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闭岛》观后感范文5篇
当前位置:贝知网>作文>体裁作文>《禁闭岛》观后感范文5篇
《禁闭岛》观后感范文5篇
时间:2023-08-20 体裁作文

《禁闭岛》观后感范文5篇

《禁闭岛》观后感第1篇

《禁闭岛》是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由美国制片,片长138分钟,20XX-02-13(柏林电影节)/ 20XX-02-19(美国)上映。

本片根据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改编。 1954年,联邦警官泰迪(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和搭档查克(马克·鲁弗洛饰)乘船来到波士顿附近的禁闭岛精神病犯监狱调查一桩离奇失踪案。手刃亲生骨肉的女犯蕾切尔(艾米莉·莫迪默饰)从戒备森严的牢室神秘逃脱,藏匿于孤岛深处。泰迪怀疑监狱的主治精神病医师约翰·考利(本·金斯利饰)有意隐瞒内情,并向查克透露他上岛的真实目的其实是寻找当年纵火烧死他妻子德洛丽丝(米歇尔·威廉姆斯饰)的管理员,并揭露美国政府利用精神病犯人进行人体科学实验的罪行。但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真相却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真是很烧脑的一部影片,是豆瓣高分电影,看着挺费劲的。不过,应该是一部好影片。当初看《盗梦空间》也很费劲,同样是小李主演,同样是高分电影。这两部影片好像还是同一时期拍的。

小李的演技真的不错。看得我有点难辨真伪了,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幻觉了。最后他好像妥协了,非常配合院方的想法。但是到结尾好像又出现转折,和那群人走是不是去做切除手术,消除记忆?

还是不要精神上的折磨了,真的很痛苦。

《禁闭岛》观后感第2篇

什么世界是真实的?活在怎样的世界是幸福的?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是该呆在真实世界的C区监狱,还是走向彼岸世界的孤独灯塔?有答案么?没有么,究竟我们的人生是在那个世界当中?究竟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取?选取的权利是我们还是人生?

当看到泰迪被医生揭开真相时的表情,我震惊了,心被紧紧的揪住,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挤压着。挤压出心里最后的一点点东西。莱昂纳多的眼神告诉我:他的世界崩塌了,一个他辛辛苦苦营造出来的世界。多么熟悉的眼神,多么熟悉的情绪。曾几何时,我所营造出来的世界不是也和他一样的瞬然间崩塌。

当泰迪带着茫然无助的眼神说出:我就是莱迪斯。这种情绪,这种自己对自己说的语言,像什么?像不像自己每一天醒来对着镜子要告诉自己:我自己是谁,这天是新的一天。做一个怎样的自己?

当泰迪走向那个灯塔的时候,心中五味陈杂,是同情?是解脱?是羡慕?是遗憾?还是有着些许的小小感伤?泰迪释然了,理解了,走向了现实世界中的最后一站,那个耸立在海角的灯塔。真的释然了么?真的理解了么?是理解了现实中的自己,还是为了自己所营造的世界而义无反顾的抛弃现实呢?这个问题,我们都无法回答?也许只有泰迪自己心里明白。

现实的世界很真实。电影里面的现实世界是一座精神病医院。现实中呢?现实中是什么?就应是和谐平静的花园吧?也就应是催人奋进的画卷吧?还就应是真诚贴心的国度吧?更就应是正常人的天堂吧?没有麻木,没有冷漠,没有胡言乱语,更没有欺骗,也更没有虚情假意和逢场作戏。多么完美的世界,不是吗?电影里面的每一个病人在现实世界的精神病院每一天做着同样的治疗,每一天吃着同样的药品,应对着同样的人,做着同样的事情。不是很好吗?不是正和我们现实中的每一天过的是如此的相像吗?

营造的世界很虚幻。泰迪的营造世界里自己是一个检察官,妻子因为一次大火失去了生命,自己每一天活在失去妻子的伤痛之中,到禁闭岛是为了找到造成妻子死亡的元凶:莱迪斯。充满着对自己妻子的无限眷恋与爱意,充满了对自己的搭档查克的信任和依靠。多么简单的世界!正如现实中的我们,每一天夜晚的时候,一个人坐在床沿,享受着自己的每一分时光,回味着自己的每一件心事,看见记忆中的笑脸在朝自己微笑,听见记忆中的人对着自己喃喃耳语。不是很简单吗?

虚幻的终归是虚幻的!现实的毕竟是现实的!但不知为什么现实总是那么残忍,那么伤人。在想,要是泰迪不明白现实,而是一向活在他自己营造出的小小世界,那么他虽然是个病人,但是起码他会幸福,他会依然相信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他会依然在寻找着杀死妻子的凶手,心中有着梦想,有着期望。也许这样的他会看起来比任何人都正常。同样,我们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现实,能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没有了那些欺骗,虚伪,离去,背叛,每一天都能够在梦中坚守者自己的小小理想,做着有些看起来不且实际的梦,看着记忆和梦中人的笑颜,听着他们在自己耳边轻声低语,这又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呢。但是为什么现实总是要让我们一次次的应对,一次次的想去逃避,而又一次次的告诉自己自己是谁。一次次的满身伤痕的去应对。

泰迪最后仿佛大彻大悟一般的说出: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然后毅然决然的走向了灯塔。一个介乎于现实世界和营造世界边缘的东西,进去之后的结果没有人明白。也没有人明白泰迪以后究竟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但是我明白,进入灯塔之后,现实中就再也没有泰迪这个人了,只会有一个没有记忆的行尸走肉,但这对于泰迪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毕竟现实世界是如此的残酷。但是随之而来的呢,是不是也是泰迪营造世界的崩塌。会不会连他自己心中的那一点小小的避风港湾都会随之而消失?看到那里突然有一种很想流泪的冲动,替泰迪,也替自己。不是吗?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营造世界,但是生活呢?生活正在把我们从这个世界中一点一点的抽离,让我们更加融入现实世界当中,让我们看起来越来越像一个“正常人”

电影结束,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所想的点点滴滴映入脑海,我们的灯塔在哪里?能够让我们完全忘记现实的灯塔又在哪里?我们究竟是就应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就应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而究竟什么是好人?什么又是怪物?是麻木的好人?还是有思想的怪物?我迷茫了。真想能找到一个那样的灯塔,让我能够永远的去解脱。但是当灯塔出现的时候我真的能够放下一切,像泰迪那样义无反顾的走进去吗?

想着想着,我麻木了,疲倦了,眼神也渐渐的模糊了。门口传来领导的声音,又要工作了。又一次把我拉回现实世界当中。突然觉得领导长得和电影里面的医生真的好像,像的让我分不清他们谁是谁。打开屏幕,茫然的对着闪烁的显示器,突然,我看见记忆中的人对我在微笑。

《禁闭岛》观后感第3篇

电影《禁闭岛》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研究心理学的大学生乔治从一家精神病院出来后,连杀三个人,在法庭上,他对他所犯的罪行供认不讳,但他恳求法官不要再将他投进那所精神病院。一个纵火犯雷德斯纵火烧死了法警泰德的妻子,雷德斯在被投进乔治所说的精神病院后没了任何消息,像从人间蒸发了。这些让法警泰德对这所精神病院充满了疑虑,他推测这所精神病院其实是一个迫害人的监狱。泰德在集中营时亲眼目睹一场谋杀,这让无法容忍任何迫害的存在,他决定调查并揭开真相。于是,他和他的助手扎克借着一个女病人走失的机会进入了这所精神病院。泰德执着地查找证据,却不知道危险近在咫尺。原来,请他来调查这个案件根本就是当局设下的圈套,当局早就注意到他对这所精神病院的质疑,所以才故意将他派到这里,而他的助手扎克其实是这家精神病院的医生。了解了这一切的泰德再也无法离开这所精神病院,然而院方并未罢休,他们还要将泰德变成了一个精神病人,可惜泰德的自我防御机制太强,于是他们只能借助残忍的外科手术来实现……

这无疑是一部多义而且复杂的电影,我主要就其中几点谈谈我的感受,先从受害者的角度来说。这所精神病院关押的犯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犯了罪被放到这里做人体实验的,一类是了解这所精神病院的真相然后被强制关押在这里的,如泰德、瑞秋、乔治。第一类人的设置是对暴力的批判,对所谓正义革命的嘲讽。正如精神病医生瑞秋所说,这所医院从事的工作和纳粹没有两样。这让我想到,许多时候,革命的胜利者和失败者本身并没有实质的区别,所谓的胜利者除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外在精神上并不比失败者更优越,更高尚,所以,他们一旦成功之后就会用和失败者同样的暴力血腥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人民以及敌人。因此,历史不一定是文明取代野蛮,它更多地是不同利益集团的搏杀,在这种搏杀中,暴力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而文明就只能饮泣吞声。第二类人体现的是强权对异己的迫害。一个政权越邪恶、越狭隘,就越容不得异己的存在。他们会从身体上禁锢他们,进而从精神上迫害他们,这点在泰德、瑞秋、乔治身上得到了绝佳的体现。如果你不认同强权,他们就会宣布你为精神病人,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如果那么多所谓的权威专家都有理有据地说你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们会根据你的经历来制造出合理的精神病理由),谁还会相信你的辩解?于是,你就被合理地驱逐到了人群之外。需要指出的是,精神病人和正常人涉及到的其实是个身份的问题。什么是精神病人?什么是正常人?这两者之间如何界定?谁掌握界定的权力?这些都很难说,所以一旦权力失去科学正义的保障,就会成为强权迫害异己的手段。对强权来说,将异己驱逐出人群还远远不够,它还需要进一步地改造他们。这种改造分两种,一种是迫使你认同强权,心甘情愿地承认自己错了,这个广泛体现在建国后的知识分子改造中,还有一种就是电影中对泰德的处理,先是让他觉得自己是个病人,这个不成,就干脆让他成为一个没感觉没感情的活死人。

接着从精神病院的控制者来说,电影中的他们除了瑞秋全都麻木不仁。但我想他们最初一定不是这样,没有人天生就是刽子手。是谁把他们变成了这样,又是谁赋予了他们对罪恶的认同感?一种可能是广泛存在的罪恶让他们失去了对罪恶的判断。这个环境里,每个人都在作恶,就没有人认为自己在作恶,错也成了对。这些行刑者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这让我想到独立思想与自由人格的可贵,只有拥有独立的判断,人才不会成为傀儡以及暴政的工具。

《禁闭岛》观后感第4篇

看完之后查了一下百度,原来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变,不得不为作者的缜密逻辑和导演的诠释功力所折服,当然,还有迪胖(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的精彩表演。和老公讨论下来,感觉有点像双向逻辑。以下评论有点长,仅供感兴趣的同好参考。一般“好人论”比较迎合大家期待的结局,但“病人论”则显得整个剧情更为跌宕起伏峰回路转。

1、主角是精神病。

他曾是二战退伍军人,担任过治安官,但战后后遗症让他酗酒、晚归,让他的妻子在长时间的等待与寂寞中精神崩溃(在护士扮演的瑞秋像主角哭诉的时候已经讲的很明显了),烧毁了房屋。搬家后她的病情恶化杀死了三个孩子,主角在巨大的悲痛和绝望之下开枪杀了自己的妻子。

案发后他被移送禁闭岛精神病院接受了为期两年的看护治疗,但由于他不愿意面对现实,强迫自己分裂了两个人格,一个是正义的治安官泰迪,而另一个则是承担他所有罪过的假想出来的“莱迪斯”(莱迪斯脸上巨大的几近毁容的伤疤正是主角不愿意去想象他的长相,因为他们就是一个人)。在两年的精神病院生活中他成为了病情最严重,最具危险性的67号(瑞秋的床底纸条正是引导他这一点),因为他极端聪明,又是军人身手矫健,对武器操作熟练,因此被精神病院院长重点关注,认为这样的危险人物应该实施脑叶白质切除手术(相当于该院的极刑),这点从他们刚上岛的时候那块巨大的牌子“我们曾经活过,爱过,也笑过”可以看出,因为做完手术后的病人就像僵尸一样没有任何记忆、思维和感官。他的主治医生和医院总负责的医生都不忍他走这条路,还想做最后的尝试,就是用role play的手法去配合主角的想象,但在细节上不时给他暗示和引导,希望他能正视自己的过去,回到莱迪斯这个身份上来。但由于主角过于缜密的思维(把二人格分裂的太完美),医生们的尝试一次次失败,医生无奈只好使出杀手锏,就有了灯塔一幕,赤裸裸的撕开了主角的一切想象,主角自从开始怀疑医院时,就没有在接受医院的烟酒咖啡饮料,甚至把镇静剂插在医生身上(剧情),没有药物的调控时间一久他就开始犯病(手抖,幻觉严重,本来只是梦中现在无处不在),主角再一次的暴力发作,但好在医生留了一手一开始给他的就是假枪。这次爆发后主角压力得到了完全的释放,变得清醒,承认了他就是莱迪斯。

医生大喜过望以为他就此痊愈。第二天医生带着院长来看主角,希望继续治疗时,没想到主角突然称主治医生为查克,并表示要带着他逃出去,主治医生在震惊之余只能无奈的递眼色给监狱长一行,示意主角已经无药可救,只能实行切除手术。当主角嘴中冒出一句“究竟是像野兽般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去”,主治医生恍然大悟其实主角已经完全清醒,但是已经没有接受事实活下去的勇气,宁愿装病以换取去灯塔手术来获得永久的平静。他只好默然的配合主角,称他为“泰迪”以示送行。

2、主角是正常人。

经过上面复杂的剧情梳理,这条线的剧情就简单的多,主角是一个参加过二战的治安官,深知战争的恐怖与残酷,他是一个为政府服务却不完全相信政府的人(从他在船上对查克的话可以看出),他奉命调查失踪的瑞秋一案,但他相信医院如临大敌并不只是跑了一个女病人这么简单,一定有更为深刻的黑幕。

但姜是老的辣,一方面是聪明过人的治安官,一方面是对人的心理有至深研究的老医生,调查过程很不顺利,主角甚至发现医院口中声称配合调查实际上每一步都给他暗中下套,因为二战后遗症的确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困扰,医院又不停的暗示他是病人,想借此将他完全的困在岛上。随着调查的深入,直到在山洞中发现了真正的瑞秋,瑞秋解释了这一切的黑幕,但她拒绝将自己暴露在人前,也不抱任何逃出去的希望。当主角发现一切都是阴谋,连派他来调查也是一个阴谋,他的反抗遭到最后一次扑灭时(枪是假的),他绝望了,在绝望+迷失+药物下他屈服了,承认自己是病人。但第二天当他又清醒过来时,认为自己决不能这样浑噩的被当做试验品,决心用自己的真实身份去迎接手术,作为对阴谋最后一次无力而又倔强的反抗。主治医生于心不忍,愧疚之余叫了他最后一次“Boss”“Teddy”。

《禁闭岛》观后感第5篇

故事以一个精神病院“禁闭岛”为背景,色调灰暗,连绵的高墙,重复的浪潮声,无异渲染了一个压抑紧张的气氛,直到最后真相揭晓才出现和沐的暖阳,有拨云见日之感。

禁闭岛看似描述了一个FBI探员前往“禁闭岛”精神病院调查病人失踪问题,实则峰回路转,全片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治疗过程,为了让逃避现实的莱蒂斯回想并承认面对妻子溺亡孩子,自己开枪杀死妻子、纵火烧房子的经历。片中院长通过精神分析治疗法,模拟患者莱蒂斯幻想的场景,让他自己逐步发现不合逻辑的地方,一步步深入自己的记忆,来试图达到患者主观上对真相真正的认同。结果正如院长所希望的,尽管费时费力,莱蒂斯的确获得清醒,并对医生十分感激。从中可以体会到,人的主观意识是可以通过环境等外在因素所引导改变的。感知可以影响诱导主观意识。

联想到现实生活,我认为该片中的心理学知识可以运用到商家的营销手段中。商家可以通过模拟场景的方式,让消费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在主观上联想到自己需要这件商品。如服装店换季时,店内往往放上当季的装饰,到了节假日也通过环境营造氛围,圣诞节时的圣诞树,彩灯、音乐等等,让消费者感知到商品的必要性,主观上拥有购买意识,从而拉动消费,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