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精品5篇
当前位置:贝知网>范文>实用范文>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精品5篇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精品5篇
时间:2023-09-24 实用范文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精品5篇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第1篇

一、说教材:

“负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教材通过大量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悟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而产生了负数。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数量的方向性和相对性。通过对0的进一步认识,感悟到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分界线。

我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学生初步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3)通过了解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创造性的做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教法)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精心设计环节,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联系生活中应用负数的例子,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出一句相反的话,比如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转来了2名学生——转走2名学生,存入300元——取出300元,运进2吨——运走2吨等等。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紧接着,我将提出问题:数学上如何记录意义相反的量呢?引出负数。于是动态生成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进行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将游戏中的数用正、负数表示,并指出正数书写时可以省略+号,强调负数在书写时不能省略负号。并

读出正数和负数。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习完了上一个环节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从每天都有的天气预报引入课本的几个城市某日的天气情况,要求学生读出这几个城市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找到10摄氏度和零下10摄氏度,(课件出示)学生会在没有给出0刻度的温度计上轻易找到14摄氏度,但学生在找零下10摄氏度时,发现应该确定0摄氏度,加深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设计学生找一找这个环节,其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找”唤起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摄氏度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摄氏度高的是用正数表示的,即正数都比0大,比0摄氏度低的用负数表示,即负数都比0小,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习兴趣,即将正数、负数、0的概念有机的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中,实现了对零的再认识,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0的质疑,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既然负数是在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两种练习:

1、基础练习:以书本做一做第一题为基础,我将题型以“快速抢读并判断”的游戏方式出现刺激学生的思维,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悉的掌握知识。

海拔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于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

2、形成性练习:存折中的正负数。让学生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并加以拓展练习,提出存折上还有多少钱这一问题,渗透正负数的运算,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数学。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只要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

四、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0<正数

设计意图:我摒弃了传统概念教学的板书,力求用简洁的文字将概念意思表述清楚,用形象的数字说明正负数的含义,道破了本

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充分掌握。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第2篇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图(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所示,环保分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

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名队员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

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

(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指出:思考讨论交流中,可看图说方法,也可以动手算一算)

交流汇报,总结方法——移多补少(结合课件展示)

一是结合课件直观展示队员收集的数量,强调指出他们收集的个数“不一样多”并板书:“不一样多”。

二是学生汇报将多的移给少的时,结合课件展示移动方法,启发学生说这种方法可简单概括为几个字?(“移多补少”,同时板书)。

三是质疑:移多补少后,他们平均收集的个数一样多吗?是多少?这个数叫什么数?,学生认识明白后在板书“移多补少”后面板书:“一样多”,再在“一样多”下面补上“平均数”。

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

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方法算式与计算过程,说想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

平均数算法质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队员收集个数的和——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总数量平均分为4份,4表示总份数,结果13就是4名队员收集瓶子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环保小分队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也印证了移多补少法的结果。

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强化平均数意义

质疑:13这个平均数是每人收集到的饮料瓶的实际数量吗?同学们发现了什么?13是怎么得来的?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怎样?

(不是,每人收集的实际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数13是通过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个数据的平均值;平均数大于四人收集的四个数组中的最小数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数)

2、教学例2

(1)教师质疑谈话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数,谁能说说平均数的意义?

生: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师:学习了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呢?人们常常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例2及主题图)

(2)问题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课件出示)

从主题图和数据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男、女生队人数相等吗?

成绩比较哪个好?怎么判定?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结合课件展示思考讨论问题和问题解答)

教师重点质疑:你是怎么判定的?可否根据两队各自的总人数来比较判定?为什么?怎样计算各队的平均成绩?

问题解答后质疑强调:如果男、女生两队人数相等,还用计算每队的平均成绩来比较吗?但在两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来表示和比较各队的成绩更为公平。

(三)应用拓展,强化巩固新知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教材后“做一做”与习题进行变式拓展应用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

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

教师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第3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是来自人教版第几册第几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它是在学习了什么知识的基础上,对什么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它又为今后我们学习什么知识奠定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什么??

能力目标:经历,体验,探索什么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什么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勤奋、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

依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有的放矢,特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在情境中学习,引入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2、直观演示法:直观是手段,抽象才是目的。运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达

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3、课件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可以实现原有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

效果。

4、数学思想渗透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学数学。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据此设计以下学法:

1、动手实践法: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直接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发现其中蕴涵

的数学思想。

2、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发挥集体的智慧。

3、自主探索法:自主学习让学习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此处,在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学空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都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置身在这样的情境中,非常巧妙地调动学生注意力,很自然的过渡中今天研究的课题,既简单又实效。

(二)引导探究,自主发现。或思想引领,探索新知。

【设计意图】时刻围绕数学思想展开教学,环环相扣,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更是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三)随堂训练,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跟踪课堂,反馈效果,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也进一步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既巩固又拓展,一举两得。另外让学生板演,一方面是为了暴露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在错误中思辨和改进,让学生引以为戒。

(四)课堂总结,回扣目标。或反思收获,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清晰的线索,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五、说板书设计:

必要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第4篇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自学辅导:(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巩固整理:(20分钟)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第5篇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好吗?

(同学们都拍手称好)

故事讲完后,由坏狐狸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昨天房子被我推两下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塌呢?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深思不解的情况下,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a:三角形的定义

师: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同学们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和边,并说一说你对三角形的认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用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既打通了数学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又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欢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当中。问题的悬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里主要是回顾学生对三角形原有的认识,起到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b: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先让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并画出三角形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再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拿出并指着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c: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请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索尝试画高;然后,教师示范讲解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最后出示练习,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d:三角形的稳定性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然后质疑:“这些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接着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对比、推拉三角形与四边形,交流对比结果并归纳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鼓励学生学会自学,独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于发表意见,与同伴们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在学生已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自学并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对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个环节是根据新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设计的,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师:现在哪位同学可以回答坏狐狸提出的问题呢?

“为什么昨天,我推两下房子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动呢?”

(三)深化训练,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三角形。

a:出示挂图,让学生去观察并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再说说它们的用处。

b:做生活的小能手,老师的椅子总是摇晃不稳,谁能帮老师修理一下,怎样才能更坚固呢?

2、辅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1、2、

第1题,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各画出一条高。

第2题,围篱笆。“哪种方法更牢固,为什么?”一个问题,既打开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达到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效果。将生活实际与一种情景联系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数学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3、发挥想象,巧摆七巧板

a:出示课件,(并播放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欣赏平面图形组合图,并观察它们组成了什么图形?

b:小组合作,摆出七巧板,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一幅图,再进行小组评比。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师:今节课你掌握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谈收获,评价得失。

课堂总结。

创设情景可以渲染学习的气氛,也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小组合作学习既体现了团队的精神也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在组内谈收获、评得失,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