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800字第1篇
第一次读《围城》,觉得懵懵懂懂的,潜意识中觉得此书不简单,有深一层的含义,但一遍读完,却在云里雾里游荡,全然不知在讲些什么。精读后,稍有感触,仔细回味,才豁然开朗。钱钟书展现了生活本身:捧书时,你进入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放学后,你亦生活在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中。嬉笑怒骂,使你分不清是书中还是现实中的情景。
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有一种既睿智超拔又亲切入世的人性洞察,在于对生活个性的智慧传达。小说中的嘲弄与幽默,写人的心态与外貌,语言简洁明快,在调侃的自然延伸上,使智慧与学识一任展开。
“围城”中人在各种背景,纠葛,情势之下的可怜,痛苦,感伤,窘迫,可笑,自私,怯懦,卑劣,狂妄,尴尬,当然也还有快乐——尴尬余缝中的快乐,快乐时的尴尬,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向我揭示某种哲理:围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
书中有这么一段:斜川把四五张纸,分发同席,傲然靠在椅背上,但他觉得这些人都不懂诗,决不能领略他句法的妙处,就是赞美也不会亲切中肯。这时候,他却在等待他们的恭维——-大家照例称好,斜川客气地淡漠,仿佛领袖受民众欢迎时的表情。简简单单几句,但人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董斜川,他虚伪的内心。他觉得他们不懂诗,却傲然而又漠然地等待大家的称赞,多矛盾的心理。
生活中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心理,又有多少像董斜川这样的人呢?回答是:数不胜数。每个人都有虚荣的心理,每个人都有好与不好的一面。人无完人,物无全物,我想在矛盾心理作祟时,就是围城里外的人流通时。
一直读不懂小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现在明白了,小说的结尾,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五个钟头之前的六点钟,然而对于主人翁方鸿渐来说:已经过去的一切都无法挽回了。或许整部小说,除了嘲讽调侃外。作家钱钟书也有着某种无限的感伤!
《围城》已读,生活仍在继续,围城如社会,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会不是围城,我的生活也不是故事。
《围城》读后感800字第2篇
当初拿起围城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的,听说钱钟书先生的讽刺及其的辛辣尖锐,文笔妙语连珠,也对任何角色毫不留情,连韩寒都是“受他启发”,瞬间来了兴致。等最后放下这本书时,我只想痛斥那些拿围城当幽默的人麻木无情。的确,读围城的我是笑的,笑地爽朗大声。读完围城的我是哭的,哭地尽致淋漓。《围城》是充满同情的讽刺,悲剧色彩的滑稽。她创造了一个个令人鄙夷的小角色,又让读者一个个地爱上他们,同情他们,把自己当做他们。
到头来,城里的人还是想逃出来,城外的人还是想冲进去,我却想永远呆在围城里,假装自己没读完。这种眷恋源于恐惧和对现实的抵触。《围城》是一局沙盘,我可以看着里面一个个人偶上演围城,对着沙盘里的人哭笑,我才能忘了我也是在同样的一局围城里,挣扎着同样的命运。我只想那些说方鸿渐志大才疏,满腹牢骚;孙柔嘉满腹心机,暗自阴柔的人是何等的残忍,也许他们忘记了他们无不和高松年,李梅亭一等小人是一样的想法。方鸿渐和孙柔嘉有他们的卑劣和平庸,更有他们无法否定的,有血有肉的真实。这种真实是可歌可泣的悲剧色彩,渲染盖过了《围城》之前多少精心植入的讽刺和幽默;这种真实超越了,升华了文学的力量,返璞归真回到了现实,平凡却重要的现实。
我是连方鸿渐都不如的人,踮起脚尖也算不上平庸的伪知识分子,也许造诣还没有他那么大,也没福分有赵辛楣那样的朋友,没福分谈过唐晓芙那样的恋爱,还是没福分有孙柔嘉那样的妻子。若是我有鸿渐那不高不低的成就,也许会满足于生活了。
我是生错了年代,或者是生地太衣食无忧自讨苦吃,错过了围城的乱世沧桑,错过了钱锺书这样的一世大家的作品。讽刺地是,我已踏上了方鸿渐人生的头一步,不知道下来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吧。
在从法国开回来的船上,我眼里放不下方鸿渐这样的败家子。在他饥寒交迫困倦地歇在一个人的家里时,我却哭他作为一个好人的遭遇坎坷和自己连他都不如的作为。
从嘲笑他人,痛快地作骂社会看到为没有结尾的悲剧痛快,还是感慨《围城》的荡气回肠,不朽的文学魅力。
《围城》读后感800字第3篇
秋天,秋叶随风而逝,车轮碾过路面不留一点痕迹,风悉悉索索的吹着,叶飘然落下,可你找不到他来过的影子,他已把自己奉献给了生他养他的土地——
看钱钟书的《围城》我会不禁想起沈从文的《边城》,两本书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写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不过结局是截然相反的,一个是悲剧,一个是喜剧。就像钱钟书说的:“随你怎么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己”,从两个故事的不同结局,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的人生路。
在旅行的时候,人生的地平线在移近。翻开钱钟书的简介,他毕业于清华、牛津,从事于文学研究、翻译,他和夫人杨绛的婚姻也很美满,之中的辛酸我们不便乱加定论。跟他写的小说一样,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和孙柔嘉从爱情到婚姻,从婚姻到为生活的点点滴滴吵吵闹闹,耍耍脾气也很正常。有痛苦不怕,有不堪回首的往事也不怕,过去的已经过去,记住现在最重要。
方鸿渐当初以为自己走进了唐晓芙的围城,苏文纨以为自己走进了方鸿渐的围城,只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在没有窗前,想尽办法逃出去,当知道逃不出围城时,只好找适合自己的窗。
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为无志,到了30岁还狂,为无识。方鸿渐他为了能够获得家人,外人的认可,花了钱购买了“克莱登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却又怕这怕那的,不像韩学愈那样干脆果断做了就做了,又怕见不得人,最后被三闾大学请出了学校,韩学愈就不一样了,拿着假学位、带着外国老婆到高松年处求职,获得三闾大学历史系主任的职务,可谓功成名就。既然害怕又何必这么做呢,不是说,活呀活的痛快,死要死的干脆,他犹豫了。在当时中国人瞧不起蛮夷,近代西洋人瞧不起东方人,而中国百姓高捧留洋学者,看看方鸿渐就知道了。一回国记者包围,问东问西:报纸头条都是他的回国,去巴黎、法国、美国等获得的学位:又演讲又做媒的,满世界宣扬,就怕别人不知道。
诗歌是:“民族的灵魂”,文学是:“心理建设的工具”。每读一本书就是心灵的一次洗涤,把污垢去除,呼吸新的空气,新的氧气。