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种天然“止痛药”居然在厨房里
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各种小疾病引起的短时剧痛,打算去就诊前一时痛疼难忍,就会想到暂时在家里找些止痛药,有些人临死家中没备有止痛药怎么办?别急,这时大家可以在厨房里找这些纯天然的“止痛药”——作料。
姜黄—腹痛
姜黄是天然的抗炎食品,有助肠道修复,促进益生菌发挥作用。一项近期研究发现,姜黄的主要成分姜黄素缓解腹部疼痛的效果堪比止痛药。另一项研究发现,姜黄可减少肠道炎症和消化异常导致的肌肉收缩,进而使肠易激症状缓解50%。此外,姜黄对缓解抑郁症还有一定的帮助。
黑胡椒—关节痛
黑胡椒具有抗炎属性,最适合缓解关节炎和消化不良导致的疼痛。一项研究发现,黑胡椒的活性成分胡椒碱可抑制细胞发炎,进而有助缓解关节炎。
生姜—头痛
常见香辛料生姜最适合缓解头痛。2014年一项研究发现,100名偏头痛患者分别服用50毫克偏头痛药物和250毫克生姜粉。两小时之后,64%的生姜组参试患者和70%的药物组参试患者疼痛均减轻了90%。20%的药物组参试患者出现头晕、眩晕和胃灼热等副作用,而生姜组参试者只有4%的人出现轻度消化不良。
薄荷—肚子痛
《胃肠病学杂志》刊登的研究发现,薄荷是治疗肠易激痉挛和肚子痛的好食物。
如何降低止痛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疼痛病不断地困扰着人们,大家都习惯使用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服用止痛药。其实,止痛药是把双刃剑,长期滥用可引起人体多个脏器的损伤,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着想应该从根源上解决身体疼痛的问题。
不少人把止痛药当作万能药,无论头痛、牙痛还是胃痛,一律用同一种止痛药。止痛药效果真的蛮好的,吃完就不痛了!我们在药店中经常听到这句话。其实,止痛药是把双刃剑,长期滥用可引起人体多个脏器的损伤,如肾、胃损伤,还可造成出血倾向。比如,胃痛就不适宜用止痛药。因为止痛药中的某些成分,如阿司匹林,除了对胃黏膜有直接的刺激,还有促使胃酸分泌的作用,而胃酸分泌过多往往使胃痛和十二指肠溃疡更加严重。因此,胃痛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治疗胃病的药,才能缓解疼痛。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止痛药一般都是非甾体镇痛药,存在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一般来说,要降低止痛药的不良反应须做到以下几点:
1、用药后观察药效和有效时间,用药应从小剂量逐渐加大,减少不良反应,疼痛减轻后,药量可逐渐减少。
2、及时准备,按医嘱正确掌握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合理的剂量、准确的给药时间,可消除80%~90%病人的疼痛。
3、睡前服药宜适量增加。夜间、睡前可增加药物剂量50%~100%,以保证无痛睡眠;酌情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病人因病情或治疗产生严重恶心、呕吐时,可使用止痛药的肛门栓剂,效果也很好。
4、服用止痛药前后不要饮酒,酒精可以增加止痛药物的毒性,哪怕是常规剂量也可引起肝脏和肾脏的损害。
另外,止痛药物不要放在小孩能够拿到的地方;如果服用液体止痛药,应有一个有刻度的药杯,以准量用药。还可在药液中加入糖或果汁,便于接受。
长期服用止痛药的后果是什么?
1、胃黏膜损害:
长期或大量服用止痛药,尤其是空腹使用后,可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饱胀、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的可致胃黏膜损害,引起胃出血。有资料显示,长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中,大约有10%~25%的病人发生消化性溃疡,其中有小于1%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或穿孔。
2、损害造血系统:
一些止痛药长期或过量服用,可对造血系统及白细胞造成损害,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凝血障碍等疾病。
3、导致肾功能不全和间质性肾炎:
长期或大量服用含有非那西丁的解热止痛合剂,可引起肾乳头坏死及肾间质炎性改变性肾玻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因服用止痛药发生肾毒性作用的报道,其中主要是止痛药抑制了前列腺素合成,导致肾功能不全和间质性肾炎。目前止痛药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已占药物引起的肾功能不全的37%,而且服药长达3个月就可引发,其中消炎痛制剂引起的肾损害占大多数。
4、引起中毒性肝炎:
在治疗剂量下,能导致10%的患者出现肝脏轻度受损,长期或大量服用扑热息痛可影响肝功能,引起中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