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实录第1篇
一、紧扣课题,感悟主题。
1、谜语导入:小小脑袋肚子鼓,能做乐器能装酒。远看就像大灯泡,走进从来点不着。生:葫芦。师:真聪明,一下就猜对了,我们来看看图片。
2、出示葫芦图片,这就是葫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认读葫芦,师强调芦读音,葫是二声,芦也是二声,当葫芦二字连成一个词时,芦变成轻声。生读葫芦。师生一起板书葫芦二字。
3、你见过挂在藤上的葫芦吗?请一位同学指一指葫芦藤在哪里?认读葫芦藤,生跟读,怎么才能记住这三个字?1生:这三个字上都有草字头。2生:用加一加的办法可以记住,葫是草字头加上姓葫的葫,芦是草字头加上户,藤是草字头加上腾。
4、葫芦都能用来做什么?1生葫芦可以用来做乐器,我听过有人吹葫芦丝。2生:把葫芦画上图案当工艺品。3生:葫芦还可以装水装酒。师小结,葫芦的作用真大,难怪有一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把课题补充完整。生读课题。
二、变序阅读,读出质疑。
1、这个人最终得到葫芦了吗?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故事。
出示读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段的序号。生自读课文,并标段的序号。
2、读了故事,请你看看文中的两幅插图,你发现哪些不同?
1生:这两幅图上叶子不同,第一幅图上的叶子是绿绿的,第二幅图上的叶子变黄了,上面还有许多蚜虫。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2生:我发现第一幅图上挂着许多小葫芦,第二幅图上小葫芦都落在了地上。
3、师小结:刚开始,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美滋滋地想“我要的是葫芦”,后来却让人遗憾,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起走进故事,寻找答案。
4、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描写第一幅图的句子读一读。
你找到的是第几段?这一段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用铅笔划出。
()的小葫芦请你仿照这样的句式来夸一夸它们吧。
()葫芦藤()叶子()小花
5、种葫芦的人看到这棵葫芦是什么心情?读出高兴的心情吧。学生读第一段。
6、难怪那个人越看越喜欢,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可是,你们瞧,没过几天,葫芦变成什么样了?
1生:葫芦都落了。2生:葫芦叶子上生了许多蚜虫,都落了。
7、看到这样的情景,什么心情?
生:伤心、难过。
2: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段吧。
生有感情读最后一段。
三、感悟语气,训练语言。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的葫芦满心欢喜,有一天,他看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
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意思是什么?生: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比较句子: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学生练习朗读。
师: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强烈些?用你的读表达出来吧。
2、那个人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句子: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自言自语什么意思。生:不和别人讲话,自己和自己说话。师:请你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
4、一位邻居看见了,对他说——
出示句子: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能不能用邻居说一句话。1生:小明是我的邻居。2生:我帮邻居张爷爷送牛奶。
做动作来体会“盯”。
出示盯,这个字怎么读?请你盯着老师看一看。
盯和看有什么差别呢?生:聚精会神的看就是盯。
师:这个词用得好。
学生读句子。
5、当热心的邻居劝说时,种葫芦的人却奇怪的说——
出示句子: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学生体会语气和意思。
比较句子: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6 、请两位同学扮演邻居和种葫芦的人分角色朗读。
四、知事明理,续编故事。
1、故事读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葫芦?1生:叶子上生了蚜虫,种葫芦的人没有及时治疗,葫芦就长不大了,后来就落下来了。2生:叶子长得茂盛,葫芦才能长大,不能只盯着葫芦而不管叶子。
师小结: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联系的,不光是植物,许多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板书绿叶葫芦相互联系
2、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的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生:我当初不应该不听邻居的话,应该及时把蚜虫治一治。
生:叶子上有了蚜虫一定得赶紧治呀。
3、故事还可以继续,我们接着编。到了第二年春天,种葫芦的人又种了一棵葫芦,长得和去年一样好。
生:种葫芦的人吸取了教训,赶紧买来了杀虫剂,把蚜虫治死了,葫芦长得赛过了大南瓜。
五、指导写字,写好竖心旁的字。
1、出示怪和慢,生观察字形。
2、提醒竖心旁笔顺和两个点的位置。
3、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评价。
六、作业布置。学生练写带有竖心旁的字。
略。
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实录第2篇
一、教材简说
我们知道,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你看,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多可惜呀!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出示与感知。
(1)出示课题,认识葫、芦二字,告诉学生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2)观察课文插图,认识藤字。
(3)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2.生字的识记。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3)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要求读通顺。
3.生字的巩固。
(1)巩固会认的字。
我会读: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葫芦花
可爱的小葫芦
我会找:
哇—(蛙)-(娃)-(洼)
盯—(丁)-(顶)
(2)巩固会写的字。
谁读得准?
言每治棵挂哇怪慢
谁会发现?
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同偏旁的字:怪、慢
同部件的字:挂、哇
谁会看?(观察老师范写,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左窄右宽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从上到下的字:言、每
谁写得好?
学生练写,互相评价。重点讲解:挂、哇二字右边的圭,是由上下两个土字组成的;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每字的笔顺是,每。
(二)朗读感悟
1.带着问题通读全文。
标出段的序号,找出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段落多读几遍。
2.朗读理解第一段。
(1)他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2)指导朗读以上句子。
(3)可爱的小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3.朗读理解最后一段。
(1)种葫芦的人得到葫芦了吗?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来?
(2)齐读最后一段,质疑。
4.小组合作理解第二、三段。
(1)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找课文里的语句读一读。
(2)朗读比较以下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体会每组的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3)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
(4)从对话中,你感觉到什么?
5.整体欣赏感悟。
多媒体配乐朗读全文。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首先是他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所以叶子长了虫子,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治。其次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
(2)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三)实践活动
在课外找几个成语送给这个种葫芦的人。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一)看图
出示课文两幅插图,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二)说话
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三)读文
1.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请赶快读课文找答案。
2.找到了吗,请用课文中的话来说说。(让学生自由说)
3.请读下面两句话,猜猜他在想什么?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想的是:。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
4.分角色朗读对话。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四)想象
1.出示图二。让学生想象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出示图一。让学生补画出葫芦长大后的图画,再把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五、资料袋
1.葫芦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心脏形,花白色。果实中间细,像两个球连在一起。嫩时作蔬菜用,长老后硬壳可做器皿。
2.蚜虫
昆虫,身体卵圆形。喜欢聚集在植物嫩芽上吸取植物的汁液,对植物危害极大。蚜虫种类很多,有麦蚜、高粱蚜、棉蚜、菜蚜、桃蚜等。
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实录第3篇
学习目标
1、会认新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4、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
学具准备
《我要的是葫芦》交互型学习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课件“课文插图”部分。
2、学生小组讨论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个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生2:葫芦叶子不一样:一个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生3、葫芦不一样:一个是挂在藤上,一个是落在地上。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观察得十分仔细。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和大家交流好吗?
生1:可爱的小葫芦是怎样种出来的?
生2: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生3、怎样才可以使小葫芦长大?
三、合作交流,共享收获
1、观看课件“情境朗读”部分,同时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2、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找出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段落多读几遍。
3、学生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其它同学如有不同意见可适时补充)
4、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他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长得很好。
生2:“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葫芦哇!”
师:你觉得小葫芦可爱吗?可爱在什么地方?
生1:可爱。
生2、小葫芦和小娃娃一样惹人喜爱!
师:你能读出葫芦的可爱吗?
(指导学生朗读)
师:可爱的小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先长出嫩绿的叶子,然后开出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就长出了小葫芦。
师:看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小葫芦快点长大吧!
生2:“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种葫芦的人得到了葫芦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1:没有。
生2: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葫芦都落了,你有什么想法?
生1:葫芦为什么会落呢?
生2:我心里很难过。
师:你能读出你此时的心情吗?
(指名学生读课文)
6、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⑴带着“葫芦为什么会落”的疑问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⑵展示课件“课文导读”部分。小组讨论:课件中的人说了些什么?各自的表情怎样?
生1:“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期待)
生2:“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长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着急)
生3:“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惊讶、不懈)
⑶感悟句子:展示课件“理解词句”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①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⑷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
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感觉到了什么?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你读懂了什么?和大家说说好吗?
生1:种葫芦的人很蠢。
生2:种葫芦的人不能光盯着葫芦,而应治一治蚜虫。
生3:邻居真诚地劝告种葫芦的人治蚜虫值得我们学习。
7、展示课件“突破难点”部分,引导学生讨论:“虫──叶子──葫芦”之间的关系。
8、引导学生小结课文主要内容(适时展示课件“板书”部分)
14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了绿叶生了蚜虫虫更多了
雪白的小花不要治
可爱的小葫变黄都落了
9、展示课件“背景音乐”,指导学生进行配乐朗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出示课件“拓展延伸”部分启发引导:
师: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生1:种葫芦的人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生2: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劝告。
师: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生1:都是我不好,害得小葫芦都落了。
生2:我现在就去治蚜虫,葫芦还会长出来的。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吗?向大家说说好吗?
生1:有些人大肆捕捉青蛙,致使虫害时常发生。
生2:鄱阳湖边的渔民围湖造田,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本课学习片段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感情朗读、情境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意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
2、现代学习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中国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基于此,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办求突出创新:一方面整合拓展课程资源,课前教师为学生制作交互型学习课件,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交互型学习课件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学习目的。
评析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节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思维训练提供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学习中,我组织学生利用交互型学习课件,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协作学习”,通过人机交互学习和认知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经历“初步感知──合作交流──拓展延伸”的学习过程,进行了知识的再建构,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2、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学习结构强调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成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为学生创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了传统学习中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状况,建立了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总之,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利用大量资料制作的交互型学习课件丰富、充实了课文内容,使学生自主探究成为可能。交互型学习课件犹如一桌桌丰盛的精神大餐,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多元营养,它改变了因定、封闭、单调的传统学习模式,构建了变化、开放、多样的现代学习模式,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