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著作话剧《雷雨》读后感第1篇
“就算天空再深看不出裂痕,眉头仍聚满密云。故事的结局,正像一个巨大的雷,赤裸裸地打在头上,沉重,却又是意料之中。”
最近又重新把曹禺的著作——《雷雨》读了一遍。对于《雷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让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雷雨》讲述了一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带有浓厚封建性质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更是作者对于旧社会制度的无情的批判。
故事出现的人物不算多,实际上故事就是意义上发生在一家人身上。而特别之处就是故事写的是小圈子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它的本阿身不仅仅是个家庭的伦理悲剧,更是一个引起人深思的话题。情节虽则高潮迭起,但我觉得发生在每个人物身上的故事虽则意外却又那么深藏暗涌,会发觉结局不言而喻。无论从周朴园的无情自大与他念旧习惯的鲜明对比,从繁漪在封建礼教下的挣脱与妥协,从侍萍的命运的崎岖,从周萍和四凤的不幸,还是从鲁大海的鲁莽与强烈反抗,似乎都或虚或有地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大爆发,那么震撼,那么惊慌,那么咄咄逼人。
在《雷雨》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便是周冲,我欣赏他的纯真,欣赏他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爱情的勇敢……如果他生活在当今的社会,我相信,他一定会是一个成功的学者。
但是,我并不很喜欢周萍这个人物,我觉得他不像周冲那样勇敢,他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的人,当他知道四凤是他的妹妹时,他选择了吞枪自尽。当然,也许这也是最好的结局吧!
《雷雨》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了24小时里面,雷雨的天气更加重了故事的氛围。整个故事也在雷雨中结束,同时也象征了一个家庭的崩溃,更预示着封建资产阶级的灭亡!
故事中各个人物都是一部鲜活的剧集。我比较对故事中的三个女人感兴趣。当年很多女人的命运都与当时社会的男女价值观、思想观念息息相关,甚至决定了其一生的命运。在侍萍、繁漪、四凤三个人的身上有三种不一样的体会。四凤,一开始便预示着死亡的结局。本是一个可爱的女孩,有着美满的家庭,更预见了自己的爱情,在当时看来,已是一个女孩最圆满的结局。但她偏偏活得那样令人心酸与难过,而最终的死亡又那么可惜与哀怨。而另一方面,四凤又是有活力,勇敢的,正是这样,她深深地吸引着周萍和周冲,更加成为周萍的依赖,与他形成了一个性格上的互补。我愈发觉得四凤真是一个无辜的角色。侍萍,也是一个悲剧的象征。从她被周朴园抛弃带着大海离开的那一瞬开始,命运对她就是如此的不公。正是她与周朴园这段悲剧爱情的发生,牵引出接下来的一连串悲剧。很难想像一个未婚女人在那么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封建压迫下与一个和自己身份地位悬殊的人恋爱并未婚生子所需要的勇气。年轻的她是一个热烈追求幸福的女人,她忍受世人的蔑视,忍受鲁贵的责难,坚强地活下来。在她重遇周朴园的一刻,她的内心又会有怎样的迸发呢?她是否预见着一场暗涌的发生?再说说繁漪。听说这是曹禺先生觉得塑造得最好的角色。我也觉得她是一个可怜的角色。首先,她与周朴园就是一个悲剧。其次,与周萍的到最后被抛弃,活在深度的妒忌与仇恨之中,她要反抗,却又被压制着,她一直都在忍受。也许三个女人的命运更多的不是她们故事的本身,而更多的是我对现今女性的思考。对比之下,现代的女性可以不再受传统封建的约束,起码大多不用。故事中的三个女人的命运,是否引起了你我的思考。
我庆幸生活在一个和平,没有等级之分的社会。
现在的我们,也许没有周朴园的富有,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更没有多大的权力。但我们却比周萍,四凤幸运。因为只要我们做的事不违反道德法律,我们就能追求我们自己的梦想。我们不会受到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束缚,我们可以尽情燃烧我们的青春,在属于我们的世界中驰骋!
但是,《雷雨》又何尝不反映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呢?虽然,现在已经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尤其是物质生活,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任我们挑选。但是,物质生活不断充实的今天,似乎对于精神生活,我们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我们不再有封建制度的家庭,但我们现在仍然有那些家长忙着赚钱而忽视子女的家庭。很多的电视中,那些富家子弟虽然表面风光,但内心却缺乏关爱,于是他们总是做一些叛逆的事去吸引别人的目光。虽然这只是电视,但是也反映了现实生活。试想,如果周朴园能多一点对家庭的关爱,也许结局就不会这么悲惨。
同样的,如果周朴园当时没有因为富贵而抛弃鲁侍萍,那么也许现在周朴园会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现在的社会也越来越物质化,有些女生便打出了“非豪门不嫁”的口号。在电视节目中,当一位男生问那位女嘉宾愿不愿意和他骑着自行车去兜风?女嘉宾的回答却是“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听到这话,多么令人伤心。自然,这一番话也使人们深思……现在很多年轻人要结婚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家里有没有房子,如果家里没有房子,那么结婚对象就要重新考虑!也许吧,在现实生活中,爱情终究敌不过现实!
不过,生活总是美好的。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而否认真爱的存在!
封建制度已经不复存在,我们要为我们现在的自由而欢呼!
也许故事结局那些如晴天霹雳的死亡令人心寒,但或许那是对他们的一种在时间的解脱。一段令人唏嘘的悲剧就此结束。是死亡,为他们的悲剧画上了句号。或许,死了的从此拥有了,而没有死去的却仿佛失去了一切。
这是一场看得见的暗涌。是这场雷雨,为各自的灵魂带来了释然。
曹禺著作话剧《雷雨》读后感第2篇
年仅23岁,清华大学的学生曹禺挥笔写下惊世之作——《雷雨》,同时造就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我重读《雷雨》,依旧对他二人颇有感触。他二人便是曹禺最先构思出的角色,周蘩漪和周冲。
周蘩漪。她疯了,不断地有人说她疯了,周朴园,周萍,读者,最后她真的疯了。作为妻子,她背着丈夫偷人;作为继母,她与儿子通奸。她辛辣,她尖锐,她魅惑,她也勇敢。她无视那些所谓的“金科玉律”,冲破道德的枷锁,违背人伦。是谁迫她如此这般?是那死气沉沉的周家老宅?是那蛮横专制的周朴园?是年轻男人的气息与诱人的爱情?或许,她只不过是生错了年代。
曹禺与那位写下“红楼巨作”的曹老先生有些许相似,有一个无望的家。终日弥散着鸦片的烟雾的家;有一个废人般的哥哥的家。史太公不受宫刑之辱,或许就没有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想或许也就是这样一个家造就了一个五四青年,一个戏剧大师,一个叫蘩漪的女人,一部《雷雨》。
社会对女性的性爱压抑,专制男人对女人的统制,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这个年代造成了一个雷雨式的人物的爆发,其中就有一个女人叫周蘩漪,其中就有一个男人叫曹禺。
蘩漪的儿子周冲不知为何没有她那动人心神的魔性,他或许是剧中最脱离“雷雨式”的人物。他不像蘩漪,他只是个孩子,有点傻气的孩子。我曾经也大概地看过人艺的话剧《雷雨》。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都惊叹于曹禺大师对戏剧的掌握。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缚的勇气,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围绕着八个人物,我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同时,我也生动地看到戏剧这种文学题材的特点。这部剧作为一个经典,的确是值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的。
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唯一的解脱。是的,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却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
曹禺著作话剧《雷雨》读后感第3篇
曹禺先生的《雷雨》一剧作围绕着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天津周公馆和平民鲁家两个家庭的两代人之间斩不断、理还乱的种种纠葛,讲述了一个令人叹惋的悲剧故事。在传统的悲剧故事里,诸如一场疾病、一场车祸之类的意外戏码往往都显得有些拙劣,真正的悲剧是所有人都在寻常的生活轨道上行进着、努力地想要变好,但事情却依然一步步无可阻止地溃败、走向深渊。曹禺先生的《雷雨》正有这种悲剧意味,因而格外耐人寻味。
在这部作品中,有爱而不得苦苦思念的周朴园、有追求自由和爱情却两次碰壁的蘩漪、有因出身低微被心爱之人抛弃的侍萍、有坠入爱河却得知彼此兄妹关系的周萍四凤,有无辜受到牵连惨死雷电之下的周冲。曹禺先生制造种种令人惊叹的巧合、为每个人都安排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在不细究的人看来,似乎有些残忍。而在我看来,这种“残忍”恰恰体现了其对世人的慈悲与怜悯。
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司马迁曾质问过中国人传统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思想,他问,“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中国人自古有“善恶终有报”的说法,但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人们越来越会发现这句话是多少带着点理想主义的,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贤者如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自己被李陵事变牵扯受宫刑)会显得嘲讽,在《雷雨》一剧中也是如此。善良直率的周冲、美丽纯洁的四凤,在这场牵连了两个家庭的悲剧之中他们何错之有?至此,“善恶终有报”的说法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世事变迁的规律,却终究是人们一厢情愿相信的一种美好愿望。
与中国人不同,在另一个古老的国度古希腊,人们信奉“命运”,认为就连神也要受到命运的制约。法国文豪雨果在他的《巴黎圣母院》中就曾表现这一主题,我认为《雷雨》这部作品与之有相似之处,因为它恰恰体现了对人们被命运残忍捉弄的怜悯。剧中,命运交织着无数的因果和偶然,裹挟着人们向着各种不可控的、未知的方向前进。沉浮在命运中的人们苦苦挣扎,以期追寻到自己的幸福终点,却终究如同蜉蝣撼树、螳臂当车,注定不能抓住自己想要的一切(更有甚者要不断地失去),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不知哪一日就会被推向深渊。选择什么样的活法、如何寻找救赎,没有人能给出这个答案,人们所拥有的权利只有迷茫,有太多抗争于改变结果而言微不足道。
先生自己在序文中写道,“《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已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样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被喻为“东方莎士比亚”的先生心里怀着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他正是对茫茫众生受限于天地、经历着“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种种不能靠自身主观努力摆脱的苦难感到无限的悲哀,这种情感引起了无数观众的共鸣,使得《雷雨》成为中国戏剧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成功的文学家必然有怜悯众生的博爱情怀,曹禺先生正是其中代表,他的胸襟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值得我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