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新时代作文800字九年级第1篇
不同的字经拆分又变成了不一样的意思了。“新”字又可分为“亲”和“斤”。在词典中,我们可以将“亲”组成亲情。亲。近等;“斤”则可以为母亲“千斤”等。细想一下,这又赋予新的含意。这也是新的所在之处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提倡新生活,一切都得新,即使是天空我们也帮它换上新衣裳。它就像母亲,无微不致的照顾我们。可是我们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而在肆意地给天空装扮,把她原来拥有明亮。绚丽的衣服都蒙上了烟尘滚滚,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世纪的生活吗?难道生活水平提高就不用亲近“母亲”可以独立生活?这就是新给我们的启示?不,母亲在我们的摧毁下变老了,需要我们的照顾,我们也应该为她付起千斤重的责任,因为是我们把她感染上病。这大概也是“新”衍生出新的含意。
新的含意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要变更,而是在告诉我们新=亲+斤。意为:我们要亲近母亲,要负起千斤重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母亲和谐共处。不然,她就不会一次又一次地发脾气,也不会向我们敲响警钟——2008的汶大地震、2010年的海地地震……难道发生这些不是我们不对母亲履行责任的后果吗?她已向我们示意要保护她,不能让她蒙上灰尘。这就是“新”给予我们的新含意!
“新”不但在告诉我们要善对环境而且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我们也绝不能把环境问题置之不顾,因为我们还在亲近自然负千斤的责任,要将青山绿水的衣服给母亲穿上。不然,最终遭受恶果的还是我们自己。
“新”,我们不能单独的依靠表面的意思,也可分为“亲”和“斤”这两个字。这也许是汉字的精华所在。它启示我们不但要注重表面的意义,更要注重它有形成。不然,我们就不能读懂“新”给我们的启示,就会肆意地毁坏环境,最终会导致一系列的后果。
“新”的含意也许就是这样得到了升华,我们也懂得要更进一步保护,照顾我们的母亲,而不应为自己的利益弃母亲不顾,这样违反常理,最终会得到报复。那我们也应该让“新”更一步地发展下去得以升华。
“新”的含意在此诞生了。
成长在新时代作文800字九年级第2篇
又到了新的学校,我又成为了更高阶段的学生。换了新的路线,走到新的学校,进了新的大门……也遇上了新的同桌。
到了新的学校什么都是新的,虽然有些以前的同学也来了这个学校但我们并不在一个班。进门看见傍边这位我的新同桌,个子比我高,挺瘦。但是自打我走进教室坐下来他就没说过话。既不打招呼也不说什么,看着他正认真的看着手里的新课本,我向他打了个招呼:“你好!”他稍微看过来,过了一会说到:“你好。”然后又将头埋入了书本里。
在我看来他并不是特别友好的样子,我也没有太过于在意,只当他是个不喜欢交流的人。可后来的事实却证明我错了,也同时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人不能光看表面,这样会吃大亏的。
在我们成为同桌后一段时间里,他依然没有怎么和我说话,对我的问好也只是爱答不理。就在我快将它定义为冷漠的人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些令我改观的事情。
在一次上数学课的时候,我居然把自己的数学课本忘在了家里,想着严厉的数学老师一定不会这样简单放过我的时候。但他,默默的把他的课本推了一半过来,就这样我们共着一本课本上完了今天的数学课。而数学老师看到后也没有说我们什么,只是看了我们一眼后就继许开始讲课。
从哪之后我对他的看法就有些改变了,想想在之前我的笔掉到他的脚边的时候也总是他帮忙捡给我。当我准备为借书的事向他道谢的时候,他这次却主动的向我问好。在第一次聊了这么久以后,我发现他并不像我一开始想的那么孤傲,他只是不太善于表达,这也许是我能发现的他最大的缺点?虽然是在第一天就坐在了一起,可我们到了今天才真正的互相认识。
在作为朋友后相处的一段时间里,我又见识到了他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优秀的一面。虽然看着挺瘦,但他打篮球确是班上的第一把手,虽然只是默默无闻,可他的成绩却在班上明列前茅……
明明就坐在我的旁边,我却没发现他有这么多让人惊叹的优点,就像老师说的:“人不可貌相。”也许只有在真正的接触了一段时间后,我才会真正的了解对方,只有在成为朋友后,我们才会互相了解。在今后,不知道这个“神秘”的同桌,还藏着什么样的我还没有注意到的优点呢?也许,只要继续作为朋友和同桌,就自然而然就知道了。
成长在新时代作文800字九年级第3篇
上初中了!我又要认识许多新的老师了,在许多的新的老师中,有一位老师说她是个非常严格地老师,我也认为她是个严格的老师,另外视力非常好。
那位老师,她是个女教老师。她的眼睛大大的,耳朵有点大,鼻子呢微微向上翘,视力非常好,还有一个有点大的嘴巴,她很瘦,但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严格,每次听写听写完后要给家长签字。上课时,老师检查作业点到哪个单词,谁要是会读,谁就可以坐下,要是不会读,就要站上几分钟。
有一次,我们班报听写,听写刚报完,老师就让组长把刚报的听写收起来,这时,有许多人都很着急,因为还有很多没写,可是老师是毫不留情的又说了句:“没写完的也收起来,回家怎么不去复习啊!”老师改完听写后把听写幽发给我们,气冲冲的说:“90分才及格,你们有几个是90分的!把听写了的中文意思写在另一个纸上来我这儿过关!今天晚上,把听写带回家让家长过目,看你这几天的学习效果,还要签字。”还有一次听写,一个女同学作弊一下子就被老师看到了,老师走过来夺过她的小子条,并且气愤的说:“站起来,你就别写了,到现在还没有人在我的课上作弊,你在下面作弊我就看不到?”那位女同学哭了起来。老师看都不看她一眼。
还有一次,上课时,老师检查单词过关情况,老师点了许多人之后点到了我,我一下没回答上来收到了处罚——罚站,我站了几分钟才坐下来。又要报听写了,听写报完后又让组长迅速收起来,紧接着老师又要我们考考试,考试中有听力部分和笔试部分,我们先做了大概十分钟左右的笔试部分,老师说:“做听力部分了!”这时,录音机响了,老时没有按一次暂停键,直等到录音机说完后才按,快速的说:“继续做笔试部分!”大概快下课了,有很多人都做起了,老师说:“做完的举手我来收。”过了会而,下课了老师要组长迅速收起来!
你们说这位老师严不严格?视力好不好?我们这位新老师虽然很严格,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她的,因为她的严格我的成绩渐渐提高!这就是我的新老师。
成长在新时代作文800字九年级第4篇
不要让自己活在别人的影子下,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影子。——题记
打开一把坚固的锁需要用钥匙
一把锁,我们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把他打开,但是打开它的最佳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把一个适合它的钥匙插进锁孔。轻而易举的就可以把它打开,不费吹灰之力,也许有的人会用锤子砸,用锯条锯,这些不仅耗费了时间,还耗费了精力,我们要做到适当从简,目的不同,方法自然不同,方式不同但可以达到共同的一个目的,现在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水平也迅速提高,寻找一个简单而又与时代相适应的办法去解决问题,不要永远定格在一种办法上,试着创新,寻找另一种办法。
好方法往往能够有更好的效果
古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难道现在我们还要用他们的方法与解决这类似的问题吗?古人们用方法是因为时代的限制,生产的限制,难道我们就不需要去想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吗?那样不是太费周折,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现在我们要用现代技术去寻找方法,如果人人都停留在过去,世界还会向前发展吗?人类还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吗?还会从身不着衣到穿金戴银吗?如果这样,我们生活的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原始社会,就算再过一万年甚至多少万年,你觉得我们的人类还会进步吗?人类,好好想想怎么办吧。
更好的效果往往会有巨大的作用
古人说:“人不能投机取巧”,我不敢否认这句话,因为什么事情都分两面性,做人我们不能投机取巧,见缝插针,但在处理事物上,在当今这个社会不正是靠先进的技术和精巧的方法来达到目的的吗?眼前有一杯水,何必再从茶瓶里倒呢?就好比去远方旅行,你选择骑自行车,而不去选择能够轻而易举达到你目的的交通方式,这难道不是舍近求远,以玉换砖吗?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效果又有不同的作用,根据身边的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好方法,不要盲目的学习别人的方法,它只能供你参考,不能供你长期实践。
活在别人的影子之下,你永远见不到光,树立自己的影子,让影子感受阳光。
成长在新时代作文800字九年级第5篇
我们常常笑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再好的东西都会有瑕可寻。中国在发展,却少了创造。学生很优异,却缺乏创新。因为人们省略了思考的过程,低估了自己的方向。而这,全部归结于教育之咎。
教会思考,鼓励思考。荀子作为一代古贤,常常终日而思不断学思。孔子也曾言曰:“学而不思则罔。”正因为他们不断思考举一反三,才能悟得人生之大悟,晓天下之大彻。这与教育有着难分彼此的关联。大学生回忆儿时彻夜证明的定理被老师一语驳回,众人哗然。人在幼时天性使然的求知竟获这般打击,在学会思考的过程中戛然而止。再之后呢?无人可知。为师者不在于教书,而实所谓教人,非授之句读,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鼓励学生享受探求的乐趣。
教会探索,保留好奇。为师者易乎?难!为名师者易乎?亦难。或许是我们民族本分性格的影响,我们往往在教育中夹杂了一些刻板与定数。孔子常常提倡让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观点,并不予评议,这或许是很好的办法。一个人或许可以拥有众多的知识,但那是死的,不会为个人之外的社会带来巨大的贡献。而老师的作用恰在于此。如孔夫子之为引学生深思,并鼓励他们在思考中求取新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并非仅指求得单纯的知识,更是求得学会一种探求,从而获得新知。
相信学生,肯定学生。韩愈于《师说》中曾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或许可以以己作则,对待知识持怀疑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并不需介意权威。知名诗人三毛与席慕容有着相似的经历,学生时期的她们于数学实为倍感焦虑,语文却优异。前者曾认真学过数学考取满分却被诬作弊。后者受老师鼓励进而日益进步。两人两生,亦不尽同。这便是老师的影响。并不迷信权威,而是将心比心地对待,成就了学生,进而也成就了自己。
我们在教育的路上渐行渐远,却忽视了思考所占据的分量。太浮躁。功利地追求分数让自己忘了那个肯用一晚去论证发现的努力,信手拿来已经成文的定理。想起范仲淹那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啊,如何才可像孔夫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极尽思学之乐呢?
我们走在教育的路上,走走停停。而中国,亦在这条路上,望不尽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