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绘画创意?
当前位置:贝知网>知识分享>手绘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绘画创意?
如何培养孩子的绘画创意?
时间:2022-04-02 手绘学习

如何培养孩子的绘画创意?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一切都有正确答案”的模式,画画,学生会问老师“我这样画对不对”;听音乐,学生会问老师“我这样理解对不对”。创造的意义本身就是要探索无限可能,如果一开始心里就有了标准答案,还叫人怎么创新呢?

这种追求“正确答案”的教学模式一直贯穿大部分人的学习生涯,如果不进美院,或许还要贯穿一生。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刚进美院都感到难以适应,不让用习惯的方式作画,又不给方向。没有标准答案,好像自己都不会画画了。

后来看多了画册展览,听多了课,加上实践才慢慢摸着门道。整个过程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差异,对中小学生或许不具有参考性,但其中一些单项训练可以摘出来用。

1.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打破固定思维模式

同样画一棵树,在不同光线下可以画成绿色,黄色,蓝色,黑色;同样是画叶子,可以平涂,可以打点,可以用短线,可以用流动的曲线等。

2.比较相近事物的不同特征,提升观察和表达能力

比如同样是画树,有的树只画枝干,有的树全是叶子,有的树会开花,有的树在结果;有的树干笔直,有的树干扭曲,有的树高瘦,有的树矮胖。(我当初画了一堆形态各异的玻璃瓶子hhh,总之小孩对啥感兴趣就让他画什么,鞋子什么的也不错)。

3.通感、联想训练

其实也谈不上“训练”,在孩童时期应该更像一种引导。学画画的人往往也要接触一些音乐,文学,摄影,旅行,这样在创作中灵感才更加旺盛。而在孩童时期,家长就可以带小孩多出去走走看看,语言上注意引导。最简单的,看到一片云,我们会跟孩子说,你看它好像棉花糖;再有想象力一些,可以联想到各种动物;看到一棵树苗,我们会说它像一个弱不禁风的瘦弱小人儿,等等。

出去听音乐会,做手工,捏泥巴,都以此类推。

这些比喻要注意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有代入感。这种训练投射到绘画上,有的人会把衣褶画得像石头的质感,从而体现人物刚硬的性格,或是强调画面的冷峻感。

4.写生

以上训练都可结合写生进行。人的想象力是有限的,大自然的变化是无穷尽的。注意不要选在人多的景点,人来人往会给小孩心理负担。就在郊区,山野里走走逛逛,有触动孩子的地方都可以停下来。家长最好能陪着一起画,期间注意交流引导。写生前也可以带孩子看看别人画的比较好的写生作品。

5.抽象概括训练

这个可以通过剪纸拼贴的方式进行,因为剪纸很难剪出特别复杂的轮廓,脸盆可以概括成梯形,花朵可以概括成圆形,树可以概括成三角形。当花和树都想概括成圆形时,我们就可以问问孩子,这两个圆形有什么不同,颜色上不同?或者形状上一个长一个扁?这里又可以联系第二条找特征的训练。

6.这一条写给家长

要么给孩子找一个足够好的老师,可以就此撒手不管;当地没有好老师时,想教好孩子只能自己学着来,教育理论要看,美术理论和实践也要学;如果实在没空自己钻研,还是放宽心最好,就当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或者学一门技术。

毕竟创造力这个东西,挺玄的,国家提出培养创新人才也不是一日两日了,很多大学教授也搞不明白到底要怎么教。甚至有人提出它就是天生注定的,后天能影响,只能影响一点点,不能影响太多。

不管怎么说,不要给小孩设置太多条条框框,尽可能让他自由思考,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超越大部分家长了。

对于孩子,画画能成为生活的调剂,能舒缓学习压力的同时陶冶情操,也已经很好了。

至于创造力,抽象思维,发散思维,这些看不清摸不透的东西,不必急于一时。就像种菜,优质的土壤有了,也每天松土浇水、按时施肥了,必定有开花结果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