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体的不同质感应如何表现
在静物质感的表现上,不同的物体也有不同的表现方法。下面把物体质感大体分类,并介绍一些表现的方法供参考:
较粗质感的静物如陶器、瓦器具、粗布以及草编工艺品等等,它们没有强烈的高光点,也没有过强的反光,受环境影响不大,表现时,可采用湿画和湿接的技法,暗部色彩尽量一次完成,亮部可先打一层比物体略重一点的底色,待干后,个别粗糙的质感用干扫的技法,轻轻扫亮面,这样既留下底色,又使亮面加强,可出现一种粗感效果,这种方法,可根据物体粗糙的程度灵活运用。
光滑细致的静物如瓷器、金属器皿及柿子葡萄类物体。它们不但感光,而且高光点强,暗部反光也明显,易受环境色的影响。根据这种物体的特点,表现时可采用湿画法画暗部色彩,半湿半干时衔接中间色彩,最后用干画法画其亮部,点扫高光。画这种物体要下笔肯定,准确、生动。并通过深入细致的刻画,达到充分表现其严谨的结构和光滑的质感特征的目的。
对玻璃器皿,要充分考虑它的透光性和光滑度,它还有无色金属透明、有色金属半透明两种之分。无色金属透明玻璃在画面上的色彩多依靠它的环境光源来表现色彩与物体透明,画时也就多在画面上最后处理,如先画它的背后及环境色彩等,待这些都接近完成之时,再用比较干润的颜色,按其结构特征,适当刻画一下它的背光部,受光部及在环境中的透明反应。对高光点的处理要准确,干净利索,绝不能拖泥带水。对带有固有色的半透明玻璃的表现,既要考虑它的半透明性,又要考虑它的自身色彩,在画法上有与画金属透明玻璃相同的方法,也相应采用不同的方法,照顾它的自身色。
水粉画怎样表现物体的质感?
色彩训练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在较好地把握住色调关系并具备了用色彩塑造形体的能力之后,就可以把训练的重心转到各种物体的质感表现上。其实这一步应是包含在深入刻画的这一环节,因其基础不同,要求也不会相同,故在这里单独表述,前提是写生训练有了一定的基础。
在静物的写生训练中,既有质地光滑的各类瓷器、不锈钢制品、金银铜等金属器皿,也有表面粗糙的陶罐、竹木制品,还有色彩透明的各类蔬菜水果,柔和的衬布、毛皮等,所有这些物品皆因质地不同、对光线的吸收与反射不同而形成各自的固有色,也会因光源色与环境色的影响而形成独特的色彩关系。仔细分析各类物体的特性,寻找它们的共性,就能较好地表现出它们的质感。
金银铜等金属性器皿,有着较为严格的造型,正常光线下明暗对比强烈,有较强的高光和反光,暗部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色彩变化复杂,画这类物体时,要能表现出明暗面的突然转折,即形体结构与色彩转变的地方要用色彩交待清楚,同时金属类物体最易体现其特质的是反光部分,受环境色的影响明显,暗部的反光其色相、明度、纯度要画准。
陶与瓷是两种不同质的物体。陶类瓶罐表面没有光泽,显粗糙不光滑,暗部反光也弱。画陶类制品和瓷类物品,其共性是注意造型的对称性。再从造型上注意口与底形成椭圆弧的形状,及椭圆向上向下不同位置的宽窄变化,颈部与瓶体的连接关系,明暗程度、形状和色彩上的差别。
在画陶、瓷类瓶罐等物体时,要注意用圆柱体会理解颈,用球体去理解弧形状的瓶肚,对明暗形成的转折、虚实等较复杂的透视面,要整体地描绘并画出体积感。
瓷类瓶罐反光强,特别是浅色类瓷器,其背光部受环境色影响明显,画时要把它的反光画出来,再就是瓷类器皿光洁的表面像一个凸镜,与之相近的物体反射到它那里就产生了变形,这种反射写生时要弱化处理,不可过分强调。表面呈粗糙的物品用笔不可平涂,这类物品由于反光弱,明暗差别不大、转折柔和缓慢,画时一是要少加白粉,再就是注意色彩的渐变和明度的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