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教学反思反馈第1篇
本单元教材以“动物”为主题,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要求学生能听懂并准确运用句型i like…do you like …? yes, i do. no, i don’t.重点掌握词汇like, animal, cute, fat, cat, dog, panda.。
story time板块是单元的核心内容。该板块以一节自然课为场景:mr green在桌子上摆放了各种各样的动物玩具,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孩子们互相谈论起自己喜爱的动物,由此呈现了本单元的句型。在导入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已知,利用brain-storming游戏巩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激活学生的思维。接着让学生观看课文背景图,得出对话的人物、场景、事件。然后播放教学光盘整体输入story,让学生勾选故事中提到的主要动物,然后细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最喜欢的三种动物,引导学生逐层理解课文意思。在朗读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符号标注,争做"super tape",看谁读得最像录音,特别注意一般疑问句的朗读时要用升调。然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模仿朗读及表演,利用真实场景进行小组会话表演,重点指导学生在小组表演的时候让其他同学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学生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课后,我让学生上网了解“how many animals can you name?”,举出其他动物类单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今后的教学建议:
1.在教学本单元时,要及时链接旧知,有效复习学过的祈使句,以达到温故知新。如本课的场景是自然课,但do you like …?句型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可以用来谈论颜色、玩具等
可以创设其他场景拓展操练。
2.尽管在教学句型do you like…?时已经重点强调过like跟可数名词复数形式后面要加s,表示一类。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老是遗忘,要加强专项训练。
检查教学反思反馈第2篇
前几日执教了《检阅》一课,被朱老师指点,心中甚感荣幸,这为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点燃了一盏灯。
《检阅》一课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本课学习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入环节根据本年段学生形象、直观的认知特点,播放国庆60年阅兵式视频,使学生体验场面的隆重、庄严…,奠定感情基调。此处,教师还应用语言来渲染“下面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我们国家检阅现场的气氛”,把静静地看变为灵活的让学生边看边说,做到把视频用活,真正的“激趣”。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有利于促进学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的养成。用说句子和结合语言环境的方法来理解词义,为学生扫除了障碍。
总结“课文围绕检阅讲了哪些内容”时,有点牵引的意味,这里还应放给学生去说,适时引导,最后教师总体来说一说文章内容。
借用文章插图引导学生观察队伍中有个队员跟其他队员不一样,并用书上句子说一说观众的评价,由此引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本节课设计的是先围绕“这个小伙子真棒!”展开的,使学生体会博莱克的棒,同时感受当时的场面,大胆想象,移情体验,感悟人物心理。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博莱克的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从“为什么这个小伙子真棒”到解疑,我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让学生通过课本内容的语言感受博莱克的棒,体会博莱克的心情,但此处文本的出示太过突兀,应在学生自读找到相关句段后再出示,从学生中来;二是挖掘课本的空白点,想象博莱克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所付出的代价,体会博莱克的心情,以不断丰富博莱克这个人物形象,使博莱克的棒逐步清晰起来。设计的补白句式想让学生想象的空间变大,但由于对文本体会不够深入,读得少,以至于情景再现时学生说的三个句式都差不多。关于“这个小伙子真棒”的教学,虽然学生抓住了词语,如忘记、同全队保持一致、睁着大眼睛等来说感受和体会,体会博莱克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但学生读的还是少,以至于谈得浅。另外,此处处理的略显松散、凌乱,应引导学生针对一个点谈透之后再谈下一点,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有一个整合。读句子,抓词语说感受,再读句子,朗读效果却不理想。共设计了三个点,每谈完一个点后,对“这个小伙子真棒”的回读,赞美之情没出来,这样一来,原本用来层层推进、升华情感的设计就流于形式了。
在生交流“这个小伙子真棒”时,应给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使学生读进去,对文本有一个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作为教师的我还应更好地体现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说明这些小伙子棒的序列(从棘手入手,体会心理由矛盾犹豫到激动自豪的过程)。不愿第一个开口,都在回避;鸦雀无声,大家都没有好办法;还有五个问句组成的一段话,都充分说明了儿童队员心里很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犹豫,体现出他们很棒。关于文章第九段,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特点来体会心情。但学生还是读得少,所以那种矛盾的心理没有充分展露出来。可让学生再读,然后体味着感受,发挥ppt的功效,将这五句依次罗列,最后以一个“……”来呈现,再现一个讨论的场景,都来读一读,说一说打算怎么办并说明原因。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后,方能读出队员们的矛盾心理,感受到儿童队员对残疾儿童那一份关心与尊重,感受到他们的美好心灵,让学生明白“这些儿童队员棒在孩子对同伴的关心和尊重”。
队长很棒,因为他终于下了决定让博莱克参加;队员们很棒,因为他们赞成队长的决定。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认为队长决定好的理由,以及别的队羡慕他们的理由,从中体会到尊重、关心、爱护和团结的内涵。由于时间关系,这一部分出现太快,有牵引痕迹。
本节课安排了写的训练,为学生抒发情感搭建了平台,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理解、感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感情自然流露,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结合在一起,是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整合。
由于没掌控好时间,所以课堂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状况;由于课堂掌控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对孩子的引导语还欠佳。语言的组织能力、课堂的引导能力、应变能力都需要下大功夫。回顾本节课还应着手让学生不断读,用各种方式读,让学生感悟。
朱老师的点评引发了我的另一个思考:我的教学顺序是从“这个小伙子”到“这些小伙子”,这好比由“点”到“面”,关于点和面的出现顺序,如果改为从“这些小伙子”到“这个小伙子”,学生们在充分体会出儿童队员们的心理变化后,对博莱克如此精彩的表现会不会有深入的体会和认识。博莱克的精彩表现在这次检阅中无疑是“锦上添花”的,他是整个儿童队员队伍的代表。
这次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的队伍,更检阅了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同时对我这个执教者也是一次检阅。朱老师对我的肯定是一个鼓励。这节课有很多不足,在课堂上对孩子们的评价不够及时,形式过于单一,没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没能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动性。如果能处理得更妥善些,相信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吸取经验教训,尽可能地发挥出更好的水平,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精彩真正由学生的真实学习体验而发。
检查教学反思反馈第3篇
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课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本课打算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一至九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十至十自然段。本次开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我就说说对这一课时的想法。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1、会认俱、拄等五个生字,理解“检阅、鸦雀无声”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3、感受儿童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关爱。
我以直接的方式导入新课。由于对“检阅”一词较难理解,所以我把这个问题放在学生的预习当中。这个学期我让学生借助词语手册进行预习,所以学生能说出检阅的大致意思。那么对检阅这个词语的意思我是这样想的,我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但想应该让学生明白检阅是一件严肃的事,隆重的事。对下文儿童队员为什么感到为难作好准备。
学生自由读课文,祭出自然段,同时大声地读一读词语。这篇课文的生字很少,而且三年级的生字大多数也是要求写的,所以对生字的教学放入词语,用红色标出。然后用各种形式计新词,如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指名读时基本上叫比较优秀的学生,让学生正确感知新词的读法。
读完新词,我提示学生这篇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学生能正确找出两部分,并让学生说说两部分分别讲了什么,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对这篇课文的框架也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了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儿童队员们商量博莱克是否参加检阅的事,我首先让学生理解怎么样的事是需要商量、讨论的?让学生知道商量的事都是比较重要或难办的事,为学生接下去体会儿童队员的心情作好准备。学习第一部分我又把它分成两部分,体会两部分的不同感受,形成一个对比。接着出示三至六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儿童愉员的为难和矛盾。这一部分的学习是随机的,因为是随机的,所以让我感觉到很难。这四段翻来复去,其实就是一句话:让博莱克去,担心队伍不整齐,不去,担心博莱克伤心。第一次试教时,我设计了很多小问题,我觉得这些小问题还是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学生感悟得也比较好,但是老师的话显得太多。所以这次去了很多小问题,可是发现学生很难体会姪儿童队员们的复杂心情。
对七、八、九这三个自然段的讲解,我想要比三至六段要简单些,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儿童队员们的另一种心情,这种心情是高兴的,兴奋的、激动的,与前面的为难、矛盾形成对比。但是由于对三至六段感悟的肤浅,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感悟也不深入。所以最后对“这些小伙子真棒!”中这个棒字的理解也不够到位。我上完课也在想把“这个小伙子真棒!”这句话放在这儿是否合适,因为这些小伙子真棒,包含了两点,一是整个队伍走得很整齐,二是对残疾人的关爱。
第一部分中儿童队员的心理活动非常丰富,虽然三至六每一段都是很简短的,但是内涵却是很丰富的。学生不能深刻感受儿童队员的内心感受,是因为学生还没有走进儿童队员的内心世界,而学生没有走进儿童队员的内心世界的最关键原因是我的引导还不够。所以我需要学习得还有很多。
检查教学反思反馈第4篇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使用教材,注意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自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但静心思考,本节课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现对本节课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成功与不足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课题引入较自然
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长度的比较》方法,所以上课时我就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比较三边的大小,因为有了上节的基础,学生能很快的比较出三条线段的大小。紧接着我又提出:我还想知道三个角的大小关系,怎样比较这三个角的大小呢?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本课课题。
2、多次运用类比思想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有线段大小比较做铺垫,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学生理解得很好;由于对线段和差符号语言强调得很到位,学生在真正明确了线段和差的意义的基础上,模仿来说角的和差语言,自然顺理成章,不成问题;联系线段中点定义,学生很好理解了角的平分线概念。然后,模仿线段中点的符号语言,得出角的平分线符号语言。
3、运用电化教学
教学设计中部分环节运用课件展示的益处很明显,学生一目了然。如:叠合法的操作过程;画一个角的角平分线两种办法;三角板拼画角等,都起到了教学设计中预期的效果。
4、懒教师,勤学生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懒”一些,学生应该“勤”一些。在讲如何画一个角的平分线时,由于课前已让学生各自准备了一张半透明的纸,让学生在上面任意画一个角,然后自己折叠,从而探索出折叠法。还有在探索用一副三角板可拼出多少度的角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前面讲解过细,导致一节课的四个目标只完成了三个。
(2)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放不开,导致探究活动作用降低。
“三角板拼图”,学生没有预想的那么积极,而且明显对小组合作比较陌生,,且时间有点仓促,学生探索与展示的都不是很充分,好在课件弥补了不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较好地总结出了规律。
结合这节课暴露出的问题,我会做如下的改进:
1、引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学落到实处,真正解决自己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
2、教师先解释一下线段中点符号语言中各线段含义,再让学生得出角的平分线的一些符号语言。
总之,一堂课的教学,总会有收获和遗憾的。我要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提高自己。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经验,以便尽快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
检查教学反思反馈第5篇
因此,整堂课的教学我都是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的。如在课文的开始部分,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3)再读课文,想一想文中的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间:3-4分钟)文中的主要环节,重点部分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1、自由朗读第10至1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检阅隆重的语句。
2、把博莱克的表现用“——”画出,体会他的心情,加上批注。
3、自由朗读第2至9自然段,用“——”画出能说明他们很为难的词、句。
4、小组交流讨论,儿童队员为什么会为难。
由于此次是初次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的教学。教学中也有不足、疏忽的环节。如让学生小组讨论时,学生小组讨论的兴趣不是很浓,对这种学习方式还是运用的较少,有的学生觉得很陌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学生讲清合作学习的方法、目的。多练习,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