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模板4篇
当前位置:贝知网>范文>教育范文>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模板4篇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模板4篇
时间:2023-11-14 教育范文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模板4篇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第1篇

1、自我介绍:30s

大家下午好!我叫XXX,20XX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学的行政管理,现在教的是初中数学,希望能与大家有一个愉快的下午!

2、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系数、根的判别式:8min30s

我们今天的课堂内容是复习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4个等式,请判断等式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请说出该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以及常数项:

(1)x -10x+9=0是1 -10 9

(2)x +2=0是1 0 2

(3)ax +bx+c=0不是a必须不等于0(追问为什么)

(4)3x -5x=3x不是整理式子得—5x=0所以为一元一次方程(追问为什么)好,同学们都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我们所说的一元二次方程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它的名字可以得出它的定义!

一元:只含一个未知数

二次:含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为2

方程:一个等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 +bx+c=0 (a ≠0)其中,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记住,a一定不为0,b 、c都有可能等于0,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大家要注意找系数时先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式!至于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有没有根怎么判断,有同学能告诉老师吗?(没有就自己讲),好非常好!我们知道Δ是等于2-4ac的,当Δ>0时,方程有2个不相同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无实根。那我们在求方程根之前先利用Δ判断一下根的情况,如果小于0,那么就直接判断无解,如果大于等于0,则需要进一步求方程根。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0min

那说到求方程的根我们究竟学了几种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方法呢?我知道同学们肯定心里有答案,就让老师为你们一一梳理~

(1)直接开方法

遇到形如x =n的二元一次方程,可以直接使用开方法来求解。若n <0,方程无解;若n=0,则x=0,若n >0,则x=±n 。同学们能明白吗?

(2)配方法

大家觉得直接开平方好不好用?简不简单?那大家肯定都想用直接开方法来做题,是吧?当然,中考题简单也不至于这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配方法来将方程往完全平方形式变化。配方法我们通过2道例题来巩固一下:

简单的一眼看出来的:x -2x+1=0 (x-1)=0(让同学回答)

需要变换的:2x +4x-8=0

步骤: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左右同除2得:x +2x-4=0

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得:x +2x=4

左右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x +2x+1=4+1

所以有方程为:(x+1)=5形似x=n

然后用直接开平方解得x+1=±5 x=±5-1

大家能听懂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练习题,2min时间,大家一起报个答案给我!

题目:1/2x-5x-1=0答案:x=±+5

大家都会做吗?还需要讲解详细步骤吗?

(3)讲完了直接开方法、配方法之后我们来讲一个万能的公式法。只要知道abc,没有公式法求不出来的解,当然啦,除非是无解~

首先,公式法里面的公式大家还记得吗?

x=(-b ±2-4ac)/2a

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呢?有同学知道的吗?就是将一般式配方法得到的x的表达式,大家记住,会用就可以了,如果有兴趣可以课后试着用配方法进行推导,也欢迎课后找我探讨~这个公式法用起来非常简单,一找数、二代入、三化简。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例题:

3x -2x-4=0

其中a=3,b=-2,c=-4

带入公式得:x=((-(-2))± 2) 2-4x(-4)x3/(2x3)

化简得:x1=(1-)/3 x2=(1+)/3

同学们你们解对了吗?

使用公式法时要注意的点:系数的符号要看准、代入和化简要细心,不要马失前蹄哈~

(4)今天的第四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大家会吗?好那今天由我来带大家一起见识一下因式分解的魅力!

简单来说,因式分解就是将多项式化为式子的乘积形式。

比如说ab+ab可以化成ab (1+a)的乘积形式。

那么对于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的目标是要将其化成(mx+a)x(nx+b)=0这样就可以解出x=-a/m x=-b/n

我们一起做一个例题巩固一下:4x +5x+1=0

则可以化成4x +x+4x+1=0 x(4x+1)+(4x+1)=0 (x+1)(4x+1)=0

所以有x=-1 x=-1/4

同学们都能明白吗?就是找出公因式,将多项式化为因式的乘积形式从而求解。练习题:x -5x+6=0 x=2 x=3

x-9=0 x=3 x=-3

4、总结:1min

好,复习完了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熟知它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项最高次数为2的等式,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我们还要会找abc系数,会用Δ=b-4ac来判别方程实根的情况。还需要熟悉四种方程的解法,这是中考的重点考察内容。当然,具体用哪一种解题方法就需要结合具体的题目来选择了。如果形式简单可以直接用开平方则直接用开平方,否则首选因式分解法,再者选择配方法,最后的底线是公式法~当然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熟悉的方法也不一样,同学们可以自行选择万无一失的方法,像老师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用公式法,哈哈哈哈~好啦,上完这一个复习课希望大家都能有收获!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第2篇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

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2.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x(x十5)=150 )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十2=5x——3:(2)x2=4

(2)(x十3)(3x·4)=(x十2)2;(4)(x——1)(x——2)=x2十8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

4.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延伸

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c=0 (a≠0)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2)x2——3x十4=0;(3)3x2-5=0

(4)4x2十3x——2=0;(5)3x2——5=0;(6)6x2——x=0。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3)3x(x-1)=2(x十2)——4;(5)(3x十2)2=4(x-3)2

课堂小节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课外作业:略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第3篇

本节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的继续和发展,由于能用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应用题,一般都可以用算术方法解而需要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的应用题,一般说是不能用算术方法来解的,所以讲本节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其应用相当广泛,如在几何、物理及其他学科中都有应用;其数量关系也比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的问题复杂的多。因此,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不仅是中学数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第4篇

12.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应注意是方程的解,但不一定符合题意,因此求解后一定要检验,以确定适合题意的解。例如线段的长度不为负值,人的个数不能为分数等。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长方形的周长、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2.例1现有长方形纸片一张,长19cm,宽15cm,需要剪去边长是多少的小正方形才能做成底面积为77cm2的无盖长方体型的纸盒?

解:设需要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xcm,则盒底面长方形的长为(19-2x)cm,宽为(15-2x)cm,

据题意:(19-2x)(15-2x)=77.

整理后,得x2-17x+52=0,

解得x1=4,x2=13.

∴当x=13时,15-2x=-11(不合题意,舍去。)

答:截取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4cm,可制成符合要求的无盖盒子。

练习1.章节前引例。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练习2.教材P.42中4.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注意:全面积=各部分面积之和。

剩余面积=原面积—截取面积。

例2要做一个容积为750cm3,高是6cm,底面的长比宽多5cm的长方形匣子,底面的长及宽应该各是多少(精确到0.1cm)?

分析:底面的长和宽均可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则长×宽×高=体积,这样便可得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据题意,6x(x+5)=750,

整理后,得x2+5x-125=0.

解这个方程x1=9.0,x2=-14.0(不合题意,舍去).

当x=9.0时,x+17=26.0,x+12=21.0.

答:可以选用宽为21cm,长为26cm的长方形铁皮。

教师引导,学生板书,笔答,评价。

(四)总结、扩展

1.有关面积和体积的应用题均可借助图示加以分析,便于理解题意,搞清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互关系。

2.要深刻理解题意中的已知条件,正确决定一元二次方程的取舍问题,例如线段的长不能为负。

3.进一步体会数字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3、6、7.

教材P.41中3.4

五、板书设计

12.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

例1.略

例2.略

解:设………解:…………

………… …………

12.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应注意是方程的解,但不一定符合题意,因此求解后一定要检验,以确定适合题意的解。例如线段的长度不为负值,人的个数不能为分数等。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长方形的周长、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2.例1现有长方形纸片一张,长19cm,宽15cm,需要剪去边长是多少的小正方形才能做成底面积为77cm2的无盖长方体型的纸盒?

解:设需要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xcm,则盒底面长方形的长为(19-2x)cm,宽为(15-2x)cm,

据题意:(19-2x)(15-2x)=77.

整理后,得x2-17x+52=0,

解得x1=4,x2=13.

∴当x=13时,15-2x=-11(不合题意,舍去。)

答:截取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4cm,可制成符合要求的无盖盒子。

练习1.章节前引例。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练习2.教材P.42中4.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注意:全面积=各部分面积之和。

剩余面积=原面积—截取面积。

例2要做一个容积为750cm3,高是6cm,底面的长比宽多5cm的长方形匣子,底面的长及宽应该各是多少(精确到0.1cm)?

分析:底面的长和宽均可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则长×宽×高=体积,这样便可得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据题意,6x(x+5)=750,

整理后,得x2+5x-125=0.

解这个方程x1=9.0,x2=-14.0(不合题意,舍去).

当x=9.0时,x+17=26.0,x+12=21.0.

答:可以选用宽为21cm,长为26cm的长方形铁皮。

教师引导,学生板书,笔答,评价。

(四)总结、扩展

1.有关面积和体积的应用题均可借助图示加以分析,便于理解题意,搞清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互关系。

2.要深刻理解题意中的已知条件,正确决定一元二次方程的取舍问题,例如线段的长不能为负。

3.进一步体会数字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3、6、7.

教材P.41中3.4

五、板书设计

12.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

例1.略

例2.略

解:设………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