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讲了什么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很不好,就把他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求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是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如果懒惰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会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身体力行以后专心读书,实践圣人的教训,最终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讲的是什么故事
永平十六年,窦固派遣班超与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到了鄯善国,国王接待他们的礼节非常完备,而后却变得疏远懈怠。班超从鄯善人那里套话才知道,原来是匈奴的使者也来到了这里。班超召集大家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乘着夜色去匈奴人的营地,偷偷放把火,然后趁乱把他们全杀了。再提着人头去见鄯善国王,我们就大功告成了。”
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并安排弓箭手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全被大火烧死,乱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破镜重圆的故事 破镜重圆背后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陈国即将灭亡,驸马徐德言把一个铜镜破开,与妻子乐昌公主各持一半,作为日后相认的信物。陈国灭亡后,徐德言流落江湖,而乐昌公主则被俘虏,做了杨素的奴婢。到了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走在长安大街上,看见有人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他禁不住涕泪俱下,按老者要的价给了钱,并把老者领到自己的住处。
徐德言拿出自己的半个铜镜,并且打探到妻子的下落,两人暗中联系。杨素知道这件事后,被他们的真情深深打动,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夫妻二人得以团聚。成语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
水落石出的故事 水落石出历史典故
北宋年间,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在城外漫步,在斑斓夜景下,他们和歌吟诗,各抒己见,欢喜之至,无以形容。苏轼突然想到了酒,于是赶回家中,他的老婆拿出一罐好酒给他。苏轼如获至宝,连连称谢,拿了酒,赶回朋友身边。
他们来到赤壁下的长江岸边,登上小船,泛船游玩。只闻声东流的江水发出潺潺的声响,在沉寂的夜晚显得格外响亮。岸边千尺绝壁,高峻陡峭,悬在山岳间的月亮显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头,也露了出来。成语水落石出意思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故事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故
北魏时期,有个叫李谧的文人学习非常用功,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有一天,他的老师觉得自己教不了他,决定给他推荐一个更加优秀的老师——孔璠。李谧在十八岁时才去拜孔璠为师,经过交谈,孔璠觉得这个学生不错,就把他收下了。有一天天色已晚,由于李谧家离这里很远,孔璠便留他在自己家过夜。第二天清晨,孔璠起来小解,看见书房还亮着灯,走进一看,原来是李谧在认真看书。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孔璠,孔璠反过来向李谧请教。同学们做歌:“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来赞颂这件事。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