作的苏文纨;工于心计,善于伪装的孙柔嘉;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高松年;外形木讷内心狡诈的假洋博士韩学愈;混迹学校的旧官僚汪处厚;吹牛拍马,浅薄猥琐的小人陆子潇;宵小之徒李梅亭、顾尔谦等人。有人说:“在一切语言甚至最普通的言语之中,都有着某种歌唱的韵味,是打开心灵的窗户。”《围城》里的语言让人细细斟酌,也颇有意味。钱老先生笔下的语言,让人读过不禁深思,最终只得颔首。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很哲学式的话语,读罢却觉得很新鲜,既然是忠厚老实人又怎会有恶毒呢?又怎么会带给人伤痛呢?又如“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里的鸟想飞出去,笼子外的鸟想飞进去,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永无了局。”一个婚姻的围城,即使包裹着金漆也掩盖不了它是一个牢笼的事实。“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困住的是谁、逃避的是谁?人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围城里,周而复始。谁又能真正逃开围城,越过高高的城墙呢?在城里城外徘徊的人啊!到底是迷失了自己还是迷失了他人?寻寻觅觅,或许这恰恰就是人生吧!
品读《围城》,正如品读人生。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迹,上演了一个时代光鲜亮丽的悲剧。两年忧世伤生,衍出《围城》;几十年风雨飘摇,它仍生命不老。这就是我眼中、心里的《围城》吧!
围城读后感字左右第2篇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终于将围城的故事读完了。我很少会完完整整地将一本书读完,但《围城》确是个例外,感怀与自己成长路上“围城”的困惑,想从中获得解答一样,我希望自己快快读完它;而这部妙语连珠的书也使得读者读之并不乏味。
我羡慕钱钟书的“痴人痴福”,还有就是他的好记性和从小养成的读书的好习惯,以及他对生活的乐观豁达,自己找乐子。
学者之为学者并非偶然。
对《围城》这本书,我也在边读边寻找这些虚构人物身上的真实人物的影子。那些人物是那么贴切和生动,栩栩如生,让我觉得似乎某个角色就是我的某个身边的熟人。其实我想凡人总是可以从这些小人物的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围城中的比喻运用得让我叹服,甚至可以有让人回味的余地,它不是某几句话写得精恰,而是整段话,或者就是你一口气读完的这本书。我觉得赵辛楣这个人物最讨我的好,我很喜欢这个人物——知世事却不世故,精明、智慧又不算计,处世灵活却够不上圆滑(当然仅仅是我自己个人的观点)。而《围城》电视剧中他的扮演者是英达。所以就更平添了我对这个人物的几分关切和喜爱。
人海茫茫,两个人有缘在一个围城里并不容易,既然结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经营好这份爱,经营好一个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谦让,才不致让对方有逃出去的念头,试问哪些逃出婚姻围城的人,你们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吗?你们回想往日的恩爱的时候就没有后悔过吗?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钱钟书用幽默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恶、虚荣,作者把人性的虚荣讽刺得淋漓尽致。对于大学教授,他们借着兵灾来吹嘘:汪处厚得意地宣扬他南京的房子;陆子潇流露出战前有两三个女人抢着嫁他;李梅亭在上海补筑洋房;方鸿渐也把故乡老宅放大了好几倍…… “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对于方鸿渐的两个弟媳,则是开了自己嫁装的虚账,调查孙柔嘉的陪嫁。人物形象是那么鲜明。
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读完《围城》,从主人公精彩而又独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达的人性和表现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动传神的描述。笔者认为,这些精髓需要我们去理解、去意会、去感悟……
围城读后感字左右第3篇
“荒烟蔓草的年代,权势江山面前,是否还有爱情的一席之地?”
看到封面上的这句话时,我以为《迷雾围城》会给出的答案是:没有。如同慕容沣对静琬,如同李承鄞对小枫,不是不爱,也不是爱的不深,只是堪堪比不过权势天下。
只是我万万没有料到城楼上的那一跃。自从小枫跳下城墙后,我对于城墙这一类建筑物,总有一种特别的忌惮。或许是因为易连恺那狠狠一耳光,或许是因为易连恺摔碎的那对镯子,也或许是因为易连恺说夫妻情分恩断义绝,也或许仅仅是那句我累了,总透漏出一种绝望的气息,仿佛走到无路可走,只得玉碎宫倾。
天下纷争,总有离人泪,一边深爱,一边伤害。有时候不得不想,到底是多深的爱,才可以让一个男人抛弃身家性命,抛弃三千里江山如画来换取她平安离开。易连恺道是“不悔”,恐怕他在为秦桑付出时,真的是无怨无悔。只因见到了她,已是人世间最好的礼物,所以不顾一切只愿她安康和乐,所以宁肯她恨他,宁肯她不再念着他,也不要她葬身敌手。这世上有多少不会的爱情呢?司马相如同卓文君轰轰烈烈的《凤求凰》,却抵挡不住“闻君有二意”;而苏武“恩爱两不疑”的誓言,唯换来妻子改嫁的讯息;霍小玉和李益的痴恋,也是以“使君妻妾,日夜不安”结束;连玄宗和贵妃如斯情深,亦只是“此恨绵绵无绝期”。想必都是悔的吧。红颜何其之短,偷来须臾幸福时光,最后却是花落人亡两不知,一抔黄土,白骨森森。
当然书中还有另一个不悔,便是闵红玉。初见这女子,她从林中纵马出来,挡在马路中央,不知是不是刻意为之,只教人心中不喜。像易连恺这样的男人,若是不爱,怎会有半分怜惜之情。燕云尚且怀着他的孩子,他亦无情抛弃。后来见他毫不犹豫地枪击闵红玉的脚心,便可知他性情凉薄了。但闵红玉真真假假,一腔谋算皆为他,弥留之际那句“兰坡,我不后悔”总是让人十分动容,她洒脱肆意,任性妄为,戏中名角,颇有心计胆识,可称是一位奇女子,而她也同样是寻常人,也会不甘心,也会被爱情所束。关于宏宇,恐怕无人忘记他见到日出时如同小孩子般的欢喜,她跳上岩石,浸在太阳的光辉之下,绚丽夺目,就像她的一生。说起她油豆腐的梦想,她虽是开心的,但叫旁人看来却心不已,因为那样的时光,是再也回不去了。
匪大给这本书“邂逅”二字,我特意翻了字典,上面写着“邂逅:偶然遇见久别的亲友”。开始我不懂,可是看到秦桑重回昌邺,看到秦桑打开暗盒,看到那封短笺,看到那条手绢,那块糖,心中方才恍然。原来真的是邂逅,原来有这样的往事,原来是他,亦是她。
《来不及说我爱你》中慕容沣对静琬说:“遇上你,这样迟”而《迷雾围城》却是另一番光景:早早相遇,却不相识。他一直在等她,却偏偏蹉跎了岁月。
从秦桑到芝山找易连恺一直到结尾清浅的回忆,仅仅不过一年时间,可就是这一年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我心中留着一丝贪念,总以为那纵身一跃,易连恺是不会死的,哪怕是残了身体,总也会留在这个世上,等待多年后的某一天,秦桑总会等到他,和他之手今生,永不分离。然而这样童话般的结尾是不会有了,看到后记中“她到底会不会知道,镇寒关城楼上那纵身一跃,自己已经永远等不到那个人”这样一句话,我才不得不明白,这个人已经消失了。
其实易连恺的心性极其坚韧,中枪伤,受酷刑,从未叫痛,然而离开秦桑时,他却从来不敢回头。他是不是担心自己一回头,见到秦桑的眼泪,自己就会舍不得离开,舍不得放手,舍不得留她一个人在这尘世间,漂泊独自归。在城楼上易连慎问易连恺:“你的双手都被我割断过,开枪时已经绝少准头,如果这一枪打死了她,你待如何?”易连慎怎会知道,即使手筋被挑断,即使开枪之水平一部机往日之万一,可易连恺怎么会打死秦桑呢?那是他珍视的女子,那是他拿命去换的女子,那是他爱的超过了江山天下的女子,怎么会失了准头?怎么会允许子弹穿过她的心脏?
所以心中怅然若失。镇寒关,镇得住关外的寒冷,怎镇得住尸骨已寒?莫绍谦为童雪放弃一半家产,可是最后童雪会回来的;雷二将纸条抛进了湖中,可是最后晓苏依旧会出现。可是秦桑再也等不到易连恺了,我知道秦桑内心深处是晓得的,那个人真的食了誓言,永远抛下了她。
迷雾围城,谁迷失在雾中?又围住了谁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