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6年级上册教案第1篇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一)生字:
秒:秒表、秒针
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
拨:拨号、拨弄、拨打
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
怖:恐怖、阴森可怖
(二)正音字:
琴弦(xián)清脆(cuì)
立即(jí)玻璃(li)
蝉(chán)
(三)多音字:
转:zhuǎn(转弯)zhuàn(转动)
蒙:mēng(蒙蒙亮)méng(蒙蔽)
(四)近(反)义词:
立即——马上呈现——显现
增加——减少拒绝——接受
(五)生词解释: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三、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课时
一、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5、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一、指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二、合作学习,解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与运用。
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⒉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四、读词语、句子,认真体会所要表达的意思,扩充积累。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6年级上册教案第2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
2、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文言文《伯牙绝弦》。
3、师生共同释题。
伯牙:晋国上大夫,琴艺高超。绝:断绝。弦:琴弦。
4、质疑:一代琴师为何从此不再弹琴?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
1、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意思等)
2、师: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4、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的?不懂的可以同学再交流。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5、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6、质疑:后面的“善哉”中的“善”可以怎么说?相当与现代的什么?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第一次是擅长;后面表示赞叹。
7、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含义了吗?
8、课堂练习:选字填空(善的不同用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6年级上册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能够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4.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
2.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教具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及资料
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昨天老师已经让大家收集资料啦!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个比赛,看谁最能把流利地把你所知道的表达出来。讲得好的同学,大家将会给他最热烈的掌声!(生自由谈)
2、师生互动时引入课题“中华少年”。
二、课文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就是引导同学们体会诗中中华少年的那种爱国情感和自豪感,所以教学也沿着这条线索而展开。
1、在朗读全文之前先快速找出不懂的生字词。让同学们对其读
音和意义都有一定的了解。(师重点指导理解以下的词语)
如: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山丹丹: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披针形,花红色,鳞茎可以吃。多在黄土高原的阴坡上与杂草伴生。因其花色鲜红、生命力极强受到人们的喜爱。
2、读略读提示,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让同学们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先分小组朗读,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再让学生自主搭挡,分角色朗读,注意引导他们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老师也读一次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一下到底是老师读得好,还是同学们读得好,好在哪里。
3、词句解析。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作为中华少年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让我们时刻铭记中华母亲的功德,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努力学习,为祖国谱写更璀璨的诗篇!
七、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