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第1篇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他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可是父亲不许他动,使他充满好奇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表现了作者的天真无邪,情趣盎然。
一、教学效果
《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求知识,善于观察思考,富有探索精神的品质。在教学中,我大力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了解课文大意,然后指导学生划出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分别采用放录音、自读、默读等形式,使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课文表达的意思。《表里的生物》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成功之处
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三、不足之处
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四、改进措施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把爱注入学生心田,具体通过教学环节中的动作、语言、表情、姿态乃至眼神传递给学生,才能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因此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学生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进一步求知的意念和力量。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第2篇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组织学生为花坛写温馨的宣传用语,为教学楼内部选择格言警句、写凡人小语,为校园广播站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有趣有味地学。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会,你会,你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第3篇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译自前苏联著名作家伊林的著作《十万个为什么》,语言通俗易懂,学情分析后,我认为,学生在文章表达方面的理解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是文中提到的一些科学知识有些难度,但是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做过多的讲解,那样语文课堂就会变成科学课了。解决这个难点)我有两个思路:一是让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通过查找资料自己弄清楚;二是在课堂上提供相应的帮助,以图片加简单的解释为主。所以在课件制作上我花了不少的工夫,主要是想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顺利的突破这些知识难点。
而如何在这节课中凸显语文性也是我思考的重点,这堂课我究竟要做什么?仅仅是让学生明白几种大自然的语言吗?如果是这样也不需要上这节课了,学生自己读课文后查阅资料就可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第4篇
语文园地教学是巩固一单元学习的综合教学,《语文园地一》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知识总结。本语文园地一共涉及到了三方面的内容:即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第一部分“交流平台”旨在让学生对于读过的类似的文章进行比较,取其相似,找出不同,增加学习的乐趣;“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意在让学生学会排比句和分号的用法,体会排比修辞的好处,学会写作时什么时候会用分号;最后,“日记月累”版块留给我们的是一首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增加学生们诗词的积累。通过教学,我有以下想分享的内容:
一、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进行教学之前,为了使交流平台版块比较充实,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搜集自己读过的相似的文章,并告诉他们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相关资料带来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同学们因为之前有所准备,所以,我放开课堂,首先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自己看过的类似的书籍,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让组长做代表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同学们兴趣盎然,都很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
2、同样,为了使排比句学习的顺利展开,我让学生们准备一些自己学过的排比句,并观察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大屏幕上出示课本的排比句,让学生们总结排比句的特点,即为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成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作排比。同学们基本能发现其特点,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认知,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对于排比的修辞手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最后,让同学们练习写两个排比句,小组进行评判,更进一步地了解排比的特点,学会判断排比和造排比句。
3、对于古诗的学习,先让学生自己朗读古诗,纠正学生的字音,使学生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理解和积累诗句。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课前的准备工作充足,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们都有材料可说,尤其是交流平台中,同学们都积极地展示自己读过的书籍,并且热情地和小组同学讨论,从讨论中获得了自己新的感悟,使同学们在知识方面更上一层楼。
2、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尤其是古诗的学习,通过各种读,让学生熟悉古诗的内容,自己解答诗的诗意,并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过的孟浩然的诗,总结起来,形成了体系学习。
三、不足之处
对于这一课的学习,我虽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但对课堂时间的把握有很大的欠缺,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所搜集的资料很多,有很多内容没有办法更好地融入课堂,另外三个板块的衔接上不自然,板块语言之间衔接不流畅。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继续努力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合理地把握时间,让孩子充分地展示自己所想展示的内容,锤炼语言,使用精妙的语言使语文园地的三个方面衔接起来,使得整个课堂学习起来更加的轻松、有趣。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第5篇
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老师先引导学生学习《客家民居》,了解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达客家民居的特点。接着让学生运用这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傣家竹楼》,看看课文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写出傣家竹楼的特点,再二者对比,加深对二种民居特点的了解,从而学生体会到不同地方民居的鲜明特色。顺势拓展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的地方民居的特色,学生在资料、图片的帮助下,能说出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蒙古包,吊脚楼的大致特点来。
在引导学生学习《客家民居》时,学生在默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找到客家民居的特点,是营垒式住宅,叙述中运用列数字法写出了客家民居的传统魅力,崇尚圆形,八卦布局这一特点,学生在读一读,拓展议一议中真切感受到其中特色,文化特征在民居中的体现。学生在读一读中进一步体会到客家民居的特色,并深受其感染。
在教师地导引下学生有方向性学习,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傣家竹楼》的学习中,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中展示了傣家竹楼的特色。
一导一放,对比中学习,学生形成能力中运用能力学习。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第6篇
《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的短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这一课,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来展开教学。通过“在三亚看落日如何有诗意”过渡到第二段的教学。第二段描写的是三亚那浓郁的热带风情——随风摇曳碧玉般树冠的椰子树;低翔的白鸥在蓝天碧海间优雅地掠过;玉屑银末般的细沙,调皮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虽不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但学好它对于理解文章中心是十分有利的,正是因为三亚的景象样样都美所以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看落日也会别有一番情调的。
在学第二段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三亚的美,我也用美丽的语言引导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读,边读边说,三亚美在哪儿?有人说:三亚仿佛就是个蓝色的世界。有蓝的天,有蓝的海,就连那白鸥的翅尖也让人担心会被海水蘸蓝了。又有人说:我从小就喜欢海,三亚那玉屑银末般的细沙,傍晚人们来这里,踩上去一定会减轻一天的疲劳。还有人说:椰子汁我喝过,但没有看过椰子长什么样,真想去看看啊!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孩子们对三亚的喜欢。那么有了这种喜爱之情,洋溢在他们心中的必定是无限的向往,把握住他们的感情,引导着他们好好地读一读,美便成为孩子们的了。
但是,教学三亚落日的美景遇到了一些小麻烦。学生们觉得每天都看到日从东升从西落下,便有一些不以为是,读书也很平淡。为了让学生学起来带劲一些,我引导着他们一边学课文,一边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日落对比。在比较中感受三亚落日的与众不同,也告诉学生平常的景象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也可以象这位作者一样笔下生辉的。之后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词句以及比较的方法去说说我们这的落日。学生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了,许多同学都能说上两句,会说的畅所欲言,不会的也会意地点头微笑。通过这一设计,做到了学到用的迁移。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第7篇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名人风采”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
元所选的文章,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身份名人的爱国之情,让学生
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学习描写人物的不同方法。
《钱学森》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
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
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不长,条理清晰,易于整体把握。但对于钱学森学生知道的不多,
有必要课前发动学生查找钱学森的有关资料,最好能将感受最深的资料变成自己
的语言,练习表达,为课上交流做准备。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人的文章已经
阅读了不少,基本上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来感受人物,但感受不够
深刻,对于侧面烘托人物的形象的方法感受也不深,都有必要加强引领,让学生
走向深入。
【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朗读品味,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
想感情,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初步体会倒叙写法的基本特征和表达的好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人物,揭示课题
这一节咱们就来了解一位身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一刻也没有忘记
祖国的科学家——钱学森(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对钱学森的了解。
(课件出示)介绍人物背景
2、检查生词。
(课件出示)我会读:
屈指一算魂牵梦绕广阔无垠
运载火箭劈波斩浪水天一色
卓越袒露眺望稳健前额
富裕诚恳贡献赴美留学
(1)提名读。
(2)齐读。教师及时正音。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文章读通顺了吗?本文共7个自然段,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读完后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2)说说读文后的初步感受。
三、精读人物语言,体会爱国之情
1、提出要求读课文
再读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了题目,你知道文章是写什么的?写人的文章一般要描写人物的哪些方面?这篇文章重点描写了人物的哪方面?
文章是写人的;写人的文章一般要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这篇文章重点描写了钱学森的语言。(板书:言为心声)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钱学森语言的句子,边读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你从他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的感悟批注在文中空白处。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堂指导。
2、分析重点语句
(1)(课件出示)“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
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这段话是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时候说的,虽然身在美国,但他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钱学森在美国有那么高的待遇,生活条件那么好,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他是中国人,要为中国人民多做点事。虽在异国他乡,但他心里仍然想着祖国,想着祖国的人民。(板书: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2)(课件出示)“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这句话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秋节,在美国,留学生劝阻钱学森时,钱学森对留学生们说的。当时我们中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就连和他在一起的中国留学生都劝他暂时不要回去。可他却说,就是因为祖国现在很穷,所以我们更应当回去。正因为他热爱祖国,才想回去报效祖国。(板书:报效祖国)钱学森明明知道当时我们国家很穷,就是搞起科学研究来也不方便,但他却愿意放弃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新中国去。因为他是中国人,他要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他想把汗水和智慧洒在中国的土地上,让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
要求学生带着感受读课文。(学生激情朗读)
祖国现在很穷,需要我们大家,这个“我们”是指谁?(“我们”指他自己也包括留学生们;钱学森说话时很诚恳。)
“诚恳”是什么意思?他的这番话中还有什么意味在里面?
(指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诚恳:真诚、恳切;钱学森也希望留学生跟他一起回国创造祖国的美好未来)
过渡:其实,这一段不仅写了钱学森的语言,还写了(留学生和美国海军的语言),为什么要写他们的语言呢?(对比描写更能衬托出钱学森的爱国。)提名两生对比朗读,在对比中感受钱学森的爱国。
(3)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从美国将领的话中我知道了钱学森是个难得的人才,一个人就抵得上五个师。
(课件出示)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从“绝不能”这个词中我体会到他们坚决不允许钱学森离开美国,回到中国去!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潜台词?
他们如果劝说不行,利诱也不行,可能就要来硬的了。比如派人监视他,或抓起来。
思考:为什么写美国将领的话?
用美国海军的话来衬托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什么也动摇不了,回国的态度很坚决。课文不仅写到了钱学森的话,还写到了留学生和美国将领的话,这也是这篇文章与其他写人的文章不同的地方,。课文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从侧面烘托钱学森的爱国之情,这叫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板书:侧面描写衬托)
3、我会写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历经五年磨难,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就在他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刹那,他内心感慨万千,在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呢?作为旁观者的你又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呢?
(课件出示)请任选一个方面写话。
钱学森想说:。
我想对钱学森说: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钱学森,但对他的了解才刚刚开始。请课后继续了解,走近他,找一些关于钱学森的书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19钱学森
身在异国
正面:(言为心声)心系祖国
钱学森报效祖国爱
国
侧面:(衬托)
教学反思:
《钱学森》一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执教过程中,我紧紧扣住课后的习题“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钱学森说的话,体会这些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行教学。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上下文,体会钱学森说话是的心理活动。
2、适度拓展,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
3、国内、外生活、工作条件的对比,理解钱学森回国的执着。
以上三个安排,旨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感受钱学森那课拳拳报国之心。为了使钱学森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为了让学生更立体更全面地感受钱学森的丰功伟绩,我引入了他取得的一些成就,以及不同身份的人物对他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